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饭局应该参加,什么样的饭局应该拒绝【嵇康家诫(七)】

什么样的饭局应该参加,什么样的饭局应该拒绝【嵇康家诫(七)】

00:00
11:52

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嵇康的《家诫》,算一下嵇康一共给孩子提了九个忠告,我们已经讲到第五个了,而且第五条忠告比较长,上一次我们没讲完,稍微留点小尾巴,这一次先把留的尾巴讲完,原文是这样的,“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更何况那些喜欢争吵辩论的人,大都是小人,而他们之间发生的这些争论,根本谈不上什么是非曲直,大家都是一起混日子罢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你就是同他们争赢了,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想来想去,倒不如离他们远远的,自饮自醉这样挺好。


接下来,嵇康讲了一个特殊情况,如果你一不小心说了点不该说的话,别人抓住你的话,以此为把柄大做文章,进行要挟,应该怎么办?嵇康是这么说的,“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言语之间一不小心讲了点敏感话题,说了点不该说的内容,而有个别小人就抓住把柄,千方百计做文章,对你进行无休无止的骚扰,而且想利用你的心理来要挟你。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必害怕这种小人,更不要被他所要挟,就让他随便去说就好了。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对小人的这些所作所为完全不去理会,这才算是有志向的人。讲到这里,第五条忠告就完整了,这一条忠告完全是关于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与人说话的。


接下来是第六条忠告,这一条相对短一点,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请你吃饭这件事。嵇康的态度也很明确,依然是能不吃的就不吃,能不去的就不去,一般来说尽量找个借口客客气气地推辞掉,这样是最好的。嵇康的原文是这么说的,“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这里所说的知就林比意思是老朋友老邻居。 嵇康强调,如果不是老朋友老邻居或者这样的亲朋好友,不是这样的人向你发出邀请,那么其他的人请你去参加宴饮,你最好找个理由推辞掉,不要去。


“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这一句的意思是摒弃外在的繁华热闹,就可以让内心欲望减少。相反,如果你追求繁华热闹,周旋于不同人之中,那么内心的欲望不知不觉就会增加,进而导致品德的堕落。你自己要认识到,那些急功近利、追求热闹的行为都是不好的行为,进而你的内心就能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这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


那么进一步来说,别人请你吃饭你不去,这样岂不会伤情面、伤面子吗?这样岂不会显得不礼貌吗? 咱们来看看嵇康是怎么说的,“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这一句的意思是根本不需要计较小处的谦卑恭敬,应该在大处宽容谦让,根本不需要计较小处的礼仪和情面,应该在大处保全大节。大家看到了嵇康的态度很明确,就是抓大放小,根本没必要在小事上纠结,在小事上计较。


什么是大处呢?接下来他是这样说的,“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这一句里边谈到了一个典故,孔文举求代兄死,我们先来讲讲这个典故,这位孔文举是谁呢?就是三国时期的大才子孔融。我们看《三字经》里面说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位孔文举。在孔融和他兄长之间不光有让,而且有争。我们都知道让梨的故事,其实还另有一段争死的故事。


这段故事是这样的,孔融的哥哥孔褒和张俭是好朋友,这位张俭是大才子,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当时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张俭挺身而出,揭发当权者的罪行,结果遭到了通缉。为了躲避追捕,张俭就来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结果不凑巧,孔融的哥哥不在家,当时只有小孔融在家。 这一年孔融16岁,看着眼前的小孔融年纪太小,张俭就没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听说是自己哥哥的好朋友,孔融就大大方方的把张俭收留下来,后来事情败露,官府来捉拿张俭,张俭逃走了,而小孔融和他的哥哥都被逮捕下狱,当时情况很危急,恐怕要被判死罪。在这种情况下,小孔融挺身而出,他跟官府的人说,张俭是我留下来的,这个责任应该我来负。这件事情跟我哥哥没关系,要死也是我去死。


孔融刚说完,他的哥哥孔褒就抢步上前,跟官府的人说,这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来投奔我的,所以这个责任应该我来负,跟我弟弟没有关系,要判死罪也应该判我。一下子为了到底谁该去死,兄弟二人就争起来了。而在这时,孔融的母亲又站出来,她说:我是家长,孩子是我教育的,所以这个责任应该由我来负,要死也是我去死,这一下子就形成了一门争死的局面。这种临危不惧,争相赴死的气概,真的是让人非常佩服。


当时地方官也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办,于是就把情况上报给朝廷。最后皇帝下达诏书,定了孔褒的罪,孔褒就这样被杀了。所以后人就感叹,在梨面前要让,在死面前却要争,这就是君子的品行,这就是君子的境界。大家能感觉到那个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正人君子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遭遇杀身之祸。后来孔融也被当权者杀死了,而且他的女儿儿子都同时被杀,还留下一个典故“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孔融兄弟为坚守道义而死,这样的事情让人痛心,同时这样的行为也让人敬仰。


嵇康生活的年代稍稍晚于孔融,所以在那个时代,孔融的影响还在,尤其是在读书人的圈子里边,都觉得孔融这样的人是个榜样人物,值得去学习。所以嵇康跟他的儿子也举了孔融这个例子,他告诉自己的孩子,在小事上根本不用计较,不用去花费心思。但是在大事情上,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有坚持,一定要有坚守。


“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遇到朝廷任命的时候,把官位让出来给别人,在面临生死大义考验的时候,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就像是十几岁小小年纪的孔融,请求代替兄长去死那样,这才是忠臣义士应该有的节操。那么通过这段话,我们大家也能感觉到,嵇康其实是拿孔融做自己榜样的,他的言语之间也流露出一种人生态度,就是在生死大义的考验面前,应当有所坚守,应当做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后来嵇康自己受到司马氏的迫害,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最后被判处死刑。而嵇康从容不迫,慷慨赴死,可以说这样的行为是受了孔融的影响。


通过以上嵇康给儿子的这一段忠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直在给儿子强调一件事,就是一个正人君子,立身于天地之间,一定要知道什么事要在乎,什么事可以不在乎;什么事可以不当回事,什么事一定要当回事。比如说,吃吃喝喝可以不当回事,但是非曲直就一定要当回事;比如说,个人生死可以不当回事,但道义节操就一定要当回事。只有把这些在乎、不在乎想明白了,那才算是过上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以上就是嵇康的第六条忠告,那么剩下的三条我们留给下一次。好了,今天内容就讲到这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周心怡_j0

    《圣经》上也教导我们,遇到诱惑要躲避,不要高估自己而去与诱惑对抗,与凶恶迎面而战。

  • 晓丽张

    老师您好,请问有《家诫》的书籍吗?

  • 采花大侠1

    我们再也不会有交集了,我知道你也知道。

  • 书非读不看也

    孔融孔文举让梨不单单让梨,也有争死的一面,梨要让死要争,多少也有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