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如何因一封家书引来杀身之祸【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一代名将如何因一封家书引来杀身之祸【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00:00
22:41

我们经常说年轻人要向榜样学习,有了榜样就能够找到方向,就可以加快前进的步伐。不过年轻人应该选什么样的人当榜样,或者说什么样的人合适做榜样,什么样的人不合适做榜样,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把握?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写给他侄子的一封信。


大家都知道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平西羌,征交趾,功高盖世,青史留名,而且马援曾经有两句名言,根据《后汉书》上的记载,马援在年轻的时候曾经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来五十六岁的马援南征交趾凯旋的时候,他又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大家听听这话说得壮怀激烈,豪情万丈,因为马援的这两段话就形成了两个成语,一个是老当益壮,一个是马革裹尸。所以我们能看到,马援这个人能文能武,少有大志,不光有能力,而且有情怀。


马援的哥哥去世得比较早,留下两个儿子,马援对这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特别重视、特别关注。马援在南征交趾的时候,他听说这两个孩子有不当的言行,结交了不合适的朋友,所以马援有点着急,于是他就特意写了一封信,对这两个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这封信写得语重心长,形象生动。不过令马援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这一封信后来还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波,这封信所带来的后果以及英雄马援随后的人生轨迹,都让人叹息不已。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封信呢? 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在书信的第一段,马援是这么说的:“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大家注意在中国文化当中,晚辈对长辈,儿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是不能直接称呼名姓的,这是非常不尊敬的。比如说我们见到诸葛亮了,你不能直接说诸葛亮你过来,我们要尊称一声孔明先生,或者说叫一声卧龙先生,或者还可以叫葛翁亮翁,这个都可以。这一点跟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美国,子女是可以直接叫父母姓名的,那么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的。


所以马援跟他的两个侄子就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一听,但嘴上千万不要说,不要传播。接着他说: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爱议论别人的短长,喜欢评论正当的礼法和制度,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听到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


这里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词汇施衿结缡,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女孩子在出嫁的时候,父母亲要给她结上彩线,系上佩巾,一边这样做,一边叮嘱她各种注意事项。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你们知道我特别厌恶这种言行,今天之所以再次强调,好比女孩子要出嫁了,父母一定会反复叮咛,反复嘱咐,为了让你们特别重视这件事,终生不要忘记。大家可以感受到马援的这些话讲的是苦口婆心,情真意切。


道理讲完了接下来他又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内容是这样的,“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龙伯高这个人厚道朴实,办事周密谨慎,口中没有过火的、不合适的话,为人谦逊又节俭,廉洁公正而且有威望。我敬爱他,而且尊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讲完了一个人,马援接着讲了另一个人,“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杜季良这个人豪侠仗义,忧人所忧,乐人所乐。他喜欢帮助人,喜欢结交人,清浊贵贱之人,他都不疏远,朋友特别多,他父亲去世办丧事的时候,好几个郡的人都来了,我敬爱他,尊重他,却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马援的书信看到这,我们就有疑问了。龙伯高、杜季良,这两个人都挺好的,做的都不差。 马援对这两个人的态度都是爱之重之,不过为什么他却跟孩子们说要学龙伯高,不要学杜季良,这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马援就讲了原因,他是这么说的,“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学龙伯高,学的即使不到位,也能成为一个严谨周到的人,刻画天鹅不成,画成了野鸭子的样子,结果也能接受。“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这个意思就是说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沦为世上的轻薄子弟,不成才、不像样,这就是所谓的画虎不成,画得有点像狗,这就非常失败了。


接下来马援话锋一转,就谈到了杜季良这个人,“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杜季良自己还不知道,州郡的长官一上任之后,对杜季良都非常有意见,切齿痛恨他。州郡里的官员把这种情况告诉我,我常替他寒心。所以我不愿意我的子孙学他的样子。


