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垄断的本质1:美国航空业的“三文治大战”

01 垄断的本质1:美国航空业的“三文治大战”

00:00
19:08


您好,欢迎收听“李俊慧的经济学课”第三季。


本课程的第一季讲解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自私、公理-需求定律,以及一些基本的理论及其应用。第二季开始讲解生产者理论,有关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第二季整整100集还不足以全部讲完,主要是讲了成本的概念、租值的概念、成本理论、交易费用的概念和两种市场结构:受价(也就是俗称的自由竞争)和觅价(也就是俗称的垄断)。


1) 传统经济学妖魔化垄断的错误


第二季指出了传统经济学妖魔化垄断的错误,提出如何才是正确的分析。传统经济学关于垄断是一错再错、错了又错:首先是以市场内的生产者数量是否很少来界定垄断是错的,正确的界定要看是否有进入门槛;然后又把很多其实是合理的生产者行为错当成目的是搞垄断;最后,即使生产者的动机确实是追求垄断地位,但只要是竞争形成的垄断,而不是政府通过进入管制形成的行政垄断,垄断其实是好事,反垄断反而会造成反技术进步的后果。


现在的第三季就接着讲解垄断部分的余下内容。


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结构,是先讲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自由竞争,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垄断。根据第二季课程彻底批判过的错误的“数目论”,传统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市场就是市场内的生产者数量有无穷多,而完全垄断则是市场内只有一个生产者。现实往往不可能那么极端,于是传统经济学又定义了两种居于中间的情况:一种情况是比较靠近完全垄断的极端,称为寡头垄断,是指市场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生产者。另一种情况是比较靠近自由竞争的极端,称为垄断竞争,是指市场内有很多生产者,但是他们的产品有差异性,于是可以稍微加一点点价。


2) 垄断的正确定义


传统经济学搞出那么多的花样,都是因为错误地使用生产者数量来定义垄断。听了第二季的内容,您就知道这根本不需要,甚至完全就是错的。对垄断的正确定义是进入门槛:只要有进入门槛就有垄断性,进入门槛的高低决定了垄断的程度。进入门槛越高,垄断性就越高,越接近所谓的完全垄断,这就是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寡头垄断。反之,进入门槛越低,垄断性就越低,虽然垄断者可以加价,准确地说是觅价,但只能在进入门槛所限定的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觅价,生产者能加价的幅度当然就很小了。不需要搞出四个术语,统一用进入门槛的有无高低,就能把四种情况全都涵盖在内,这样更具有一般性。


3) 垄断竞争


那么先来看所谓的垄断竞争,也就是生产者数量很多,互相之间有激烈的竞争,但是他们的产品又有质量和种类上的差异,并不完全一样,所以不是受价或俗称的自由竞争。


种类一样的产品,但质量有所不同,生产者面对的就已经是不同的需求曲线,因此有了觅价的空间。第一季课程讲需求定律时已经指出,质量属于其它因素,所以质量不一样就是其它因素变了,要画另一条需求曲线。种类一样、只是质量不同的产品,互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价格差异一旦超过了质量差异所允许的幅度,竞争者就会大量涌现。所以,还是用进入门槛来定义最合适。质量比别人好一点点,就意味着进入门槛只是比别人高一点点,当然价格就只能加一点点了。一旦加价的幅度高过质量差异,市场外的潜在竞争对手就会大量涌现,抢着进来争夺市场。


根据类似的逻辑,质量一样的产品,但种类有所不同,价格差异也不能超过种类差异所允许的幅度。比如颜色、外观设计不同,就能迎合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生产者面对的也是不同的需求曲线,从而获得觅价的空间。


举一个典型的真实例子,早期的iPhone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黑色,另一种是白色。应该是众所周知,白色比黑色更受欢迎,黑色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块砖。两台型号完全一样的苹果手机,性能、内存等所有的技术指标都一样,仅仅只是颜色不同,在官网上卖的价格是一样的。但那时的苹果手机搞饥渴营销,在官网上往往买不到,要跟黄牛党买,黄牛党就会加价。据我所知,当时白色的iPhone比型号完全一样的黑色iPhone要贵200元,反映着大部分消费者都愿意为白色多付200元。但因为仅仅是颜色不一样,加价幅度一旦超过200元,大部分消费者还是宁愿要黑色的砖头,这就约束了加价的幅度是有限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记得在功能机时代,摩托罗拉曾设计了一款粉红外壳的手机,很受女性欢迎,不少女性消费者在打算购买手机时会优先考虑摩托罗拉的手机。


