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国杂谈·第一期】别扭的印度

【诸国杂谈·第一期】别扭的印度

00:00
13:04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东西情报站》,我是大白。 


接下来我们聊点轻松的,这个主题叫做【诸国杂谈】,主要讲讲世界上一些值得关注的国家,包括他们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跟我们相关的历史和现实。


这个主题不会一次性讲完,后面主要拿来做一些穿插,调控下栏目的节奏,避免老是连续讲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导致有点闷。


第一个国家,我们从印度开始,此前中印边境起冲突的时候我提了一下但是没有展开,现在事情本身已经过去了,敏感性也过去了,但是事情的影响其实并没有过去,今天我们就从历史到现实,给大家剖析一下印度在行为模式上的深层原因和可能的发展。


一、中印冲突历史


中印在1962年10月20日到11月21日间打了一仗,这个大家应该多少都是知道的,具体战争细节可以自行去查阅相关资料和纪录片,我就不赘述了,我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政治社会基础上。


众所周知,这场边界战争的深层根源其实来自于英国,日不落帝国在一战之后开始衰退,二战之后彻底瓦解,收缩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分而治之的“搅屎棍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埋下了大量战略楔子,成为了日后很多区域争端的源头,比如印巴分治,比如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麦克马洪线”。


这条线既不尊重历史也不符合事实,我们当然是不予承认的,但印度自认是日不落帝国的继承者,所以老抓着这条线搞事情。


这一点大家可能听了有点诧异,印度一个殖民地,把自己当成了前宗主国的继承者,自我感觉也太良好了。


不过别管在外人看来有多么匪夷所思,印度人确实是这么想的,他们虽然实力一般,但心态上是扩张性帝国的心态,这是个摆在眼前的事实,除了北面这个邻居确实惹不起,整个南亚次大陆其它国家基本被它打了个遍——分裂巴基斯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打击尼泊尔,1965年要不是我们捞了一下巴基斯坦,整个南亚次大陆可能就被印度统一了。


二、中国对印度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压力巨大,国家战略重心集中在维护生存空间和发展必要的重工业基础上,不希望在西南边境分散战略资源,加上印度当时也不是个软柿子,虽然军事能力一般,但是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不少基础设施,发展的起点确实比我们要高。


所以新中国对于中印边境问题的态度一直是以谈为主,周总理先后四次亲自前往印度进行相关谈判,整体上我们的态度非常缓和,其实谈判桌对面的尼赫鲁内心也并不强硬。


尼赫鲁是印度少有的头脑非常清醒,并且能力比较强的领导人,他也不想在边境争端上耗费精力和资源,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消灭印度内部各个土邦,打破内关税壁垒,统一全国道路标准和文字,可以简单理解为他大概想做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做的事情。


但跟我们不同的地方在于,尼赫鲁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力和政治信任度,这跟印度的建国根基有关,没有经历过革命和战争的建国,缺乏从底层自下而上的组织过程和思想统一过程,用中国古代的话说叫做“得国不正”,大家可以参照西晋。这样的结果导致印度内部实际上还留有大量错综复杂的旧势力,这些势力自然就成了尼赫鲁和国大党的政敌,甚至连国大党内部都没有完成思想统一。


这样的基础之上,尼赫鲁想要完成他庞大的统一和改革蓝图,就需要借助更强大的政治势能,这股势能去哪里找?


他的选择跟现如今的川普一样,就是绕过旧有的政治体系,直接对话民众,从民间获取支持和政治资本,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民粹主义。


但民意和民粹历来很危险,因为民众不可避免在获取全面信息和完整通盘思考上存在严重不足,而且又高度情绪化,所以非常容易把事情导向失控,历史上操纵民粹的结局大部分都是彻底翻车。


所以大家应该能感觉到,每当有一些国际事件发生,我们党和政府其实不是太喜欢网络舆论过度搀和,原因就在这里。


尼赫鲁也不例外,把自己玩翻车了。印度的国民心态有很强的扩张性帝国心态,所以中印这种边境问题,一旦让印度民间参与,就变成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对抗局面,尼赫鲁的政敌们也跟着起哄:“诶,你不是牛逼吗,那你打呀,不打不是印度人。”


这么一搅合,尼赫鲁彻底把自己架了起来,完全找不到一个下去的台阶。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印度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在边境线上步步蚕食,甚至把工事修到了我军工事的后方,堪称脑回路清奇。


最后战争爆发,印度战败,而且败的非常难看。这一败,导致尼赫鲁的执政基础彻底崩溃,黯然下台,两年后郁郁而终,印度也从此失去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向真正意义上内部统一的领导人。时至今日,内部的语言不通、基建标准混乱、关税壁垒林立、地方势力混杂的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

 

现在,虽然58年过去了,但其实局面有一些地方和当年有点像,比如:


1.莫迪同样是一个有志向,希望做内部深度改革的领导人,并且也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


2.莫迪的政治资本也不足,他的崛起过程和执政基础也建立在对印度教民族情绪的利用之上;


3.印度民间一如既往自我感觉良好。

 

对于莫迪老仙这个人,我说他有志向、有能力,可能有的听众觉得:“你真的不是在逗我吗?这老兄连瑜伽防病毒、牛尿治新冠都说出来了,脑子真的没问题嘛?“


其实他的处境跟懂王一样,印度民间没有普及基础教育,大部分国民都是生活在前现代化状态下的文盲,你不能拿我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的脑回路,莫迪要跟他们沟通,就要把自己的智力降到跟他们一样的水平,就像懂王要把自己的话语体系包装成红脖子那样,都是一回事。


对于这两位领导人来说,他们如果用精英的话语,就会失去自己的基本盘,大家可以参照希拉里的状态,在中下层白人那,希拉里几乎就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但是精英阶层就能理解她。

