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
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之后,史蒂芬·柯维把目光从个人转向家庭,写出了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作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史蒂芬·柯维看问题精准而深刻,在这本书里,他归纳出建设幸福美满家庭的七个习惯,并提供了很多值得践行的做法。
接下来,我们相处的三个原则,分别是理解而非评判、接受而非拒绝和参与而非操控。
①
『理解而非评判』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家人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其中主要的导火索就是理解的缺位。
关于理解,琢磨先生在《以幽默的方式过一生》这本书里写了一句很精妙的话:过日子不是审稿子,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你何苦要家人每个字都对?每句话都符合逻辑?每个段落都照顾你的情绪?
我们往往习惯于计较对与错,却忘记了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才是最重要的。理解的一个关键是不要过于纠结谁对谁错,或者刨根问底指出对方的过失。比如一位女儿不断抱怨父亲没有听她的话,在网上贪便宜买到了假货。她唾沫横飞,一点也不顾及父亲的感受,结果两人就因为一件小事大吵大闹起来。
与其批判父亲买到假货,不如理解他没有网购经验,理解他对网购的好奇和尝试。家人的感情,远比一件假货重要;理解,远比计较对错更重要。
你对了、占上风了,那又怎样?这不是比赛,不仅不会让你有成就感,反而还会伤害到家人。为了避免自己跟家人斤斤计较,伤害感情,可以在关键时刻问自己一句:我对了,那又怎么样?
②
『接受而非拒绝』
人无完人,家人也不例外,比如马虎和懒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家人也是如此,比如寡言和固执。有时候,这些缺点和性格特质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此,作者建议大家要尝试着去接受,而不是视而不见。
001 接受家人的缺点,帮助他们变得更好。举个例子,小明的爸爸性子比较急,容易发脾气,如果小明没有接受这个缺点,就无法顾及到爸爸的感受。当对方因为一件小事发脾气时,小明容易参与其中火上浇油,最终闹得面红耳赤。
反过来,假如小明接受了爸爸在思考和感觉上的特殊方式,就可以理解他的怒气,是一种反射性的自我保护。然后以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或者想办法帮他做好情绪管理,比如一起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
002 接受家人的性格特质,看到他们的付出。有些家人不善于表达爱,看起来是个冷漠的角色。比如有的人没关注过孩子的生日,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过,但他会为孩子默默付出一切。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先接受,才能看得到。
我们常常只关注家人应该怎么样,却很少问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或者反思家人为自己做了什么。当我们接受家人本来的样子之后,才能想办法让他们变得更好,让彼此相处更融洽。
③
『参与而非操控』
一家人相处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平等而又相亲相爱的,但它时常被“操控”所打破。其中最有杀伤力的就是“我都是为你好”的心态,它很容易演变成“甜蜜的负担”。
例如父母帮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决定孩子选什么专业、上哪所学校。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暴力,不仅忽视了对方的需求,还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对方,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对对方最有利。
实际上,无论是人生大事上的抉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决策,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当事人才最了解自身的需求和感受。所以,不妨换另一种方式。在插手之前先问一问家人喜欢什么,打算怎么选择,然后给他提建议或者提供相应的资源,参与其中,一起面对问题,一起解决。
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选择和难题,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和参与,而不是一手包办。警惕“我都是为你好”的心态,才能避免掉进操控的漩涡。
总结一下,歌德曾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家庭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成员之间血浓于水,但也用心去经营。坚持相处的三个原则,理解而非评判、接受而非拒绝、参与而非操控,才能避免产生摩擦和矛盾。你有哪些处理家庭关系的技巧?期待你的留言。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哦。
参考书目:《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美] 史蒂芬·柯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