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第三等人——殀寿不贰,修身以俟

076.第三等人——殀寿不贰,修身以俟

00:00
15:40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孟子∙尽心章》里面的话,指的是第三等人的修持。第一等人是“尽心知性”,第二等人是“存心养性”,尽心就是能率其本性的人,圣人的境界;降一等级,率性不能,但能时时存其心而一心为善,贤人的境界;再降一等级,一般学者的境界,就是“殀寿不贰,修身以俟”。殀寿不贰其心不能固守一善,所以需要修身以俟天命,大多数人应该都是第三等人,那么该如何修呢?请听张讲师的精彩解读!


1、为何圣人要教导第三等人【立命】?

2、如何才算是【立命】?


《答顾东桥书》 

(五)

至于“殀寿不贰”,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已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今使之“殀寿不贰”,是犹以殀寿贰其心者也。犹以殀寿贰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今且使之不以殀寿贰其为善之心,若日死生殀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己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故日: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贰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已者也。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

我们接着上一节的本文往下讲。

至于“殀寿不贰,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那么现在呢?是在根据上一节的内容往下看,上一节谈到存心、养性,所以事天也,那么这个是贤人的境界。第三等人呢?就是一般学者的境界,“至于‘殀寿不贰’,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间就是还有距离,还更次一等的意思,殀寿不贰跟存心养性还有一段距离。各位,殀寿不贰什么意思呢?这个殀寿就是穷通、富贵、通达跟非常的贫困,就叫殀寿。那你也可以说寿命很短,寿命很长,这个叫殀寿。“不贰的贰是什么呢?是疑惑,就是不论我们的境遇好还是不好,对于道的心,对于良知的心的追求不会怀疑,叫作殀寿不贰。那么这种层次跟存其心者又有一个差距。

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说这个存其心者,他是贤人的境界。虽然他的心还没到非常自然地流露,就能够尽心;但是呢,他已经一心为善,他能够区分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我不要恶了,我要一心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但是呢这个心,心猿意马哦,常常跑来跑去,时善时恶,所以这个时候呢,就要常常注意自己,要把心抓在善的这个方向。

今使之“殀寿不贰”,是犹以殀寿贰其心者也,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劝他殀寿不贰,其实反过来说就是,他有殀有寿的时候,他会变心的人哪。会变心,所以我们才跟他讲说你要不变心嘛,各位,对不对?如已经不变心的人,我们干嘛叫他不变心嘛。所以他会殀寿不贰,我们劝他一定要殀寿不贰嘛。他本来是富贵穷通的时候,他就会怀疑;好像修道的人,很多人都想修道,可是呢生意一失败的时候,他说我不修了;一离婚他也不修了;一富贵他也不修了。各位,对不对?你看境遇一变他都不修了。这种人哪,我们就要劝他说:你要殀寿不贰。

犹以殀寿贰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那更次一等的,他殀寿能够贰其心,能够变节,能够变心,那就表示他为善的心还没有很坚定。存其心养其性的人,他起码为善的心是坚定的。

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存都还存不住呢,你要直接说他就可以尽心,他哪能够谈得上尽心、知性、知天,他是谈不上的;他就是要勉强他,拿一根绳子拴着他,牵着他、扯着他才愿意走,然后你就叫他说生知安行,自自然然地流露就尽心、知性、知天,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乱斗,这是不行的。

今且使之不以殀寿贰其为善之心,我们今天要劝他说,不要以穷通富贵就来变他的心。若曰,就好像说,死生殀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就好像我们对他说,生死殀寿总是有命数嘛,这个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总是天定的嘛。

吾但一心于为善,我们就专心致志在这个为善上面,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修好我们的身,不管老天爷要不要回报我们,我们能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以后的命运能不能更好我们不管这些,我们就是一心为善而已,叫作殀寿不贰

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为什么我们跟他讲说来等待天命,那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有天命他不知道,所以才要等待呀。已经知道的,已经见到的,那就不用等待了。各位,对不对?所以这个尽心知性知天的人哪,是知天命的人然后存心、养性、事天的人,事天,他也知道有个天那我们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还不知道有天命。

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谈到这个贤人之事,第二等人,他讲的是存心、养性、事天,事天虽然跟天还不是合一的但是我早就知道说天命可以追寻

