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经有一些西方的学者批评中国哲学,认为中国的哲学,缺少形而上的深刻的思考。言外之意就是中国的哲学更多的是一些伦理道德教条的说教,而对那些抽象的、极其深刻的洞察和富有逻辑的论证,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这也是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哲学学者,对中国哲学进行批评和诟病的原因。实际上中国哲学有非常深刻的形而上的思考。一句话,中国哲学绝不限于一个一个现实的道德说教,它背后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建构。也就是说,中国哲学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极其璀璨的文明之一,它绝不是现实中的一两句规劝别人做一件好人好事,它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学术的观察,《中庸》就是其中一个证明。从今天开始,大概花十节课左右的时间,给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庸的智慧。
《中庸》,和《大学》一样也是《礼记》的一篇。《中庸》的作者,一般人认为是出自孔子的孙子,叫子思。在学术史上,子思的学生后来又教了一个著名的人叫孟子,也就是说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和孟子之间是通过子思及其子思的门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老说孔孟。而且孔子去世以后,儒学出现了一个分化,分化的原因就是夫子创造的儒家的思想比较全面,可是后世的弟子,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在理解孔子(的)思想,(所以)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叫做儒分八派。其中一个就是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就是子思和孟子这个学派,这个情况,就跟佛学的发展历史有共通的地方。佛陀(释迦牟尼)并没有这个派那个派,他就是一个佛学,可是在佛陀圆寂之后,涅盘之后,不同的弟子对佛学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弟子因为他的根器不一样,修正的方法不一样,就产生了佛学的不同流派。到了隋唐的时候,我们盛传八大宗,贤首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等,实际上类似于儒家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孔子去世以后,这个学说开始出现分化,但是分化不影响他们的主旨是一致的。
《中庸》在宋明理学的时候,尤其是朱熹,就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并单独的加以阐发,就形成四书,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或者说科举考试上一个重要的参考文本。我们对《中庸》这本书做了一个基本的介绍之后,我要给大家说说《中庸》这本书它到底讲的是什么?
朋友们《中庸》开门见山,它其实告诉我们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告诉我们实用的层面,比如说我们学中庸干嘛?有用!怎么用呢?就是中。在《中庸》的第六章里边有专门的说明,其中就是“执其两端,用中于民”。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各个要素的动态平衡。这里我稍微阐发一下,什么是中(实用层面)?比如说学物理学的知道,如果给你一个棍子,某个位置上让两边平衡的话,一定找到两个力量的平衡点,把手指放在那里,两边不倾斜,这个重心不一定是两个位置的平均点,它是两种力量的平衡点。那么这个用在社会管理和工作中间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如果我们治理国家过于重视经济了,文化因素忽视了,就会出现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失衡,这个就不是中了。因为一个民族缺少文化建设,就可能在人心和价值观上出现重大的问题,从而引发社会的动荡。那么怎么办呢?那就要中,既要好好的重视经济发展,(又)要好好的重视文化和信仰的建设。比如说我们重视城市的繁荣,没错!改革开放40多年,上海、深圳大城市发展起来,可是乡村极其重要,乡村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细胞和微循环。如果农村出了问题,中国的发展会出颠覆性的错误,因为中国无论怎么样发展,14亿人的吃饭问题永远是天大的问题。如果农业出了问题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吃饭出了问题了,我们这个民族没办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一定要平衡。一句话,中庸的中,它其实就告诉我们一个智慧,这个智慧是拿来用的,在生活中间,要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可持续,要让我们的国家发展能够可持续,一定要做到中。
