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钊《中国经济》第6讲:技术进步

陈钊《中国经济》第6讲:技术进步

00:00
13:03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钊,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技术进步。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不仅中国人在关心,全世界都在关心。


为什么?因为毫无疑问,中国早已经成为了世界头号的制造业大国。于是很自然的,大家接下来关心的问题就是:中国什么时能够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强国,这就得看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有多快了。               

               

这个问题也关系到我们的投资决策,在我们的投资决策中,需要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进步潜力。比方说,如果你想在一些高科技行业中寻找有投资价值的企业,那么,你就得判断怎样的企业更具有技术进步的潜力。


这是我们今天话题的核心内容。最后,我们也会来谈一谈,技术进步可能给未来带来怎样的改变。        


一、中国的技术水平

            

接下来,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认为,总体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技术进步到底处在怎样的水平?                


这需要我们找一个可比性的指标,比如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如果一国新创造的财富中,更多的比例被投入到研究与开发活动之中,那么这个国家未来的技术进步的速度通常也会更快。                


那么,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有多大呢?


我们挑选另外三个国家来进行比较,一个是和中国一样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另外两个则是属于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加拿大。大家可以先在心里做一个初步的判断。                


好,下面我先告诉大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1996年的时候,中国的这个指标只有0.5%多一点,跟印度基本相同,甚至还略低于印度。


而美国则接近2.5%,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创新能力大约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与加拿大相比也不到人家的三分之一。这似乎并不奇怪,毕竟美国、加拿大都是发达国家。                

那好,接下来再来看看,过了15年之后,也就是到了2011年的情况。


这时,印度的这个指标已经略有提高,但距离1%还有一定差距。那么中国呢?已经超越加拿大,并朝着2%的目标接近了。


虽然美国始终是国际领先者,但此时,中国与美国在这个指标上的差距,已经从原先的五分之一,追赶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这个技术进步的速度,已经是相当快了。                


国际上也有些学者通过其他指标来考察中国的技术进步或科研实力。一个指标是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拥有量,另一个指标是国际SCI论文的发表数量。


如果用这两个指标来看,那么中国这些年来的表现几乎可以用井喷来形容了。                


我相信,说到这里,熟悉中国的人可能都会有所怀疑,专利与科技论文的数量真的能反映中国的技术进步吗?                


以专利为例,我们知道,中国的专利构成中,更有价值的发明专利比例很低,专利的产业化水平也很低。也就是说,很多专利只是静静地躺在那儿,并没有转化为产品。


说到中国的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的增长虽然很快,但这些论文的引用率却很低,也就是说,科技论文的质量并不高。


所以,对于中国的技术进步,我们不能简单地就用专利或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来直接衡量。       

                                             

下面我们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来看看中国的研发投入,这也是我和我的几位合作者专门研究过的问题。


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代表了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这部分企业也容易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青睐。


在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中,一个最为核心的衡量指标就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也就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2008年之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要求企业的研发强度得达到5%。


当然,符合这些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能够获得政策优惠的,其中就包括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于是,很自然的,一些企业就会把它的研发强度提高到5%以上,这就会起到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这一点在数据上得到了初步的印证。             


如果我们从微观上看企业的研发投入,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研发强度达到或略高于5%的水平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相当多,远远多于研发强度略低于5%或研发强度为6%的企业的数量。                


后来,政府也意识到,这种一刀切式的对企业研发强度的要求并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大企业来说,销售收入的基数本来就很大,所以占销售收入5%的研发投入要求很可能是太高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销售收入的基数并不太大,所以5%的研发投入并不难实现。                


所以,到了2008年之后,政府调整了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中有关研发强度的要求,具体变为: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的企业,研发强度达到3%即可;销售收入在5千万元到2亿元之间的,研发强度需要达到4%;销售收入不足5千万元的,研发强度则要求达到6%。                


于是,新的规定出台之后,有意思的现象又出现了。


大家应该可以猜到,那就是又有相当多的企业把研发强度集中在等于或略高于3%、4%、6%的水平上。                


以上发现说明了什么?一部分企业可能为了使自己的研发强度达到政策要求,而将一些原本不应属于研发投入的成本算作研发投入。我们自己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判断。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的研发投入被作为管理费用来对待,于是我们考察了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前面所说的企业的研发强度,另一个是其他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就是扣除掉研发投入之外的其他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理论上来说,这两者不应该存在明显的关系。然而,接下来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对于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当研发强度一旦达到3%的时候,其他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却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不出意外,对于另外两种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个下降出现在研发强度达到4%与6%的时候。     


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企业为了让研发强度达标,会把原来不属于研发投入的其他管理费用,挪到研发成本的名目之下。


于是,我们就可以估算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水分。事实上,一旦挤掉了水分,我们就会发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回报并不低。                


作为投资者,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那就是对企业技术进步潜力的判断能力。


如果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它的研发强度刚好达标,并且其他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又偏低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怀疑这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很可能存在水分,它的技术进步很可能缺乏后劲。                


二、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既然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来都表现出较为快速的技术进步,那么这一趋势会对我们的未来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让我们从身边的一个现象说起。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如今在一些商场休息区、候机楼等处,经常可以看到供人休息放松的按摩椅,这就是技术进步之后机器对人的替代。


这样的趋势在制造业领域也开始出现,尤其是随着技术进步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出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已经越来越为广泛,一部分手工劳动正在被机器逐渐取代。

                

那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动按摩椅能够完全取代人工按摩服务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不能。


因为机器难以根据我们体型的不同而找准穴位,也难以针对每个人身体状况的不同而调整力度。即便未来技术上可以做到这些,机器也无法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与顾客聊天进行情感沟通不是吗?                


所以,你觉得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最不可能被取代的其他行业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服务业,尤其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涉及到人和人之间互动沟通的服务业。至于具体有哪些,这个就留给大家去思考了。                

  

最后,希望今天的课程能够让我们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有所认识,能更准确地判断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投资价值,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技术进步将带来的改变,从中寻找新的产业机会。                            


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次课再见。   


校对 | 张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