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这个俟就是等待这个已经知天命的人就恭敬地侍奉上天而已,叫作事天。那如果说要等到这个俟命,要等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他就是不知道天命究竟是怎么样一回事,但是听说修行很好。各位,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一股心中的浩然正气,就是天命。“犹有所俟者也”,把我们的心的阴剥除之后,剩下的就是一点点的阳,这个阳气就是一个人开阔光明磊落,正气凛然的那个心志,就是这一股阳气所做成的,所以有待于养。各位养气哦,要慢慢地养。养是什么意思?就像养小孩一样,你不可能今天生一个小孩,明天,唿,这么大了!各位,不可能的。就像种一棵树一样,你今天种下去,一日一日,你都不看,天天看是没有长的啊;忽然三年看到它,哦,长这么大!这个中间过程有待于养,慢慢积累叫做养。

故曰“所以立命”。“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慢慢慢慢养足了我这个浩然正气。各位,什么是命呢?命就是气,浩然之正气。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所以说立命的立就是创立的立。本来没有,本来倒下的,我们把它扶起来,让它站起来,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就叫作立。

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为什么叫作立,立命,因为以前命没有立起来,以前东倒西歪,我们说我们要养这个浩然之正气,偏偏邪气满腔,邪气慢慢地除掉,从哪里除呢?这个念头慢慢地导正,邪气自然慢慢慢慢就扶正了,正气扶起来我们叫作立;立命,气立正了心才会正。气都是邪的,任你的心怎么样修养,不会正的。所以心跟命是要相互扶持的。

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各位要做一个君子要怎么做?做一个君子是正气凛然的,是光明磊落的,那你却不知道说要从正气里面去扶正。孟子不是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吗?浩然就是正气,你不知道这个正气,没有办法为君子的。当然这个命,这个正气就说是天命,为什么?老天爷赋性降衷生我们的时候,给我们这条灵性,是一股最精粹的天地之正气,进到我们的黄庭里面来,所以这个叫作天命,就是一股正气。

故曰: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所以说,还不知道命,那怎么去合天呢?还不知道命还要慢慢立命的人,所以他是困知勉行,他是一般的学者之事,他还没有登堂入室,所以必须要勉强自己。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教学生,跟他讲说静坐很好啊,他说很好很好,他就要回去静坐了,静坐静坐他就打盹了;然后他明天呢,你没有劝他,他就不静坐了;你三天没有劝他,他就完全忘光了。然后你要示范给他看,然后你要带着他一起坐,他勉强跟你坐坐。各位这个就叫做困知勉行,是一般的学者之事。

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各位,我们刚刚讲过了,格物、致知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最低层次。就是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心,观察我们的心,要匡正我们对内心的知见,叫作格物、致知,就是我们的心还不能正嘛。我们连心里到底是怎么了都还不知道,我们才要劝你要开始观察,我们要开始看这个心中的实相,我们要开始培养成人成己的心,这个叫格物致知的层次,跟尽心、知性、知天是两码子事,格物、致知是初学的层次,尽心、知性、知天是圣人的事情。

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贰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生知、安行之事,这边所讲的是朱熹的错误,朱熹把尽心、知性、知天跟格物、致知,把它兜在一起说尽心、知性、知天就是格物、致知那这样子让初学的人才正在观察自己的人还不能够不贰其心,心里还常常东倒西歪呀,马上呢要让他进入圣人生知、安行的层次,这怎么可能呢?

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他这个叫捕风捉影。捕风捉影就是毫无根据,凭空揣测的意思。“茫然莫知所措其心“,茫茫然不知道要怎么样,跟无所措手足一样,心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修起呀。

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率天下而路”什么意思?就是奔忙于道路,带着大家奔忙在道路上没得休息的意思,没有归宿,这样岂不是等于率着所有天下的学生,跟着他一起奔波在道路上,而得不到归宿,看不到尽头啊,看不到究竟,永远都在奔忙。为什么?因为你把学问整个错乱了,完全给错乱了。这个是在讲朱子,朱子的名气这么大,名气越大,造下来的过错就越多。各位,我们名气小小的,我们错了,我们就误一个人嘛,我们误三个人、误五个人嘛。朱子全天下都听他的,他一个人的错误,误全天下;让全天下的人奔波一辈子,没有一个尽心知性知天的,是不是很可惜呢!

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说到今天为止,因为朱熹到王阳明,也有几百年时间了,说到今天为止,现在的格物、致知的这种错误,都还没有导正,而且这个错误是非常明白的,都是往外求的。

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至于你前面的信中所提到的务外遗内,因为顾东桥曾经也跟王阳明提过,说现在人的学问的缺失就是务外遗内,往外去追寻事物的道理,待人应对进退的道理;但是对内心的良知啊,一无所知。“博而寡要,要就是精简,很博学,但是精简在自己的内心这一窍上面的这个学问,却没有人知道。“无乃亦是过欤?“不也是现在来说很明显明显的一个过错吗?正如你所说的过错,现在不是到处都是吗?

