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咨询请添加蒋老师微信号:zaowufang6
仁言不如仁声,艺术还是人格陶冶?
今天的题目辨析跟孟子这句名言有关系: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出自《孟子·尽心上》)
先来看两道曾经出现过的关于孟子这句名言的真题:
【2017·福建·单选】“仁言不如仁声(音乐)之人人深也”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法
B.陶冶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2016·四川统考·单选】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体现是( )。
A.人格感化
B.艺术陶冶
C.环境熏陶
D.语言教育
两道题答案都是B
第一个题目选择“陶冶法”应该好理解,可是第二个题很多人凭借对这句古语的理解则更倾向于选择A,而且现在百度上这道题答案还贴着A(当然,A不是我们建议的正确答案)。
陶冶法的含义如下图所示:
看得出,陶冶法包括了三种主要形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三者含义肯定是不一样的。
咱们这句古语的翻译,多数的人给出的是:
包括你去百度,解释和翻译所给出的意思也基本与上图一样,都是将“仁声”翻译为“仁德的声望”,孟子号召官员用声望去感化百姓,这是很典型的“人格感化”。
但是!
关于“声”字的解释也是在学界有不同观点的:
也有考究指出,孟子所说的“仁声”指的是仁德的音乐,用音乐去熏陶人。
所以问题理到现在,十分清晰的思路显现出来了,如果“仁声”指的是“仁德的声望”就选“人格感化”,如果“仁声”指的是“仁德的音乐”,本题就选“艺术陶冶法”。
纠结之际,我们查到了教育学考试方面最权威的著作——王道俊《教育学》中关于它的说法:
王道俊更倾向于将“仁声”解释为“仁德的音乐”,故而在其著作中将之放入了“艺术陶冶”方式当中作为例证。
总结:虽然基于对这句话的两种不同理解(两种都是对的)可以选出两个答案,但是与教育学相关的考试息息相关的王道俊的权威著作中都将其列入了“
艺术陶冶
”之中,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将答案定为它了。
1.在德育过程中,利用和创造一切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自我修养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2.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一种( )。
A.说服教育法
B.情感陶冶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德育方法的是( )。
A.情感陶冶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系统脱敏法
4.“仁言不如仁声(音乐)之入人深也”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法
B.陶冶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5.“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充分运用了下列哪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微信扫描下方小程序二维码收听更多课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