说到这儿大家理解了,马援的态度非常鲜明,龙伯高这个人低调又严谨,杜季良这个人高调又豪放,低调的人好学,学不周到、学不彻底,至少你能学到他的严谨谦虚;高调的人不好学,你学他学得稍微有点走样了,你就会坑了自己。 大家能感受到马援是一个社会经验丰富,非常有阅历的人,他在这个问题上看得特别透彻。选榜样,就要选那种低调的严谨的,这样的人你向他学习,无论是学到八分还是学到三分,那都是自己的进步。相反,如果你选了一个高调的豪放的人做榜样,你向他学习,那问题就出来了,稍微走一走样,你就容易沦为一个鲁莽轻薄之人。那样做的话,真的会毁了自己的前途,毁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回顾一下马援的这封信,感觉到他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说理透彻,语言生动。这封信的核心观点有两个,第一,不要轻易议论别人,心中可有是非,但是嘴上不要轻易的说是非;第二点就是我们身边出色的人很多,优秀的人很多,在选榜样的时候,我们要选那种低调谦虚的人做榜样,这样才能够引导自己进步。我觉得这两点对我们当今的很多人都特别具有指导意义,大家确实应该细细揣摩,仔细品味。


不过话说到这,我们大家可能不会想到,我觉得包括马援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封给侄子讲道理的信,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封信里边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龙伯高,一个是杜季良。可以说马援的这封信改变了这两个人的命运。


马援这封信寄出去不久就在社会上传开了,而且还传到了光武帝刘秀那里。刘秀一看,龙伯高这人不错、了不起,所以他就立刻提拔龙伯高做了零陵太守。大家可以查一查史料,龙伯高在零陵太守这个位置上表现非常好,特别有政绩,而且自己清正廉洁,做事严谨,他的言行,他的政绩都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而且这个人特别长寿,资料上记载他活了八十九岁,大家注意不是现在的八十九岁,是东汉年间的八十九岁,那个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大概也就是三十岁左右,所以这个人也算是非常长寿,善始善终。


不过另一个人杜季良就比较惨了。我们大家从马援的信里边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就是有很多人看杜季良不顺眼,他的对手和敌人比较多,这些人一看到马援这封信,如获至宝,又添油加醋到光武帝刘秀面前,就奏了杜季良一本,刘秀就直接把杜季良给免职了。


不过这个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也可以说这个事情所造成的重大后果,到杜季良免职才刚刚开始,杜季良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梁松,一个叫窦固。这两个人背景都很深,而且身份特殊,他们都是驸马爷,分别娶了刘秀的女儿。刘秀看到奏章,又看到马援的家书,立刻就召见了梁松、窦固,对他们严加斥责,吓得这两个人跪地磕头,碰头流血,才算是过关了。这一下他们俩都算是恨上马援了。


按照史书的记载,公元四十八年,马援带兵征讨武陵蛮夷,进军的过程中意外就发生了。首先在进军路线上,马援和手下将领产生了分歧,紧跟着军中爆发了瘟疫。接下来作战不力,很多士兵都感染了瘟疫,可以说是损兵折将。在这种情况下,光武帝刘秀就向前线派遣了一位监军,一方面督促前进,一方面调查了解情况。监军是谁呢?就是刚刚讲到的驸马爷梁松,梁松怀着报仇的心理就来前线见马援。


不过这个时候军中瘟疫流行,六十二岁的老将军马援不幸也感染了瘟疫,已经重病去世了。大家想一想,这种情况对梁松是有利还是不利?想一想就明白,当然有利。活人会说话,死人不会说话,梁松到了前线,搜集各种材料,就给光武帝刘秀写了一份小报告。这份奏章不光谈了这次出征武陵的情况,而且谈了以前出征交趾的情况。当时马援在前线经常吃薏仁,因为它的功效很明显,可以健脾排湿轻身健体,预防瘟疫。《后汉书》上就记载,“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这个薏苡就是长薏仁的植物,马援就发现南方薏苡结的薏仁比较大,于是军队凯旋的时候,他就带了一车作为种子,当时就有人怀疑马援这车上装的是珍珠宝贝,但那个时候马援正在春风得意之时,皇帝对他比较认可,各方面对他都比较支持,所以怀疑也就怀疑了,并没有带来什么风波。


这一次梁松在前线给汉武帝写奏章,把这个事情也提起来了。他就讲马援从交趾凯旋的时候,带了一车珍珠宝贝,把薏苡的种子说成是珍珠宝贝,这就是明显的陷害。要命的是马援身边有些重要的将领对梁松的小报告表示支持。汉武帝当时震怒,就剥夺了马援的爵位,就等于把官职一撸到底,而且收回了他的新息侯的印绶,以至于马援的灵柩运回来以后,连正常的葬礼都不敢举办,草草的就给埋了。接下来全家人用草绳子把自己捆起来,然后到光武帝刘秀这来请罪,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典故,因为有人把薏苡说成是明珠来陷害马援,所以这个典故叫“薏苡明珠”,指的就是遭人诬陷,颠倒黑白,蒙冤受屈。


