维特根斯坦:为什么我们要:“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为什么我们要:“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00:00
09:17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维特根斯坦。

 

今年高考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作文充满了生僻字和哲学语言,晦涩难懂,第一位阅卷老师给出了39分,而经过作文审查组最终的评议后,给出了满分。这篇作文的最后,作者引用了一句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这句话出自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一书,他说:可以说的,都可说清;不可说的,只可不说。

 

这句话似乎有点奇怪,但其实正是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的精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句话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呢?在介绍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之前,让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他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在家中排行第八,最为年幼。他的父亲一位实业家,也是奥地利最富有的人物之一,所以维特根斯坦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维特根斯坦天生叛逆,内心敏感,性格孤僻,年幼时因为哥哥自杀,给他蒙上了阴影,因为酷爱哲学放弃了航空业,但因为航空设计与数学结缘,拜读了大哲学家罗素的《数学原理》,后来与罗素相识,并成为了亦师亦友。

 

维特根斯坦参加过战争,但不幸成为了战俘,后来被释放。在直面了战争的死亡、痛苦和悲痛之后,维特根斯坦开始重新哲学思考,尤其是哲学和伦理学的关系,并促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逻辑哲学论》,在这本书里面,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可以说的,都可说清;不可说的,只可不说。在书里面,维特根斯坦批判之前的形而上学,说它们都是无意义的胡说。为什么会是“无意义的胡说”呢?因为维特根斯坦认为它们是不可言说的,他列出了五种不可言说之物,包括:伦理、生命、自我、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意义。

 

在写完这本书之后,他自认为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放弃了父亲大笔的遗产,跑去做起了乡村小学教师。在过了六年的清贫生活之后,1930年他重回哲学界,在罗素的帮助下,获得了剑桥大学的教职职位,中间因为战争离开剑桥,后来又回到剑桥教授哲学,直到1947年,维特根斯坦离开剑桥,开始潜心研究他的哲学,并完成了《哲学研究》一书,这本书一直没有出版。1949年维特根斯坦被检查出患有癌症,于1951年去世。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上独树一帜,在性格上更是特立独行,他是一个强势、焦躁,甚至有些抑郁的人,一个情感热烈,性格复杂的人,也有人说他有同性恋倾向,终身未婚。他家财万贯,而又弃之如敝屣。他钻研高深的逻辑哲学理论,却又去山区乡村从事小学教师的工作。他师承英国哲学家罗素,后来却又与其分道扬镳,他的哲学晦涩难懂,独树一帜,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

 

什么是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认为传统哲学关于形而上学的思辨是没有意义的,主张哲学的任务在于阐释,用尽可能客观的方法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并阐明它们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大概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大概40岁之前,以《逻辑哲学论》为中心,区分了“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一个是40岁以后,以《哲学研究》为中心,他对自己之前的思想进行了严厉了批判,又推翻了自己的思想。

 

关于“可言说”的部分,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图式说”来阐述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分成两个方面:语言和世界。

 

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这个结论非常关键,怎么理解呢?

 

事实是由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当然这里的对象并非客观的事物,可以理解为逻辑上不能再细分的对象)。比如:苹果是甜的,这是一个“事实”,是由“苹果”和“甜”两个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一个事实。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是由“苹果”和“甜”两个简单名称或者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一个命题。

 

为什么是“语言图式说”呢?当我们用语言说出“苹果”这个名称或者概念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有一个“苹果”的图像,这个语言的图象会对应现实的“苹果”的对象,这是一种简单的“图式关系”。再复杂一点,当我们用语言描述一件复杂事情的时候,其实语言是在“描绘”对应的事实。所以,命题就是事实的图像,语而言是命题的总和。

 

这里维特根斯坦用“语言图式说”将抽象的语言和客观的现实联系起来,形成了对应关系,这是《逻辑哲学论》中的核心思想,也就是那些“可以言说”的内容。而关于形而上学的部分,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比如之前讲到的,关于伦理、生命、自我、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意义,这些是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所以即便说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人生的意义,人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快乐、是否存在上帝、艺术的审美等等,这些都是逻辑上无法言说的。

 

而后半段哲学思想,大概是从维特根斯坦回到剑桥,在罗素的帮助下,他发表了《逻辑哲学论》之后,突然意识到,这本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他又推翻了之前的思想,那他前后两端思想有什么不一样呢?

 

在《逻辑哲学论》里面,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命题的总和;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命题和事实之间是一种“图式”的关系,具有同构性,比如我们说“苹果”这个词,就一个“苹果”与之对应,语言和世界之间有一种逻辑对应关系,所以,我们搞清楚了语言的逻辑,也就把这个世界说清楚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或者是前提,那就是语言所描述的命题是静态的,比如说“苹果是甜的”这个是事实,但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命题并非是静态的。语言的命题具有动态的性、不惟一性,也没有所谓的本质,比如:今天天气很热,这个“热”就对每个人来说就不一样,北方人觉得很热,但南方人觉得并不热。

 

维特根斯坦前期是对语言的静态分析,而后期是对语言的动态研究。前期研究的是语言的逻辑结构,是属于逻辑实证主义;而后期研究的是语言的实际用法,属于日常语言学派。而逻辑实证和日常语言学派都是分析哲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所以,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将语言和行为融合在一起,称之为“语言的游戏”,他认为,对语言意义的探索,不应该单一的静态的视角,而要采用更多元化的视角,从语言不同的用法中去体会语言的意义,这种对语言研究的态度和视野,显然比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更广。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owboycn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很认同他第二阶段的思想,语言的是事实的一个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这说明他是一个无畏的真理探索者!

  • AAA刘江民

    听的2.5倍速,音乐都变态了!不要配音乐啊

    小播读书 回复 @AAA刘江民: 嗯嗯,去掉音乐

  • 令爱兰香

    真实 语言 变化 ——三者同构、异构

  • 大宝181116

    这个背景音乐叫什么,好好听!

  • 阿褔妖精

    好声音

    小播读书 回复 @阿褔妖精: 谢谢🙏

  • 4quvg0otdktunjs3wrem

    语言是事实的反映?苹果是甜的。这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还是关系构建?

  • 一小只特立独行的猪

    你不是在B站吗

  • 听友46828476

    佛佗拈花不语,伽叶一笑; 夫子曰,天何言哉?

  • a0美丽心灵

    太棒了

  • 1364279qi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