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者:尔初)|2020年第六期

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者:尔初)|2020年第六期

00:00
11:08

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尔初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基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随着经济结构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问题和短板。必须贯彻落实好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必须强化党建引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疫情防控中,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成为一道道让群众放心的防护屏障。要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鼓励支持区域化党建联盟等工作创新,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要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把党的力量和主张传递到基层社会的各个触角和神经末梢。要坚持培育、外引、选派并举,破解基层党组织书记“选人难、人难选”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队、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手段,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让党旗在基层社会治理一线高高飘扬。


必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要把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要夯实自治基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居民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制度,拓宽群众参加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靠群众自治就地化解矛盾,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要强化法治保障。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破解难题的能力。要抓住民法典颁布实施契机,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和相关政策制定完善工作,持续加强全民普法力度,使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以法治定分止争。同时,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软法”在矛盾化解、移风易俗中的约束作用,弘扬公序良俗。要注重德治引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实现润物无声的柔性治理。


必须实现多元协同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工程。当前基层工作中,乡街肩负的职责不断增多,但普遍面临着“有限资源、全面责任”“条块分割、协同乏力”等难题。要厘清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合作共治和民主协商议事,推动社会治理权力下放、力量下沉、政策下倾,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要深入推进社会协商,广泛构建多方参与的共商共治平台和载体,组织居民群众对社区发展、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等事项进行充分协商,不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等方式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完善平安志愿者协会、乡贤理事会等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其承接社会治理、平安创建、民生服务等相关工作。


必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促进了社会治理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带来了新机遇,但也向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在疫情防控中,基础信息收集依然需要大量基层工作者“拉网式摸排”,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短板。要切实把科技手段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推进新基建,深化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线上数字治理”与“线下传统治理”有效联动。要学习借鉴“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打造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的大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和数字壁垒鸿沟,完善政务信息收集、日常工作处理和群众意见反馈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必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基层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处于社会治理关口位置。要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要着重建设和培育专业人员队伍,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招募、培训、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倾斜支持,落实社会治理经费,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基层社区符合条件的相关资金,鼓励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要积极改善旧城区社区办公条件和基础设施,加快老旧小区居民活动场所建设,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为人民群众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黄丹
主播:清蓝云
剪辑:秀丽 |审听: 江淮杂志 陈珺
编辑:丛雅 | 复核:黄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