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垄断的本质2:卡特尔为什么会失败

02 垄断的本质2:卡特尔为什么会失败

00:00
16:03



您好,欢迎收听“李俊慧的经济学课”。上一次课指出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垄断竞争只不过是指产品略有差异、造成进入门槛比较低、加价幅度不大的情况,与自由竞争的区别是价格竞争之外更着重于包括种类在内的质量竞争。


在传统经济学看来,与自由竞争相对的是完全垄断,与垄断竞争相对的是寡头垄断,这都是用“数目论”来界定垄断造成的不必要的复杂性。用进入门槛来界定垄断,所谓的寡头垄断无非是指进入门槛很高,但其实与完全垄断的高门槛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自由竞争是完全没有进入门槛,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都有进入门槛,垄断竞争的进入门槛明显比完全垄断低很多,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的区别就甚至是无从谈起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寡头垄断的分析其实比垄断竞争要深入细致,可惜只是讲多错多而已。关于垄断竞争,主要就是上一次课讲解的质量竞争,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没什么大问题。但关于寡头垄断,主要是接下来要说的卡特尔,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就大错特错了,虽然不至于全盘皆错,但结论对而分析错,对的结论也只是碰运气撞对而已。


1)什么是卡特尔


什么是卡特尔呢?第二季课程讲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就是反垄断法时提到过,垄断组织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托拉斯、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等等。所谓的卡特尔,是指少数几个生产者勾结定价。因为是屈指可数的几个生产者,所以称为“寡头”。如果只有两个生产者,那就更明确地称为“双头”。卡特尔就是勾结的同义词,这是说得难听的,如果说得好听,就是团结。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少数企业一起抱团,统一决策,以达到将寡头垄断的价格提高到完全垄断的价格的目的。垄断者实际上能直接影响的并不是价格,虽说垄断者有定价权,可是他能直接影响的只是产量,通过产量再间接地影响价格:提高产量就能让价格下降,减少产量就能让价格上升。所以卡特尔是寡头勾结起来共同削减产量。美国的反垄断法虽然叫“反托拉斯”,但里面的内容也有反卡特尔的,就是反勾结定价。


这是卡特尔的定义,接下来是分析。


2)传统经济学关于卡特尔的错误分析


传统经济学认为,卡特尔很难成功,因为存在着欺骗的问题。几个寡头订了个卡特尔协议,相约一起削减产量,使得市场供给下降,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但他们毕竟是不同的企业,并不是一家企业,于是就很有可能出现欺骗的问题。比如有企业会想,我不遵守协议,不减产,甚至是偷偷地增产,其他企业也不知道。我的企业你又不能随便进来查我的生产状况。只要其他企业老老实实地遵守协议减产的数量大于偷偷违反协议增产的数量,市场的总产量还是下降了,价格就会上升。这么一来,对于不守约的企业来说,价格也涨了,产量也加了,两面都赚了,占了大便宜不是?问题是只要有一家企业想到这种占便宜的妙招,其他企业也不傻啊。不要把别人当傻子!大家都会这么想,于是大家都不减产,甚至可能都偷偷地增产,结果就是整个市场最终反而是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卡特尔就失败了。


有一个寓言故事很适合用来类比卡特尔的欺骗问题。且说有个村子要开party,开party就要喝酒。西方人聚会往往是每家带一个菜,合在一起共同分享。这个村子开party喝酒也是类似的方式,每人带一瓶酒来,都倒进一个木桶里,聚成百家酒,大家从桶里舀起来喝。有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他想我带一瓶水去,没人知道那不是酒。都倒进一个木桶里,其他人都是酒,只有我倒的是水,只会使得酒味淡了一点点,不会被人发现的。但这样做我就只出了一瓶水,没有出酒,却可以喝别人的酒,占了别人的便宜。结果呢?最后他从桶里面舀出酒来一喝,发现全是水,没有酒!原来这世上不是只有他一个聪明人,他能想到这种占便宜的伎俩,别人也想到了,全都这样做了,结果就是倒进去的都是水,或者至少大部分是水。这跟卡特尔失败的逻辑是共通的,必须大部分人都守约才能成功,但违约的人不会被发现,也难以惩罚,自私的人怎么会选择守约呢?


