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干部“工具化”还需对症下药(作者:朱 波)|2020年第六期

破解基层干部“工具化”还需对症下药(作者:朱 波)|2020年第六期

00:00
06:02

破解基层干部“工具化”还需对症下药

 

作者:朱波

 

前段时间,《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不少党员干部在理解和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落实僵化、创造退化、思路老化等倾向,“干部工具化”让一部部“好经”在贯彻落实的过程频打折扣。


应该说,“干部工具化”这不是个新问题、新现象,只是在基层治理复杂性日益加剧的当下,这一问题愈加凸显出来:有的基层干部执行政策机械化,“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干”,机械生硬、缺乏灵活,甚至“削足适履”、一刀切落实;有的创新老化退化,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干事”的工作心态,故步自封、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工作路径套路化,要么照搬照抄其他地方工作经验,要么依赖老办法、老套路,“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老虎”。


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在于上级政策过细、指令过多、要求过密等束缚了基层干部的创新思维,以及督查问责泛化和简单化,挫伤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于少数基层干部自身素质能力不够,落实政策、执行任务质量不高。基层干部出现落实僵化、创造退化、思路老化,陷入“工具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成色成效,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破解基层干部“工具化”,就需要对症下药,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鼓劲撑腰。


下好“先手棋”,做好政策顶层设计。基层作为承接顶层设计的“最后一公里”,很长时间以来,普遍存在会议多、报表多、文件多、检查多等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这些症结表现在下,根源在上,并非基层干部能力的问题,而在于上级部门没有做好顶层设计。上级部门在制定指导意见或工作要求时,应该考虑不同乡镇、村社实际情况,给予基层自我把握的空间,别让基层生硬落实、“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工作的落实要注重可行性而非表格、材料上的“完美”,要让基层干部把精力真正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用好“指挥棒”,统筹规范督查检查。督查检查本是一项好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带上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等不良做派,成为不少基层干部心中之痛。督查检查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基层干部不是在陪同检查就是在迎接检查的路上,检查完了还要担心会不会被问责,怎么能踏踏实实为民办事?督查检查要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和实效导向,减量提质增效,转变方式方法,增强督查检查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把时间用来抓落实而不是迎检,这样才能真正用好“指挥棒”,调动干部积极性。


打好“组合拳”,助力干部素质能提升。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思想压力大等问题。要注重教育引导,组织基层干部开展好业务培训,着力培育基层“明白人”和“实干家”,注重在本职岗位上锻炼提高、增长才干,在工作中多压担子“墩墩苗”,通过实践提升基层干部把握大局、谋划创新的能力。要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树立鲜明导向,积极鼓励一线干部敢作为、敢担当,争做有闯劲、有冲劲的“狮子型”干部,优先选用直面问题、攻坚克难的干部。要真心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归属感、幸福感,激发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实践。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黄丹
主播:后强
剪辑:秀丽 |审听: 江淮杂志 陈珺
编辑:丛雅 | 复核:黄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