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中,文是文,字是字,文和字是两码事。我们要识字,就要先识文,“不识文,无以识字”。所以要先明白“文”和“字”的区别,古人对此有明确定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通过上次“午”字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午”就是“杵”的本字,它的本义指的是古人舂米用的木杵这一工具。
从人们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中来看,与“杵”配套使用的则是“臼”,石臼。“臼”则是一个舂米用的石臼形象。
“舅”字的上部为“臼”,下面是一个男字。首先说明舅舅是男性,那为什么它要用石臼的“臼”来表示读音呢?
其实在古代,人们的家里没有什么东西,粮食吃了就没有了,家里必要能存的就是加工粮食的臼。“臼”是一个大石块,一般人们不乱搬动,老百姓放的时候还得找个干净、不碍事的地方。
所以这个东西放到那,一般就不再动了,长久放置以备舂米使用。与此同时,一户人家生有男孩和女孩,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子在这家里永久的传承,女子则将被嫁出去。
“臼”与“男”组合的“舅”就表达了一位在家中永恒驻留的男人,他好比石臼一样,永恒不变的在家中传承。
舅不仅是指舅父,通常女子结了婚以后,丈夫称女方家的平辈男子都为舅,所以有大舅子、小舅子,晚辈则跟着称呼舅父、舅舅。
这些字:“九、久、韭、旧、舅”等,它们读音相同为“jiu”,都含有永久的意思,这是用文化概念来给它命的音,形象上使用了石臼。这就是中国古人的造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