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与孩子的平衡

伴侣与孩子的平衡

00:00
16:05

大家好。

学习完前面三个模块,我们已经具备了在亲密关系领域,所有我认为重要的观念和方法。在下面这个模块,我们来一起用这些观念和方法,解决亲密关系中最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有孩子的夫妻经常遇到的。

 

对很多婚姻来说,要孩子都是一个有风险的决定。有调查显示,生完第一个孩子之后的3到5年,是夫妻矛盾最高发的阶段之一。一些夫妻会在这个阶段选择离婚。

 

从心理学的理论解释,这是因为夫妻的关系属于二元关系,一旦多出一个孩子,就变成三元关系,三个人的复杂度和紧张程度都远远地超过两个人。

 

此外,有孩子的夫妻还会面临其他的复杂因素,比如经济方面的压力,教育方面的压力。

很多中国家庭还会在这个阶段引入上一代,请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来帮忙带孩子,有可能带来更多矛盾。关于上一代的这部分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我们这节课先谈一个相对简单的案例。这是一对年轻夫妻,有一个三岁的男孩,家里没有其他人。

 

夫妻在让孩子独立睡觉这一点上产生了矛盾,丈夫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自己睡了,于是尝试了很多次,花大量的时间哄孩子睡着,可是半夜孩子又醒来大哭大闹。导致夫妻两个人都睡不好。

 

妻子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孩子一起睡,大一点再分床,有助于孩子的安全感。丈夫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溺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他俩谁也没法说服谁,所以来做咨询。

 

表面来看,你会觉得这是一个育儿观念的问题。他们在探讨三岁的孩子应不应该独立睡觉?但其实这里隐含着一个亲密关系的问题。我问这对夫妻:

你们性生活的频率怎么样?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孩子跟父母睡觉,某种意义上可能会让父母失去私密的二人空间。

 

果然,这对夫妻告诉我,他们过去一年中,只有两次或三次性生活。频率远低于两个人的需要。

我再问他们:你们想让孩子一个人睡觉,有没有夫妻生活方面的考虑。妻子不好意思地说:怎么可能,两件事没关系。

 

可是丈夫说,当然是有这方面考虑的。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伴侣的关系,其实跟亲子关系存在隐性的竞争。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如何在做父母的同时,还要继续做夫妻。这一点不只是这一对夫妻,而是所有有孩子的伴侣都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我们怎么帮助这对夫妻解决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界定,解决什么问题。

 

我先讲一个大原则:伴侣关系是先于亲子关系存在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先解决伴侣之间的问题,然后才解决跟孩子的问题。这一点跟很多人的习惯相反。许多当了父母的人,更容易谈孩子,不太容易谈伴侣关系。

 

所以在谈孩子睡觉的问题之前,我问这对夫妻:假设一下,如果你们最后决定让孩子跟你们一起睡,你们对二人世界这件事有什么样的打算?

丈夫说:我们没谈过这方面的问题。

妻子跟着点头。

但是我注意到,他们两个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丈夫是皱着眉头,在认真思考这件事情,而妻子的表情有点忸捏,好像觉得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这个差异,如果我们用第二个模块所讲的知识来理解,你可能已经猜到了——

他们有一些文化观念上的不同。

 

在妻子从小的文化里,照顾孩子就是比父母个人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事。而丈夫是对夫妻关系更敏感的。这么大的差异,他们两个人从来没谈过。

 

你还记得吗?在讲文化差异的时候,我们说要抱着一种跟外国人交往的心态,做好游客、翻译,和导游三个角色。所以要帮助这对夫妻,我们就要先启动这样的交流。

 

我问他们:你们可以现在谈一下吗?你们对二人世界是怎么想的。

妻子说:我觉得为了孩子,这些可以放在第二位。

丈夫说:不对啊!为什么要放在第二位?

 

差异出现了。我让他们下一次咨询,分别讲一讲自己的文化。

 

妻子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她印象中父母做的事就是每天上班,回家做饭,做家务,辅导孩子功课。出门玩也是一家三口为单位,父母从来没有相互的亲密,不要说拥抱亲吻,就连手拉手好像都没有。妻子记得自己从小就走在他们中间,左手牵一个,右手牵一个,好像夫妻完全是靠这个孩子连起来的。

 

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现象,叫三角化,我们留到第17课再讲。

 

现在来看丈夫。丈夫在上小学之前,母亲就发现父亲有外遇,两个人就离婚了。这件事给丈夫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他是跟母亲长大的,同时和父亲也保持着一些联系。父亲后来又有一段婚姻,没孩子,这段婚姻特别稳定。

 

丈夫就总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出生,才导致他父母的婚姻出问题,因为他们之前曾经很恩爱,父亲是一个很懂浪漫的人。

 

同时丈夫也切身体会到,母亲把他当成了婚姻的替代品。他长大之后,努力和母亲拉开距离。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婚姻越来越像是曾经的父母的翻版。每当他看到儿子有多黏妈妈,妻子一整晚一整晚陪孩子睡觉的时候,他都忍不住担心,夫妻之间会不会从此越走越远?

