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 天命在哪里——从“天王合一”到“天命无常”

第二十七讲 | 天命在哪里——从“天王合一”到“天命无常”

00:00
17:12

春秋时期有一本书叫《国语》,书中说,上古时期,人和神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民神不杂”的精英阶段。在这个阶段,原始灵媒凭借个人天赋能自发地与神沟通,男性灵媒叫“觋”,左边一个巫师的巫,右边一个看见的见,指的是男巫师;女性灵媒就叫“巫”。巫和觋相当于现在的神职人员,是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他们各有神通,可以传达神灵的意志,也可以传达人对神的爱或祈求,是神和人交往的媒介,他们也可以说“我就是神”。


第二个阶段,“民神杂糅”的大众化阶段。这一阶段,原始灵媒泛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家家都祭祀神,人人是巫师,在神面前,众生平等,就像近代家家都贴着灶王爷的画像,每个家庭都可以直接向灶王爷祈求五谷丰登、丰衣足食,都可以直接得到灶王爷的保佑。泛神论主导了民生,影响了王权。


第三阶段是“绝地天通”的权威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王权垄断了神,王是神的代言人,所有人想要与神沟通,得到神的保佑,必须由王代理。王是贯穿天、地、人的超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就说“王”字是由三横一竖组成,三横,指天、地、人,一竖是那个能把三横连起来的人,就能做王。


“绝地天通”以后,王权垄断了神,人民从此无权过问神事和天上的事。据说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干了这件“绝地天通”的事儿,他取缔了神的全民性,表面看,是因为家家祭祀、人人做巫导致了物质浪费、疏忽了生产而引起了经济危机,其实根本,还是因为人人都拥有与神交流并对神意解释的权利,导致了人民与神的平等,所谓“民神同位”,会对王权造成威胁。于是,神被权力绑架。为反抗颛顼,共工怒触不周山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天柱折,地维绝”,以神话的方式,显示了原始的自由思想。


“绝地天通”所反映的神权意识,正是商王朝政治权威神化的现实,当时的现实是政治权威与神权结合了起来。商王作为人间最高的政治权威,同时也是最大的神职人员。王有王的逻辑,商王要求绝对权力,要与天和帝合为一体,成为最高存在。商王想了一个办法:他先让祖先神上天,实现与天帝的帝祖合一;再让王权上天,完成与天帝的帝王合一。于是,殷人就以为老天就会站在他们一边了。面对周族人的崛起,商纣王不服气地质问:“我生不有命在天?”意思是,我的命运难道不是早就由上天决定好了吗?天命应该永远站在我这一边啊?他真的把自己放在天上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对天的统一,所谓“天王合一”,他就是天,就是帝,他的命在天,谁能奈何之?


可周文王姬昌却发现,天命无常,并不总站在某个人一边。天靠不住,还要靠人,靠有德、有智。


羑里是一座监狱,在河南安阳汤阴附近,距离朝歌不远,三千年前,那里关押了一位思想者,他就是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关了七年。七年里,这位八十岁的老者却获得了新生。他失去了身体自由,却获得了心灵自由,思想从侍奉神灵中解放出来。


周文王问“天命”在哪里?商朝人确信“天命”,就熔铸在他们的青铜里,因为最先进的青铜武器就在他们手里;并且他们还坚信天命就开裂在龟甲上,通过龟甲占卜,就会知道天意。姬昌在狱中,眼前只有些蓍草,他随手取来几片蓍草叶子,便开始算命——演算天命,分阴阳二爻,八八六十四卦,天命在此!姬昌以算卦代替占卜,用阴阳二爻的思辨,开启了中国原始哲学的源头。


姬昌从此不再像商朝人那样用甲骨占卜、向上天询问吉凶祸福,因为他发现天命可算,那就算命吧。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覆盖历史,囊括人事,天命似乎可以用基于历史经验的数术之学来演算了。


西周人的“天命”与商朝人的“天命”到底有什么不同?