这就是传统经济学对卡特尔的分析,您认为有道理吗?乍一看很有道理,但其实是错的,是非常典型的套套逻辑!当然,卡特尔会失败的结论是对的,但关于卡特尔为什么会失败的分析却是错的。这比第二季课程批判过的传统经济学对“以本伤人”或“掠夺性倾销”的分析从头错到尾、从结论到分析都大错特错要好一些。要命的倒是,从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到中国的反垄断法比传统经济学还不如,照样认定有勾结定价这回事。反垄断法是法律实践中最深受传统经济学误导的,可是虽然经济学与法律总体来说都是错,要论细节还是经济学对得多、法律错得多。最神奇的是,传统经济学中错误的地方,反垄断法照抄不误;传统经济学至少还有点对的地方,反垄断法反而选择性地不受影响,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能如此精准地避开正确、只接受错误,也是醉了!


3)为什么传统经济学关于卡特尔的分析是错的


为什么传统经济学分析卡特尔失败的原因是错的呢?说因为人会欺骗,无非是在重复人是自私的假设,所以用存在着欺骗的问题来解释卡特尔的失败,就相当于是直接用自私假设来解释现象。第一季课程已反复指出,这是典型的套套逻辑,表面看很有道理,但那只不过是因为套套逻辑永远都是对的,这恰恰使得解释失去了可证伪性,也就沦为了非科学。


人是会欺骗,但问题是人并不总是会欺骗。企业之间经常都要签订合约,其实绝大部分时候企业的选择都是守约,而不是欺骗。为什么偏偏在卡特尔协议上就选择欺骗了呢?这个问题就跟第一季课程讲自私假设时举的例子逻辑相通:有人骗钱,但也有人捐钱,截然相反的行为同时并存,这固然不能用人有时自私有时不自私来解释,但也不能直接用人是自私的假设来解释,这两种做法的错误都属于套套逻辑。人性自私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准质疑,不准违反,所以就不能直接用于解释,否则这个解释就是假设出来的,当然永远对。传统经济学中充满了这种貌似有理、其实只是套套逻辑的错误,因为那些经济学家不是用“自私”这个术语,而是换了个马甲,像这里分析卡特尔时用的是“欺骗”,但仔细一看,不难发现那只是在重复自私的假设而已。


听了第一季课程的朋友,应该很容易看出传统经济学用欺骗做解释是错在套套逻辑,也就应该知道要如何修正这个错误。那就是必须添加局限条件:为什么卡特尔协议比一般的合约更容易导致参与者选择违反呢?还是由自私假设决定了,是否遵守合约取决于这样做的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如果守约的收益很高,违约的成本很高,自私本性会驱使人们选择守约。反之,如果守约的收益很低,违约的成本很低,自私的人当然选择违约。卡特尔协议的违约成本显然很低,都说了是“偷偷”地违约,违约了别人也不知道,或知道也没有证据,彼此之间又是平起平坐,没法有效施加惩罚。而在收益方面,虽然守约也有收益,但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人守约,使得市场的总产量还是下降的,价格才能上涨。而且即使守约有收益,还是不如违约的收益大,因为违约可以占守约者的便宜,守约却要被违约者占便宜。为什么还要守约呢?选择违约才是最优的嘛。所以用欺骗来解释是不对的,自私会导致欺骗,但不是一定会导致欺骗,必须补加关于欺骗在卡特尔协议这特定的局限条件下有怎样的收益与成本,才能肯定地推导出欺骗是最优选择的结论。