大家看到马援身上已经有三个成语了,老当益壮、马革裹尸、薏苡明珠。通过这三个成语,我们也感叹忠臣良将真的是没有好下场,不得善终。


那么后来也有人总结,马援蒙冤受屈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马援功高震主,他的影响力号召力有点太大了。据说在征交趾取得胜利,大军凯旋的时候,士兵们对着马援喊万岁,大家想一想这还了得。第二个原因就是得罪了权贵,树敌太多,遭到了这些人的联手打击。第三个原因就是马援写给自己家人的私人信件,一不小心被公开了,这一下就陷入了被动当中。那么也有人说后来马援的女儿当了皇后,而马援的儿子都封了列侯,家里那么有势力了,为什么还不给马援平反?其实这就是第四个原因, 马援的女儿被封为皇后以后,皇族的人想打压外戚,不想让外戚势力太大,所以他们就故意不给马援平反。


汉明帝在画名臣武将的时候,一口气画了二十八位,称为云台二十八将,马援那么大的功劳,做了那么多的贡献,但这二十八个人里边就没有马援,后来又补进去四个人,依然没有马援,一直到马援去世二十九年以后,汉章帝(相当于马援的外孙子)才算是给他平反。大家想想看,这一封教育子女的家书一旦流传到社会上,带来多么大的影响,掀起了多么大的波澜。

说到这,我们要讲讲马援的子女,马援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重点想讲讲他的小女儿。马援去世以后,夫人连续六次上书替马援鸣冤,可叹的是满朝文武那么多人,没有人替马援说话,锦上添花的人遍地都是,雪中送炭的人一个都没有。后来夫人也去世了,那个时候马援的小女儿只有十岁,史书上就记载这个小女孩非常了不起,她料理家务井井有条,沟通交流有板有眼,这个太厉害了,一时之间在京城就传为佳话。后来她就被太子纳为太子妃。


公元五十七年,汉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继位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明帝。这个时候马援的女儿也就成了皇帝身边的马贵人。


在选皇后的时候,太后首先就相中了这位马贵人,汉明帝自己也觉得不错,于是马援的女儿顺理成章就成了大汉的皇后。这位马皇后宽厚仁爱、聪明贤惠、孝顺长辈、体恤下属,而且知书达理,言行得体,处在那样的高位上,她做事特别有分寸,为人又特别低调,从来不提自己父亲的功劳,也不提自己家里的事情。


皇帝有好几次要封她几个哥哥,马皇后都拒绝了。理由是朝廷上有那么多忠臣良将,给外戚的封赏太高,这样做不合适。而且我的几个哥哥他们的日子过得都挺好的,皇帝给的封赏已经够多了,而且在谈到他们家里的生活繁华热闹的状况时,马皇后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她说的是:“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家门口很多车很多人很多马,他们都是来拜见、来问候的。由于这句话就形成了一个成语——车水马龙。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马皇后这个人宽厚贤德,并且为人处事很谨慎,这样的言行特别符合马援的要求。马援的这几个儿女都非常出色,有了这样出色的孩子,我相信在九泉之下的马援应该也可以安心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诗在汉唐

    这篇《戒兄子严敦书》已经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材,今天才知道完整的背景。

  • 张永斌1

    马援不是活到89岁吗?怎么又在62岁因瘟疫病死了?

    MrsWoo_Zv 回复 @张永斌1: 龙伯高活到89

  • 消失不见不散

    怎麽汉武帝和光武帝同时出现了

    鄙人张牧之g 回复 @消失不见不散: 汉光武帝刘秀

  • 游狙牧

    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谈论人是非长短,却自己在家书中谈论,防不胜防,做人真难。

  • 阳阳45

    那时的家书像微信聊天记录、餐桌闲谈一样,真是不可外传啊

  • 今天再见_kz

    谢谢老师,感恩赵老师

  • 小葡萄Claudia

    每周一三五都很开心,天气炎热,老师要防暑降温呀

  • 小葡萄Claudia

    宽厚贤德,处事谨慎

  • 听友419126227

    文稿好多错别字,对着文稿看的有些文言文听起来比较吃力,容易被错别字误导

    澜溪v 回复 @听友419126227: 文稿是AI系统自动识别

  • 天外飞仙不是梦

    太平本是将军定,将军不能见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