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大暑 寒热湿溽

庚子大暑 寒热湿溽

00:00
16:07
庚子大暑 以辣燥湿

大暑节气进入四之气,《黄帝内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讲:「“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这段话是说:进入大暑至秋分的两个月时间,气候特征有三:
气候一:“溽暑至”。溽[ rù ] 的基本解释为:潮湿、闷热;暑,热也。
气候二:“大雨时行”。大暑节气标志着农历的下半年开始。庚子年下半年是“阳明燥金在泉”,与“金运太过的中运”相应。“金生水”伴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北方寒气填充,冷暖气流交织,雨水开始增多。土星对地球产生影响。
气候三:“寒热互至”。四之气从大暑开始,经立秋、处暑、白露,至秋分。这段时间 南北冷暖 气流博奕,至秋分后 大局已定,寒凉主导了气候。
与气候相应,四之气民病有三:
一是:“民病寒热”。气候无常,导致众生出现发热症,或者寒症。
二是:“嗌干黄瘅”。嗌[yì]为咽喉;黄瘅(dān),是黄疸的古称,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 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三是:“鼽衄饮发”。鼽衄(qiú nǜ)是病名,是指鼻流清涕或者鼻腔出血的病证。
所以今年的大暑节气要命啊,溽湿暑热,对人的元气、人的阳气都是个大消耗。60年前的1960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也是死人较多的一年。走进《黄帝内經》文化,得到了真正的答案:己亥、庚子年和辛丑三年,是气候极端并且可以影响社会稳定的三年。用古聖之教化解气候灾难,安定社会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

综上所述:面对大暑节气之后的气候,时令养生建议 注意下列事项:
一、辣燥湿
大暑至秋分两个月,辣椒燥湿是时令养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湿气大行的极端时空下,普通辣椒的口感甚至没有了辣的味道,不足以燥湿。所以,选择相应辣度的辣椒是养生的关键。应对“溽湿至”。
辣椒的辣度分为10级,级别越高越辣。外形看起来差别不大的辣椒,辣度却是天壤之别。价格以辣度而定。以辣为药者,用相对级别高的辣椒,经济而且方便。例如:1支低级别辣椒1角钱,需要2支辣椒达到燥湿目的。虽然级别高的辣椒1角2分钱1支,但是只用1支便可以达到同样燥湿目的。早晚饭适量,主要在中午饭。因为气候过湿之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 食用。

二 巧借天力 无厌于日

大暑之后的16天,对于一年的养阳特别珍贵。每日宜亥初卧床入眠,卯初前起床。早睡引天力补充身心阳气,早起舒发阳气得以生长。因为寅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相交。
《黄帝内經》告诫人们:夏三月「无厌于日」。大暑之后的夏天只剩下了16天,却决定了入秋前身心细胞能量的盛衰。立秋之后的一个半月,虽然也属于「成」 ,但是已经进入了由阳转阴的「变现」阶段。所以立秋之前应该避开空调,喝热有机茶 去浊。

三 谨慎生冷

生冷、寒凉食物伤脾。在湿热脾弱的气候下,谨慎吃凉食物和生水果尤为重要。将生水果切块儿,至少煮到60度或者微波炉加热,既不破坏水果的营养和味道,又可以减轻对脾胃的伤害。
即使是中青年,在暑湿的气候中也不宜过量饮食生冷。

四 健脾祛湿 补元气

在上个节气小暑我们重点是养阴敛阳 疏肝,当下大暑节气重点是,燥湿 补气 疏肝,在三阳经时建议最好不吃不喝,目的是 接受天阳,阳气生成有能力气化身体中的污泥浊水,三阳精气不足,尤其在阳明经(5~9时),太阳经(13~17时)这四个小时,饮食健脾和胃兼温补命门,可以增强抵御湿邪侵袭的能力。命门火生脾胃土。在湿气盛行的气候中,如果命门火虚弱,单纯饮食健脾无益。如果脾虚腹胀、泻肚,若还进食无度,可能使超负荷的消化系统发生崩溃。导致脾不统血,可能出现「血衄」,二便带血,或者小便血水如注。因此,脾虚腹胀时应延缓进食,饥饿时吃少量易消化的食物,有益于消化系统的恢复。为什么这两个时辰的4个小时,不宜饮水和吃食物。因为在阳经吃食物,阳气则被食物破解,影响了系统修复细胞的功能。可适当补气,方法舌下含服补气食材。因为辰时足阳明胃经旺,“龙火”生成之际。吃食物和茶水 破解了阳气,胃消化乏力;全身心调动阳气前来救助,损耗甚大。到巳时阳转阴之际养脾无力。脾气萎弱,主思,主运化,所以 有的人吃完食物后 犯困,大脑反应慢,所以饭菜量坚持“五 七 三”早饭五分饱,午饭七成饱,晚饭三成饱,缓解脾胃压力。这样去做是辅助阳气生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