其实质量与种类可以看成是同一种东西,比较受欢迎的种类就是质量比较高。第二季课程已反复多次提醒大家注意,技术、质量这些术语在经济学里一定不要狭隘地从纯粹的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而是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从纯粹的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颜色的不同怎么会造成质量有所不同呢?但消费者就是喜欢白色,女性就是喜欢粉红色,他们觉得好看的颜色就是质量的某一方面加分了。


这样就可以把种类的不同也归为质量的不同,在所谓的垄断竞争的市场里,不仅仅要进行价格竞争,还要进行质量竞争,因此区别于受价市场或自由竞争。然而这跟垄断来自进入门槛有什么区别呢?进入门槛的成因之一正是技术门槛,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好是指质量好,更准确的说是更受市场欢迎,所以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竞争形式从受价市场的只通过价格战抢夺客户,变成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更准确地说是做出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来争夺进入门槛。所以用进入门槛来定义垄断,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的区别,其实跟垄断与自由竞争的区别就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量变,不是质变。


说到质量竞争,第二季课程里更多是着重于分析技术进步的影响,但如果进入门槛不是很高,质量差异也就不大,怎么在有限的觅价范围内进行质量竞争呢?这里可以结合第一季讲解的价格管制理论来做一些分析,因为这时用质量进行竞争是被动地受到恶法的影响,不是客观上发生了重大的技术进步。


4) 价格管制


第一季课程讲解价格管制理论时说过,如果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使得生产者无法进行价格竞争,这并不等于竞争就不存在了。竞争还是一直会存在,只是转向质量竞争。比如一个房子本来市场决定的月租是1000元,但政府规定只能收800元,房东的选择先是设法绕个圈子回到价格准则,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但如果政府把所有的绕道方式全都堵上了,房东的终极大招是不再供应,但通常不至于完全不供应房子,而是通过降低房子的质量来达到不供应高质量房子的效果。比如月租是1000元时房子是配套家具的,现在不配套了,只租出一个空壳。或者房子里的水电之类的设施坏掉了也不维修,要租客自己负担。这都等同于人为地将房子的质量降低到跟800元的低租金相称的地步,从而还是在实际上使得价格管制失效。


政府对价格的干预除了把价格管制在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下,还有把价格强行抬升到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的情况,第一季课程就举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最低工资法和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支持。第二季课程讲解垄断时,又提到搞行政垄断其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国这种从计划经济改革而来的国家比较常用的,就是直接在一个行业里设立国有企业,只准国企经营,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另一种是表面上是搞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通常不便直接设立国企,而是设立进入门槛,这样虽然在市场内经营的企业表面上都是私企,但行政垄断造成的较高价格其实是来自政府而不是市场,很难说这是真正的私企。


1970年代的美国航空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首先,飞机的航线需要政府审批。这算不算进入管制呢?倒也不一定,因为如果对航线毫无管控,飞机很容易在天上相撞,所以这航线审批并非全无道理。但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航线的需求越来越多,按理说政府就该与时俱进,多批航线才对。但当时的美国政府对航线的审批速度非常慢,严重地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航空业有着比较严重的进入管制,造成行政垄断,机票价格偏高。


其次,美国的航空公司毕竟不是国企,还是有竞争的,但当时的美国政府居然不准机票降价。其实中国也有过这种情况,只是中国人太擅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而且恰恰因为法治精神不强,以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常态,所以基本管不住。机票这种东西跟酒店房间很类似,就是俗称的海鲜价,因为供求变动很大很快,导致均衡价格也变动很大很快,跟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波动有得一拼,像海鲜的价格一样不停地大起大落,需要频频地调整价格。航空公司都通过家养黄牛来卖机票,相当有效地规避了政府不准机票降价的规定。后来中国政府看到根本管不住,索性就放开不管了。现在大家买机票,都会看到虽然机票的全价是不变的,但经常打折,折头不停地波动,实际上就是调价了。


1970年代的美国航空业反而比中国以前都管得更死,美国还真好意思自称是市场经济国家啊!但美国的航空公司想降价与同行竞争的心,与中国的航空公司是如出一辙的,却在执法严明的美国不敢通过黄牛党这种不正规的渠道来降价卖票。那怎么办呢?类似于房租管制下房东降低房子质量的现象就出现了,但内在的逻辑一样,表象却截然相反,因为现在价格不是被管制在均衡水平之下,而是管制在均衡水平之上,结果航空公司选择的是提高质量!