中其实就是让一个事物的各个要素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这个要素,也不光是内部,涉及到这个事物发展所有的要素都得保持中。比如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什么是中?国内的情况和国际的情况你一定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比如说国内有一个应急的情况,大家都闷着头去处理,可是你忽视了,国外的舆论在互联网上不断的在搅动民意,挑逗着老百姓对政府越来越不满,结果是你工作累得满头大汗,网上的舆论反而对政府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要把内部的因素做好,可是外部的舆论,尤其是有些不友好的力量在试图误导我们民众,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重视内外的力量。比如说像新冠肺炎这样的事情,我们好好的调集全国的力量,打赢防疫的阻击战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国际舆论,对那些不友好的言论一定加好管控,同时自己公开透明,自己掌握舆论的主导权来引导民意,能够和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保持一致。当然,我们这样去做啊,并不是不欢迎批评,有些舆论批评我们,但是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国家更好,就这种舆论我们是欢迎的。但是,有些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错误的,这种言论或者引导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能给这些导向机会,否则的话会祸国殃民。
再比如说中医和西医,中医在瘟疫的治理方面几千年来应该说非常有经验,而且中医和西医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不一样的。中医的思路很多是形而上的,他重视功能,比如说这次新冠肺炎,它主要是影响身体的两个器官,一个是肺,一个是脾,肺就表现为肺炎,脾就表现为呕吐,不消化,不思饮食,这两者也是紧密结合的。大家想想,一个人吃麻麻香,消化的好,每天大小便很正常,有点儿病也能抵抗。一旦它的整个脾胃出了问题,消化出了问题了,有了病就会变得很严重,因为你的抵抗能力没有了。所以,中医从形而上的角度,实际上是让人的心肝脾肺内的各个功能,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身体越来越健康,恢复它的功能,协调起来,共同抵抗疾病。西医它的特点是用在微观上,用放大镜显微镜看看细胞是什么?冠状病毒是什么?怎么样侵蚀的?它实际上是对病毒本身进行一个纤维化的或者微观化的观察。如果是中庸的话,那就要高度重视中医的作用,高度重视西医的作用。我们为了解决问题,哪一个医学我们都要重视起来,它不能偏,不能偏就是中庸的中,如果你一旦不中了,就会出问题。但是,这一段时间,尤其是病毒肺炎期间,朋友圈儿里边更多的人为中医呼吁,有人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说因为,近代以来,由于我们中国落后导致的文化不自信,就使得我们中医受歧视或者不受重视的时间太久了。可是在解决病毒性肺炎的问题上,中医有自己显著的优势,解决病毒问题一个非常好的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强人体的机能,所以我们中药,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能够比较好的迅速的恢复人的身体,让人身体的各个机能之间加强联系,共同抵抗疾病,也就是说增强人的免疫能力,在这方面中医是有优势的。所以,我们绝对在这个场合上不能忽视中医,或者说要重视中医。重视中医不代表就认为西医不好,西医中医都很重要,联合起来,你这是中庸的中!
所以,《中庸》这本书,它其实告诉我们中这个智慧是非常有用的。所有你过得比较好,生活比较协调,身心健康的时候,都是你各种要素比较中的时候。也就是说,无论是小事,或者国家的管理,各个要素之间都得中,其实就是保持各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动态平衡如果我们把握了,我们的整个小生活,或者国家的大生活,就会变得安定有序,或者叫健康发展。反过来,如果我们违背了中,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混乱,身体就会表现为疾病,国家就会出现大的问题,甚至会出现颠覆性的错误,这是中庸一个核心的意思。
我们要保持各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似乎能理解或者好理解,可是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换一句话说,为什么现实中的很多人,他即便是懂得了中道的智慧,可是他现实中又做不到中。那么我们就深问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障碍导致人们不能做到中,或者说在做到中道的过程中,是什么样的一堵墙阻滞了我们的步伐,在这一点我们下一期再谈。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中,是人的道心,王阳明的解释是良知,是天之命于人身者,是人固有的,老师讲的有点过于着重于外在治事上了
《中庸》的核心就是守中。中谓不偏不倚。无论为人还是处事,都需要平衡。平衡人际关系,平衡利益。能做好平衡说明他的内心是斋庄中正的,因为他的出发点没有私心。儒家经典具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让我受益无穷。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解。
执其两端,用中于民。《易经》讲阴阳两种能量处于动态平衡
值其两端,用中于民!
祝老师健康!快乐!疫情来袭,祝老师全家平安、健康!快乐!
金一楠
生活中处处遇见,要把握好中确实有些难度。
执其两端,用中于工作、学习、生活、修行,就会国泰民安!
“”中”,大学问。好好跟郭老师学习。
生活中想做一个有点智慧的人,做事比较中道、圆融的人,必需下苦功夫!明理然后应用,中庸告诉我们:“执其两端用中于民”,知行合一!自己跟随郭老师慢慢修自己身,然后自己做好了再去影响身边的人!感恩郭老师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