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国杂谈·第二期】谁是第三世界之光

【诸国杂谈·第二期】谁是第三世界之光

00:00
15:43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东西情报站》,我是大白。 


今天来聊一下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顺带以印度为切入点,看一下第三世界整体的发展路径问题。


一、中文互联网上对印度的认知分裂


印度在我国互联网上是一个很有流量的话题,一提到“三哥”大家就很欢乐,一方面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不可避免需要频繁地接触和了解对方,另一方面“三哥”也确实经常干出一些比较匪夷所思的事情。


具体到对印度的评价,中文互联网上非常分裂:


普通人可能觉得“三哥”挺落后的,又穷又破,脏乱差,经济还处在前现代化的农业和小作坊工业状态;


好事者就觉得“三哥”是个逗逼,每天在不自量力中为全世界提供欢乐,什么火车挂票,一辆摩托车坐二十个人,“干了这碗恒河水,来世还做印度人”;


还有一些“印吹”,高呼印度不可战胜,印度高管统治世界,印度科技即将崛起,搞得好像分分钟印度就要赶中超美了,也不知道是被人忽悠了,还是收钱办事。


总之你要是把网络上关于印度的看法全部接受的话,八成要精神分裂。


二、缺乏完整的常识体系和恰当参照系,导致认知分裂


不单是对于印度,其他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也有一样的情况。


另一个典型的就是越南,一些“越吹”觉得越南分分钟就要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另一些人觉得这鬼地方又穷又破,连电力都不能自给自足,还有南北分裂倾向,能有什么前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分裂的状况?问题就出在缺乏一个完整的常识体系和恰当的参照系,于是落入了对具体细节上好坏对错的偏执中。


说人话就是,只知道孤立的好坏,不知道好坏的分量和相对性,也不知道孤立的好坏对整体的影响。


我先举一个从正到反的例子:印度人是不是在跨国企业高管中占比很高?是的,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不客气地说,这一点,印度人确实比中国人强,没什么好不承认的。


那么这个现象是不是好事?有多好?在印度的发展中到底有多少分量?


孤立来看,这当然是个好事,展现了一部分印度人的才干能力以及印度教育在某些方面的成功,实现了这些人的人生价值和阶层跃升,也带给了印度一些和世界先进经验交流的机会。


但是,这个现象放到印度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积极作用,这些高管要么成了美国人、欧洲人,要么成为了一种国际公民的状态。


他们的工作和贡献跟印度这个国家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他们既不会为印度本国带去直接的就业和税收,也不会为印度建立技术和产业体系。


相反,印度为了培养这些精英人才而投入的举国资源,大部分都打了水漂,为欧美做了嫁衣,最后欧美还要对着印度本国骂一句“Shit hole。”


这是第三世界的普遍问题——拉美、中东、俄罗斯、东欧被抽走了大量资本,印度被抽走了大量人才,使得他们本国陷入了资本和人才不足的状况,难以进入现代化的正循环。


这个问题中国一定程度上也有,但整体控制的好得多。

 

我再举一个从反到正的例子,了解一点军事的听众应该都知道,“三哥”的军事和军工是这个世界的一大欢乐来源,不了解也没事,我给你简单概括下,就是一天到晚出各种幺蛾子:


比如三天两头掉飞机,40年掉了一千多架各类军用飞机,其中大部分都是成熟型号的战斗机;


比如自主研发的阿琼坦克和光辉战斗机,前后搞了三十多年,年纪比我都大,到现在还像个玩具,性能落后不说,稳定性、可靠性方面完全不具备实战能力;


再比如印度国产的航母,搞了快二十年,先后下水三次,现在还是一副没法用的状态。


这些现象是不是坏事?当然是坏事,问题一堆,洋相出尽,跟中国对比,压根不知道该怎么比。但是要明白,说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是从整体经济水平来说的,但到了某些具体的方面,中国不弱于绝大多数第一世界国家,比如军事科技领域,纯自主研发的五代机和大型固定阵盾舰也只有中美两家有。


拿中国的视角去看印度,这个参照系本来就不太对。


如果你去参照第三世界的整体水平,除了印度,还有谁能自主研发建造现代主战坦克、喷气式战斗机、航空母舰?