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说这一点哪,在学问里面最重要的地方,各位,哪一个重要?就是格物、致知,格物是格心中的物。我们常常说汝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的心中的一个贪嗔痴爱,那个贪嗔痴爱就是物,说你的心中必有一物;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胸中无物,有没有?那个物啊,就是心意。说格物是格心中之物,致知是致心中的良知,而不是外面的东西。如此才能够跟诚意正心,格物再来才是致知嘛。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个东西才能够连贯哪!各位,对不对呀?好,各位,这个就是儒家的学问的次第,你不能一会儿内,一会儿外呀,你一下子又要诚意正心,然后又要把诚意正心的基础,说是研究这个道理,研究那个道理,又把它拿到外面去,就像精神分裂一样:一下子内,一下子外,各位,对不对?这个朱子没有发现这一点,跟精神分裂差不多啦,说这个是最主要的,格物致知是心内事。“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说这里一差,全面都已经错误了。

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已者也。说这个就是我为什么要“冒天下之非笑”,全天下的人都笑我一个,全天下的人都笑王阳明,为什么要笑王阳明?因为王阳明,你是何许人也?你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个什么人物啊,你跟朱熹比,你胆敢想要跟朱熹比。各位,这个现象就好像怎么样,好像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提出一个理论,是跟爱因斯坦相对论挑战的,相对的、不一样的,你马上要受到全天下的物理学的学者、数学家全部的非议。为什么?   你不想想你是谁,你也不是什么名人,你想想爱因斯坦是何许人物,这样一比的话,如果有一天爱因斯坦真的是有错误的地方被举出来,那这个举出来的人就要像王阳明一样具有勇气,所以呢,全天下的人都在非议他,非议他什么,你是不是为了求名吗?你故意要与众不同吗?“忘其身之陷于罪戮”,然后呢,忘了自己可能会被抓去关了。各位,当时哦,因为都是儒家的天下嘛,都是朱熹的学者,如果有人敢提出一个非议,非议朱熹的话,那极可能被判刑的。

“呶呶其言”,呶呶就是很大声喧嚣的样子,“其不容已者也”,这个实在是不容我来停止,我一定要这样,“呶呶其言”,各位,这个是念呶呶,就是吵吵嚷嚷的意思。各位,我们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知道说,当时的朱熹呀,他的学问著述非常多,那么他可能在这里也有著述,可能在那里也有著述,那么这些朱熹的弟子,朱熹的这些仰慕者,信徒,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质疑王阳明的时候,王阳明马上就知道说,他其实是因为受朱熹解释哪一本书,哪一句的影响,所以才会问出这个问题。各位,所以你要知道说王阳明读的书多不多啊?是非常多的。他为了要格物、致知,为了要把这学问弄清楚,他是穷他毕生的精力呀在研究这个学问,所以他就把程颐、程颢的书也都读完了,把朱子的所有的解释也都读完了,他发现兜不起来,他发现无法应用。所以他对朱子的学说是非常非常了解,早就明白的看出他的缺失,他才敢把它点出来,并且他已经看到说全天下的人,都把格物、致知解释成外面,是完全错误的,他在自己的里面应用呢,是得心应手的呢。然后再来考证孔子的学说,孟子的学说,所有的儒家过往的古圣先贤的学说,都是贯穿的。那只好啦,既然他发现的是真理,天下皆醉唯我独醒,那怎么办呢?那我只好提出这个正确的见解,甘冒着天下所有人的非议谩骂,除了这样之外能怎么样?

各位,所以我们今天所幸有王阳明的《传习录》可以读一读,就像我现在在提倡这个黄庭禅一样,我说内心有位置,而且直指人心,要指出位置啊,里面是一股气,有一个感受。各位,一样的哦,甘“冒天下之非笑”啊。我有时候写一篇文章在网路上,马上被批得体无完肤,马上第二天赶快撤下来,为什么?没有办法,这个就是说,学问是天下之公理,不是哪一个人的公理。三教也好五教也好,所谈的都是同一个公理呀!不容我们用自己的私心跟偏见来把它加以扭曲。

好,我们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欣茹

    “夭寿不二” 无论什么境况,求道的心不变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Li欣茹: 道心不变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070817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313

  • 土地之大H

    无法应用的学问,确实有问题。 阳明先生给了后来明师无穷的勇气和决心啊。

  • 谐频M喜马拉雅

    格物——“格”心中之物,致知——“致”心中的良知。

  • 听友207753390

    致敬张讲师

  • 1372533bmcx

    大先生!精彩!

  • 形体雕刻师

    说的太好了

  • 觉察即是消灭

    做学问真的不能存有私心,不然误人误己

  • 不惊子

  • 等风来forrainy

    为什么没有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