商朝人用占卜来定吉凶,用带火头的木棒抵在牛的肩胛骨或者龟甲壳上,根据被火灼烧的裂纹判断吉凶祸福,然后在裂纹旁刻上判断结果的文字,今天我们把它称作“甲骨卜辞”。商王有疑问时,先自己的思考,与大臣谋士商议,再听取民意,仍然不能解决的,就要靠占卜来回答,也就是在人力之外,听天由命,让神来安排。


周文王姬昌的命运意识已远在商朝人之上,当商朝人还在诉诸某种神秘的偶然表象时,他已经开始了抽象的演算,将人世间的种种变化包含其中。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把天、地、人统一起来,做整体思考。


商朝人占卜,揣摩裂纹,窥探命运,无非是要探知偶然性,防患于未然,免受偶然性的袭击。而姬昌算卦,是要把握必然性、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人要遵循规律办事,这是他算命的秘诀和目的。于是,他走出了殷人的神话思维,进入理性之域。用甲骨占卜吉凶很像神谕,而算卦是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才能进一步考察事物的变化。把自己放到卦象中去,人事的全部可能性都包含在384爻中。就这样,一个将死的囚徒,竟然在监狱中为天命设立算法。


姬昌用蓍草取代龟甲算命,发现天命也可以改,当人事违背天命时,他们承担天命的运势也就衰竭了,那就应该起来革他们的命。


所谓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都会通过革命而形成四季,革命者就要顺天之道、响应民意,革命就会来临。革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其合法性源于天地,基于民心,替天行道。天命无常是革命的前提,无德者天命就会离开他,有德者天命就会来找他,这就是天命无常。姬昌以德为本,坐实了天命,承诺了民心。


革命来临之际,正是世道最黑暗之时。商纣王想出了最残忍的办法,将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杀死,做成肉羹让父亲吃下去。姬昌明白,但强忍吃了下去。纣王见他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以为他不过如此,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当周人送来美女和财宝时,纣王就把他放了。


如今,羑里城的西北角,有一处坟冢,那就是伯邑考之墓,也叫“吐儿冢”,传说是周文王吃儿肉时吐肉羹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又称之为“兔儿冢”,说他吐的肉,都变成兔子跑了,所以,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


姬昌终于返回周原了,施仁义,行德政,开始“翦商”计划。


好一个周文王,他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德政”,使力量悬殊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呢?


在前两集中我们讲过,商朝的力量源于青铜,青铜工艺是商王朝的立国之本。在商之初,商人已经掌握了青铜工艺的时候,周围的方国还在用石器,所以商的力量显得很强大。周人起于西方,能迅速强大起来,就是继承或窃取了商朝的青铜文化和工艺,当然其掌握的青铜工艺也可能来源于西方。周人所谓“德政”,就是把青铜文化和工艺开放和传播开来。周人把仁义播洒于天下,势力达到江汉,因而仅出征四次就赢得天下,秘密所在,就是把青铜文化和工艺传播给诸侯。到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一声令下,天下八百诸侯响应,大军奔着朝歌而去。


朝歌,是纣王的都城,从羑里,今天的汤阴往南走,到淇县,就是朝歌了。朝歌是朝着太阳歌唱的地方。纣王在朝歌城里建了高高的鹿台,登上鹿台,喝两口酒,就引吭高歌。想想看吧,那是怎样的感觉?醉醺醺地唱着歌,一直唱到日落,连星星都出来了,他想直接去摘头顶上闪烁的星。白天唱歌,晚上摘星,那是神仙,纣王认为自己本来就是神,他喜欢待在高台上,因为鹿台高入云端,就在天上。他想在天上,不愿下来。


周人打过来时,他发兵迎击。大国商和小邦周在牧野,今天的河南新乡,打了一仗。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仗,不光《尚书》里面有记载,还铸在了青铜器上。这件青铜器被称作“利簋”,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器内有铭文4行32个字,说武王征商,就在甲子那天,命一个名叫“利”的右事官占卜吉凶。卦象结果当然是吉利。这一战,周人胜利了,小邦周战胜了大国商。


商纣王虽然荒唐,但并不窝囊。为了一个女人,他不惜得罪天下,他带着心爱的女子,在鹿台上饮酒高歌,然后放了一把火,大吼一声:“我生不有命在天!”——他死也要死在天上。


纣王对天和天命如此执着,还是他根深蒂固的“帝王合一”的政治意识在发挥作用。既然祖先都在天上,他也要在天上,祖先与“天帝”合而为一,他也要与“天帝”合一。纣王相信,自己就是“帝”的人格化的具体存在,他的使命就是建立一个“帝王合一”“天王合一”的神权帝国。


然而在周人的演算中,他的这些愿望和商朝这个神权帝国终于都崩塌了。


好啦,听众朋友们,这就是从“天王合一”到“天命无常”的转变。关于这一讲你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中与我交流,下一讲,我们讲讲美是如何推动历史发展的,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