印度确实做得不够好,性能差劲,进度落后,还需要依赖大量进口零部件,但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不要说做,连想都不敢想这个事情,实际上这背后折射出——印度可能是这个世界上除中国以外,唯一一个有能力建立重工业体系的第三世界国家,质量先不谈,第一步能迈出去,就是质变。


三、客观认知印度的常识体系和参照系


搞明白了问题在哪里,下面我给大家建立一套用来看待印度的常识体系和参照系。

 

1.对规模和复杂性的理解


中国14亿人,印度13亿人,都是超大型国家,内部都有巨大的复杂性,对于这两个国家,从单一剖面或者平均情况去看,都是高度失真的。


中国如果看最好的城市、最强的企业、最优秀的人才,那就是先进发达国家水平,但中国也有的是落后的地方和贫穷的人口,看人均GDP也就是一个路人水平。


印度也一样,虽然它的城市硬件不怎么样,但是顶级精英就是发达国家水准,而大部分农村人口和城市贫民的生活完全处在让人不忍直视的状态。


网上有句话叫“印度一亿人口,十二亿牲口”,虽然很难听,但反应的是客观事实。


所以看待印度一定要注意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千万不要把单一个例的好坏或者人均水平的高低当成整个国家的状态。


对于这样的国家,往往人均GDP是一个失真指标,钢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受教育人口规模、本币零售总额等指标更适合用来理解发展情况,不要算人均,也不要折算成美元,因为总量才决定产业发展的可能性,本币才能反应本土实体的变化。


澳大利亚和挪威人均都上天了,但他们建不起产业集群,这些指标上,印度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发展趋势都优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


2.对教育和人口素质的理解


世界上主流的教育体系有两套:


一套叫普鲁士体系,这套体系的特点是强力普及公立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优先实用性学科、讲究量化考核等,代表是德国、日本、苏联、中国,优点是稳定高效的提升全民素质,特别适合推动大规模工业化,但对极端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弱一些,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也是这个体系的;


另一套就是目前美国、印度的体系,基础教育比较顺从人性、放任自由,当然印度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太穷,这样的教育体系导致普通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比较着急,但是非常重视极端人才的筛选和培养,说白了就是特别掐尖,所以大家有时候可能会感觉美国和印度的顶层精英跟他们的普通国民之间,简直像跨了个物种。


坦白讲,印度教育体系不太适合实现大规模工业化,人家美国是工业化完成之后才有意无意发生了教育转向,转向的成果是换来了一些顶层领域的优势。


但印度压根还没工业化,现在就这么搞,会导致人才结构跟国内经济结构严重不匹配,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人才流失,都跑出去给欧美卖命了;二是留下来的人才,缺乏工业人口支撑,大多都去做金融业和外包服务业。


印度的第三产业比重接近60%,这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就跑到了这个结构,会使得第三产业形成对第二产业在收入和效率方面的巨大剪刀差,使得第二产业更难获得资本和人才。


莫迪政府做了很多改革,但没有触及这一块,这将是印度工业化道路上的一个坑。


但是,无论如何,印度还是强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因为印度至少还把尖子培养了出来,大部分国家既没有整体素质,也没有尖子。


越南一线学校的大学生我接触过一些,一言难尽,中国去越南掘金的IT企业,大部分还是会把技术团队放在国内,越南完全接不住这些岗位。


3.对宗教和社会结构的理解


网络上很多人都会提到印度的宗教和种姓问题,认为这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认为需要先解决掉宗教和种姓问题,印度才能走上正轨,这是一个误解。


这本质属于文化和观念问题,文化和观念是从属于物质和经济的结果,什么样的物质和经济状态就对应什么样阶段的文化和观念状态,单纯去改变文化和观念是做不到的。


你怎么向一个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贫民窟居民传达无神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和观念吗?没有。在一个95%以上人口都是文盲的国家里,这种从上层发起的运动,无非是革命者和城市学生的事情,和广大老百姓没有一毛钱关系,可以推动革命,但无法直接改变社会。


真正改变了中国社会文化和观念的是,革命胜利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工业化和义务教育,这一套体系使得大家的物质经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然文化和观念跟着一起变了。


绝大部分宗教化严重的地区,都是贫穷、动荡的地区,比如中东,比如东南亚中下层社会,而原本宗教化极其深刻的欧美,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自行完成了世俗化,美国发达的东西海岸宗教化程度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宗教化明显一些。


所以不要去纠结印度的宗教和种姓问题,甚至都不要认为这是个问题,这绝不是我们可以沾沾自喜的点,印度政府不需要并且事实上也没有在这里做什么改革,甚至莫迪还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宗教来推动经济改革,只要工业和经济能推进,这个问题会自己过去。