怎么提高质量呢?就是在飞机餐上做文章,提供质量很高的飞机餐。试想一下,两家航空公司的机票价格一样,但其中一家提供特别好的飞机餐,另一家只提供普通的飞机餐,这意味着前者的飞行服务的整体质量更高,机票有更高的价值,等于是变相降价了。只要有一家航空公司想出这种质量竞争的手法,其它航空公司肯定也会跟进啊,于是引来美国政府更深入的干预,直接规定飞机餐只准提供三明治。西方的三明治就相当于中国盒饭,为了阻挠竞争,美国政府也真是够多管闲事的,连私营航空公司具体提供什么食物做飞机餐都要管得那么细。然而,竞争仍是不可避免!当时美国的各大航空公司即使被限制了只能提供三明治作为飞机餐,还是要竞争,结果是爆发了堪称奇葩的“三明治大战”,也就是竞相提供豪华三明治,比如三明治里夹着的是鱼子酱这样的高档食物!


有人可能会问,提高质量不是好事吗?不是的!前面才再次强调过:一定不能将经济学所说的技术、质量狭隘地理解为纯粹的自然科学所说的技术、质量。如果从纯粹的自然科学角度来看,夹鱼子酱的三明治确实比夹火腿的三明治质量更高,但问题在于这真的是消费者需要的吗?对消费者来说,坐飞机最重要的质量是安全并快速地到达目的地,飞机餐好不好吃、豪不豪华重要吗?不重要!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刻的原因要用上第二季课程讲解的“租值搭配原理”。如果想吃豪华大餐,干嘛要在飞机上吃?飞机那个空间很狭小不舒服,即使是商务舱都还是比不上一般餐馆的环境。吃高租值的豪华大餐就更加应该搭配高租值的就餐环境,也就是应该在豪华餐厅里面吃才对。在飞机这种糟糕的环境里吃鱼子酱,这明显违反了租值搭配原理。第二季课程提醒过了,如果出现违反租值搭配原理的现象,往往可能是产权界定出了问题,那时举的例子是近乎于行政垄断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这里又出现了违反租值搭配原理的现象,原因明显正在于美国政府直接干预价格,导致市场行为被严重地扭曲。


美国航空业的后续发展也再次验证了上述的分析。到19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大举放松管制,其中一个就是放开了航空管制。一方面当然是审批增加了很多飞机航线,降低了行政垄断;另一方面就是不再管制机票价格。在那之后,美国航空业出现了廉价航空的大爆发,一下子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廉价航空如此大获成功,反映着它很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廉价航空就是机票便宜,设法削减各种可省则省的成本,其中一个省钱法门就是完全不提供飞机餐!市场竞争的结果证明,大量消费者很愿意乘坐廉价航空。也就是说,在廉价机票与豪华飞机餐之间,消费者宁愿要廉价机票,不要飞机餐!别说飞机餐是豪华还是不豪华了,他宁愿完全不要!只要砍掉飞机餐的费用之后,能给他换回超级便宜的飞机票。反正旅客可以自己带面包,干嘛一定要吃飞机餐?这充分证明了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消费者并不需要高质量的飞机餐。通过提高飞机餐质量来提高航空服务的质量,如果消费者有得选,很多人其实并不买账。


所以,市场上并无所谓好不好,能够卖得出去的东西就是物有所值。更准确地说,是经济学所说的质量就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纯粹的自然科学所说的质量,而是要以市场是否需要为衡量标准。消费者不需要的话,纯粹的自然科学认为再高的质量都是白搭。没有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其实是低质量!有的质量是消费者想要的,有的质量是消费者不想要的,这要由市场决定,不应该由政府来决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岁月静好_bpi

    我与阁下无冤无仇为什么阁下拿我当傻子?

  • 1369816qdma

    好!

  • 1358371aofn

    受益匪浅,认真学习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 1369816qdma

    YH20210121-2

  • 2003_mzh

    垄断与竞争关键因素是定价,不是厂商数

  • 听友246395379

    ? ′‘

  • ZXHY万宝路

    如果说真的有某种课程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那就是以李俊慧老师为代表的经济学。

    听友231787633 回复 @ZXHY万宝路: pp

  • 听友390157331

    声音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