以上是理论逻辑的分析,但更重要的是事实验证。听了第二季课程彻底批倒传统经济学对垄断的妖魔化之后,大家就该深刻地明白,光是逻辑理论分析得头头是道也只是“纸上谈兵”,一定要在真实世界中寻找真正发生的事实,才能确保理论不会沦为“屠龙之技”。


我教过一名学生,他学到卡特尔这部分内容时,在作业里提了这么一件真人真事验证了上述的分析:他父亲是某地某行业协会的会长,一向深受尊重,无论倡议做什么事,行内都是一呼百应。然而有一年,该行业的产品价格暴跌,他父亲于是把当地各家企业的老板召集起来,劝说大家要团结一致,采取共同行动减少产量来托市。会议上人人都满口答应,说一定以大局为重,听从会长的指示,回去就减产。他父亲满以为这回就跟以前一样,只要他这老行尊出面,大家都会给他面子,一起把事情办成。没想到那些老板回到自己的企业里其实根本不遵守在会议上达成的协议,仍然各自为战,为了抢夺客户而竞相减价,价格暴跌之势根本止不住。学生在作业里引述他父亲的抱怨,破口大骂那些老板只考虑自家企业的利益,不管全行业的死活。

当时我看着学生的作业就想,你一个行业协会又不是政府,既没有监管权,也没有执法权,怎么确保这说得好听是“团结”、说得不好听是“勾结”的一致行动能得以落实呢?就算大家顾全会长老行尊的面子,表面上定的价格是一样的,但私底下悄悄地给客户各种实际上就是降价的优惠,比如给予回扣、返利之类,外人根本无从得知。就算是政府,都往往要面临企业做两套账来隐瞒真实情况以便逃税的困难,更何况是区区一个纯粹靠德高望重来行事的协会会长?


然而,传统经济学关于卡特尔的分析错误,可不仅仅是套套逻辑那么简单。就算退一万步,补加了欺骗在卡特尔协议的局限条件下的收益与成本,真的就能变成是对的吗?换个说法,假设某个卡特尔协议能设法做到有效监管,凡是违约者都会被发现,一旦发现都会受到强有力的惩罚,这时的卡特尔就能成功吗?答案仍然是:不能!


为什么呢?这又要重复第二季课程关于垄断要怎样定义才是正确的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寡头如果通过能有效执行的卡特尔协议从少数几个勾结成为一个统一行动的整体,从寡头垄断上升为完全垄断,提高垄断性,也就能进一步加价,这不是又一次犯了用市场内的生产者数量来界定垄断的错误吗?寡头垄断是市场里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生产者,完全垄断是市场里只有一个生产者,于是就认定前者的垄断性低,垄断价格也较低;后者的垄断性高,垄断价格也较高。但垄断的正确定义是进入门槛,并不是市场内的生产者数量啊!要提高垄断性,从而提高垄断价格,必须要能真正切实地提高进入门槛。可是卡特尔协议即使能有效执行,但它能提高进入门槛吗?显然不能!可想而知,一旦卡特尔协议真的能有效执行,屈指可数的几个寡头一起减产,使得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而进入门槛却并没有提升,市场内就真的会出现收入大于成本的超额利润,吸引了市场外的潜在竞争对手蜂拥而进,价格一涨就又会跌回原地,那群签了卡特尔协议且严格遵守的傻瓜们,只不过是为人作嫁,便宜了市场外的潜在竞争对手罢了!这个逻辑跟第二季课程批判“以本伤人”或“掠夺性倾销”只是神话是如出一辙的。不要以为市场里只剩下一个生产者就真的能垄断能加价,没有进入门槛的保护,一加价立即就会被市场外的人一拥而进的狂潮淹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超军_1j

    看到网上有说《大唐明月》版权卖了1300万元,而作者只拿到16万。这个卡特尔怎么说?

  • 1369816qdma

    很好!

    1313929biys 回复 @1369816qdma:

  • 横穿灰灰

    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