4.对工业体系和现代化路径的理解


完整的现代化路径是:重工业——轻工业——商业——服务业。


二战之后崛起的主要国家里,完整地走了这个路线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韩国,韩国已经突破了中等收入,中国目前来看,突破过去也只是时间问题,其他国家几乎无一例外过不去中等收入这道坎。当然那些卖资源的小国不去说它,这跟怎么发展没有关系,纯粹家里有矿,惹不起。


这个路径很难走,因为起步的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还带有一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资本原始积累极其难完成。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来自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美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来自屠杀印第安人后占有的巨量过剩资源;韩国则在战争之后受到了美国的战略资助;苏联实际上继承了沙俄的殖民利益。相对独立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是二战前的日本和二战后的我们,都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把自己压榨到了极限挤出来的,个中辛苦只有我们和那个年代的日本人自己清楚。


二战之后已经没有了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文明国家更不可能搞大屠杀占有资源,后来者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就只有对自己下狠手这一条路。大部分国家下不去这个狠手,所以后进国家主流选择往往是泰国和越南这样,从轻工业入手,没什么资本,但能提供劳动力,接收先进国家产业转移,然后通过旅游服务业进一步增加收入。


这里面泰国做得好一点,多少抓到了一点重工业转移,而弱一点的国家甚至直接从旅游这种服务业入手,放弃了工商业。


但重工业是工业的工业,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是后续一切产业和技术升级的来源,也是工业体系能够独立自主的保障,所以不从重工业入手,几乎就注定了只能走依附型经济,中小国家也就罢了,但对于中印这种大国不现实。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撇开中国的话,印度真心算是有点出息,至少它勉强算比较独立地把自己的电力、钢铁、能源、基础化工、水泥等重工业搭了起来,不要去吐槽人家质量行不行,产能够不够,有和没有就是彻底的路线差异。你要说质量,我们七八十年代那破质量难道就好意思拿出来见人吗?


5.对市场规模的理解


资本和资产阶级天然有趋利性和软弱性,很难放下触手可及的利益,同时工业生产又有极其明显的规模效应,成本明显的边际递减,所以在资本主义大环境下的工业化,巨大的市场规模本身就是现代化的重大优势。


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可能听起不太舒服的结论,就是如果西方在封杀和打压中国这件事上,能够从一开始就放下自己的利益,不惜代价和成本的话,中国其实走不到今天。


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内在趋利性和既得利益的软弱性决定了这不可能,所以中国在半打压半合作、模糊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通过自身的正确决策和努力,冲了出来。


以后也一样,美国在反华这件事上做不到不惜代价,所以很难真的有太大效果,这话我可以放这里,大家几年后来验证。


西方对印度也是一样,更进一步,我们的资本也会陷入跟西方一样的纠结中,虽然国家战略层面会做一些干预和限制,但终究不可避免地不舍得印度这个巨大市场,而开拓这个巨大市场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印度工业化的进程,而市场规模则会加速这个进程,加上印度独立自主的精神比中国弱很多,所以其实中西方对它的戒心都相对小一点。

 

框架和常识我已经给出来了,我知道虽然说了一大堆,很多朋友还是想要一个比较简单的结论,这个结论我放到下期,大家可以先在评论交流下自己对印度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看法,无论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了我的内容之后的想法。


下期补充完印度发展的结论后,会聊一下越南,然后如果没有什么热点出现的话,我们就开始房地产,这个主题比较长,应该跟金融差不太多。那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你喜欢本集内容,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更多朋友。


编辑|何海东  审核|杨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3086juxg

    刚刚在喜马上听到这个节目,很有水平

  • 听友62497975

    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得非常好!

  • 洛杉矶钢铁厂

    喜欢大白老师

  • 听友234356046

    难得客观的讲解

  • 张小冬88

    我觉得印度的工业化应该会有进展,不过因为基础教育、有效需求的因素,规模不会像中国这么大。而且,其主要基础工业会被国内外资本控制,资本逐利,这本身就限制了社会发展的速度和高度。

  • 听友206157011

    大白老师赶紧更新吧 等不及啦

  • 不被赞颂的镇魂曲_xf6

    1

  • 1827361icof

    讲的非常好

  • 任军胜

    非常喜欢这个节目,有个问题新加坡是靠什么富裕的?

  • 听友117222590

    老师,虽然我年龄比您大,但视野差很远,内容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