 

我请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就是在邀请他们做导游,把自己所在的文化分享给对方看一看。这里没有对错的评判。

 

偶尔一方会说:「你怎么能这样想」,我就请他/她等一等,先听完对方的分享。

等两个人都讲完之后,他们的情绪都有点难过。我看到丈夫流了眼泪,妻子坐得更近了一点,握住了他的手。

 

妻子很惊讶,她说:「我知道他父母离婚的事,但是我不知道他有这些想法,我更没想到,他会从我跟孩子的关系上联想到他自己的家庭!」

她忍不住安慰丈夫:「我跟你妈是不一样的。不会为照顾孩子就忽略了大人。」然后她又忍不住把话题拉回到孩子身上:「但你要想想,孩子现在才3岁!如果他现在没有得到充分的照顾,我怕对他以后的成长有影响。」

 

这次咨询结束,他们又开始争论孩子睡觉的问题,只是稍微柔软了一些。两个人都对对方的态度多了一点体谅。下一次咨询的时候,丈夫说:

「我发现我在吃孩子的醋。」

 

他在表达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对有孩子的伴侣来说,其实这是一种微妙的情感,同性的父母和孩子会有竞争,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叫做【逆向的俄狄浦斯情结】。听起来有点荒谬:「这是你的孩子,你应该全心全意地爱他,你怎么还会吃他的醋?」但这种感受是真实存在的。把感受表达出来是件好事。

 

我请他多谈一点细节。他说这种感受在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尤其强烈。孩子不要爸爸哄睡,都是妻子负责哄,每天都要哄到很晚,丈夫就只能在一旁等着,等着等着就睡着了。有种每天晚上老婆都被另一个男人抢走的感觉。

妻子摇头说:「你越来越离谱了。」

 

我们上一个模块讲过,把感受转化成建设性的需求。我问丈夫需要什么,他说需要两个人可以一起正面面对这个问题。

 

我也注意到妻子很紧张,甚至开始生气,我问她的感受。她觉得自己很累,丈夫越来越像个孩子,自己好像要同时当两个孩子的妈。她的需求是丈夫可以像个成年人支持她,而不是给她添乱。

 

现在,我们从这个咨询里跳出来一下。

 

这对夫妻这一刻的矛盾,背后其实是一个更深刻的社会观念冲突。那就是夫妻要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在谈恋爱的时候包括婚姻早期,个体性是占绝对上风的,我是我你是你,我们有不同的情感和需求,这些都是可以被承认的。

 

但是当了父母以后就有一个动力:我们是有责任的,要对另外一个人负责,这时候就要形成「父母」这样一个统一的功能体。这个功能体要怎么呈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有人认为,我们内部不能有分歧。或者有分歧我们私下聊,但是在孩子面前,就要展现出统一的,富有责任感的父母形象。

 

每个家庭都在这两种观念中摇摆,找自己的尺度。什么时候是两个人?什么时候是一个整体?当某一方走向个体化的时候,另外一方就会感到委屈,觉得得不到支持:「你不但不帮忙,你还这么任性。」这就是这个妻子的感受。

 

如果你在婚姻中遇到了类似的矛盾,不用担心,跟你的另一半敞开聊一聊。你们谁都没有错,只是现实就是有这么多的复杂性。当你承认这种复杂,你可能会沮丧,也会生气。但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疗愈。随着你们讨论得越来越多,就会找到相对平衡的方法。你们处理关系的能力,就从二元进入了三元。

 

回到这个咨询,我们用「第三条路」来解决夫妻的矛盾。

 

丈夫的需求是:我希望有夫妻独处的空间。

妻子的需求是:我希望丈夫可以支持我,多履行一点父母的职责。

 

大家还记得吗?第三条路的意思就是,两个人同时满足。那么,怎么样既让丈夫履行父母的职责,又让夫妻有独处的空间呢?他们达成了一个解决方案:

以后,儿子再对妈妈说:「我不想一个人睡觉,我想跟你们一起睡」,妈妈就说:「这件事情你得跟爸爸商量」,由爸爸来决定今天可不可以满足孩子。

如果爸爸想和妈妈单独相处,他要负责通知孩子:「不可以。今天是爸爸想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所以不能陪你。」如果儿子对此有不满,爸爸来陪儿子玩一会,安抚他的情绪。

 

夫妻两个人都对这个方案很满意。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做了一些小的调整,总的来说效果不错。孩子睡觉的问题得到了一个妥善的解决。

 

看起来这么简单的方案,我们一起走过背后一圈,才会看到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的议题。对于大多数有孩子的伴侣来说,这些议题都是值得考虑的。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第一,先解决伴侣之间的问题,再解决跟孩子的问题。

第二,每个人对三元关系的理解不一样,跟你成长的文化有关。

第三,伴侣跟同性的孩子之间可能存在竞争。

最后,两个人在孩子面前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需要充分调和。

 

讲到最后,我想再多强调一点:

这对夫妻的解决方案里,爸爸对孩子说:「爸爸想和妈妈单独在一起,所以不能陪你。」这句话在养育当中是很关键的。

 

很多父母经常会这么表达:「你都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你应该自己睡觉,所以我们不能陪你。」这就变成了孩子不得不接受的道德义务。

 

如果父母表达的是,这是爸爸妈妈的需求,我们要私密空间,所以不能陪你。那么孩子就会接收到一个信息:我有这个需求没有错,但是我的需求并不是唯一的。爸爸妈妈也不是就应该无条件的满足我,他们也会有他们自己的世界。

——这个信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更好地处理伴侣关系问题,也会帮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遇见自己_z1

    喜欢李老师的讲话声音和内容,听课就是一种疗愈😄

  • 儒雅哥

    购买了课程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