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东桥第六封来信,以为王阳明批朱熹的“即物穷理”是玩物丧志有些偏激,王阳明回应,朱熹晚年亦有“厌繁就约”、“涵养本原”,醒悟往内的学问才是根本,“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究,不亦误乎”,可见朱熹晚年是认识到“格物”不在外面的事事物物之理,而在内心。王阳明举例孝亲之理,如果在父母,父母不在,岂不是孝之理也不在了,其实不然,孝之理在人心中,为人子女之天性,即是良知,所以,王阳明说“心即理”,乃为一体。
1、事理进退应对合不合理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我们的良知?它和【格物致知】有什么关系?
《答顾东桥书》
(六)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谓之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ー,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之论,皆不可以不言而喻矣。
感恩!202103071328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313
看到别人受苦,良知过不去,有能力帮,所以要去救。 看到别人受苦,良知过不去,但是没能力帮,硬帮,自己惹一身麻烦,还让家人受苦,良知过不去,那不帮
先能自救方可救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只遵守外面的道理去做事情,而没有从良知上去入手行动,等于行尸走肉,毫无自然之心。感恩老师的教授!
致就是推求,推求到一个地方叫致
感恩讲师
良心天理
P327
精彩!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