 

三、6月份的中印冲突事件


具体到6月份的冲突事件,具体经过各路报道已经很多了,我就不重复了。


关于伤亡问题,印度那边阵亡和被俘了几十人,其中包含一名上校一名中校三名少校,接近一个旅的军官配置了,战损人数还清点了好几天才弄明白,冷兵器冲突打成这样简直堪称离奇。


至于我方这边,官方只透露了两个施工人员被打伤,其他的没有提及,大家不要去瞎猜,也不要去相信网络上各路言论。


回归常识去想一下,冲突地点荒无人烟,除了事发双方,根本不可能有第三方知道实情,而印度自己的伤亡都花了好几天才弄明白,可见是吃了亏比较狼狈,对解放军的情况就更不可能掌握了,所以这事儿只有解放军自己知道,不管是国内媒体还是外媒,所有相关报道,说白了都是瞎猜。瞎猜就不必去猜了,没有任何意义。我就说一句:如果有烈士,那一定会报,这是原则问题。

 

事发之后,印度政治层面的处置比当年理性了很多。这个事件中,莫迪的遭遇其实跟懂王在孟晚舟被绑架事件中的情况很像,虽然打击华为是美国的战略共识,但从懂王的反应和态度来看,具体到孟晚舟被绑架这事儿确实不是他出的主意,他事先也不知道。这个我之前就提过,现在博尔顿的新书里面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这次事件,当事的印军官兵并非来自事发边境的前线部队,而是从别处抽调过来的,成分比较杂,印度内部也有报道说是辛格独自下的命令,加上莫迪反应迟缓,明显没有准备,看上去确实不像是一个在政治层面有预谋的行为,更像是军方的擅自行动。

 

无论如何,印度政府对军方控制不足也不是什么秘密,不管我这个猜测对不对,并不是很影响后续事件的推演。


四、中印冲突事件的推演


从事后的状况来看,两国对话层面,我方和莫迪政府都是在给事件降温,双方军长层面会晤也是一样的态度,事件本身其实就这么过去了。


有的听众可能会在网上看到一些转发过来的印度内部媒体的说法,觉得好像印度政府的态度很强硬,这个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印度领导人对内,考虑到民众情绪问题,考虑到自己的执政合法性,肯定要表现出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态度,并且要比较坚决,总不能对内说:“算了算了,大家消消气,这事儿就这么过了。”

 

至于为什么我说这事儿的影响并没有过去呢,是因为印度随后在经济领域的一些“去中国化”措施,主要就是连续封禁了一系列中国App,其实在我看来,这应该算是莫迪一定程度上政治智慧的体现。


因为事发之后,印度国内民族情绪高涨,搞了一些抵制中国商品,反对中国制造的事情,那么设身处地,你站到印度内政的视角去考虑,这是印度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平息民族情绪,化解争端,避免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对印度的经济和就业很重要,不能让情绪在这个领域爆发。


于是就把视线转移到了App上面去:


从印度的经济结构、经济阶段来说,封掉一些中国App对国民经济没太大影响,代价可以接受;


从民族情绪来讲,网络应是大范围to C产品,民众认知度足够高,从这里入手,比较容易让民众感觉到印度政府切切实实在做事情,在反击;


从中印关系来讲,虽然封禁对于当事企业来说多少算个损失,但印度市场目前对这些企业的影响终究很小,中国也不至于做出强力的反应。


所以,莫迪政府对内对外算是把这事儿暂时抹过去了,至于后面会不会有变化,就要取决于印度自身的政局情况和社会发展了,我对这块的信息了解程度和敏感性都不够,也不好预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网上一些所谓担心印度为了转移内部矛盾铤而走险采取军事冒险的想法,我倒是可以给出比较明确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党和政府显然做了军事准备你搜一下最近高原上相关军事报道就明白了;从战略想定角度讲,这个事情概率非常非常小,不具备逻辑合理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政府要转移内部矛盾,需要逻辑合理性和情绪势能。


比如,二战前,希特勒把德国的经济困境归因于一战战后框架对德国的限制,归因于凡尔赛条约,把这些外部限制包装成套在德国身上的枷锁,包装成限制德意志民族生存空间的牢笼,实际上确实是这样。


这种逻辑合理性和情绪势能点燃了德国内部的极端民族情绪,从而把内部经济困境成功转化成外部冲突动力,于是开始挺进莱茵兰非军事区、吞并苏台德地区等一系列战略冒险行为。


而现在印度的问题是新冠疫情失控和经济增长失速,这里注意一下,经济失速问题不全是疫情导致的,在疫情之前就开始了,这两个问题要往边境问题上扯太过于勉强,缺乏逻辑合理性和情绪势能。


印度内部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做了疫情对外甩锅的长期舆论准备,这时候他并没有办法有效地对外转移矛盾,而且印度的经济结构和工业后勤能力本来就很脆弱。从莫迪之前的表现来说,他还是有清醒头脑的,所以进一步冲突的担忧,我不敢说没有,事情没有绝对,但从战略想定的角度看,概率非常小。

 

今天关于中印争端的历史和现实就讲到这里,下期应该会谈一下印度的经济和社会情况,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永斌_46

    听喜欢这个讲述逻辑和调调的

  • 来自古浪_2u

    印度的脑回路,不是我们能猜透的,所以它突然搞出什么幺蛾子,都是有可能

  • 明子_ming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篇文章。

  • 自称师傅_sf

    语速慢点就好了 脑子跟不上您的嘴

  • Nemo250

    我就想问收费班啥时候做活动可以便宜点呢

  • 兼听则明辉

    喜欢!

  • 是谁的样子呢

    这是要年更的节奏

  • sunfish太阳鱼

    祝愿大白老师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