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邶风《静女》

42.邶风《静女》

00:00
14:32

42.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大致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毛诗》说的,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是说卫宣公抢了儿子伋的媳妇齐宣姜做夫人,所以卫人写了这首诗来讽刺卫宣公和齐宣姜。一种则认为这是纯粹的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前一种说法,把诗中的“彤管”翻译为红管笔,红管笔是女史记事规诲之所执,女史就是女官,其负责照顾宫中的夫人、公主,管理训练低级的宫女。《毛诗》里面说:“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意思说古代,管理后宫嫔妃的女史,有责任把后宫嫔妃的过错记下来,如果不履行记过的责任,她的罪行是要杀头的。女史还担任规范后宫嫔妃行为的责任,《毛诗》还说: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日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意思是说,后宫的嫔妃服侍国君要讲究秩序。女史就用“金环”和“银环”来安排这次序,如果女子怀孕了或来了月经就佩戴金环;可以服侍国君的就在左手上佩戴银环,服侍完了以后,就把银环佩戴到右手。女史还要记下这些日期。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就成为了后宫嫔妃的行为准则。而记录用的笔外面涂上红色的漆,代表“用赤心记事”的意思,因此,诗中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静女送给我彤管笔,彤管笔代表着一种礼和德行,所以男子说“彤管有炜,悦怿女美”。当时卫国后宫淫乱,卫宣公抢了儿子伋的媳妇齐宣姜做夫人,后宣姜又改嫁给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卫国礼崩乐坏,人民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就做了这首诗来讽刺。
       第二种说法就是男女爱情诗。彤管一是被认为是一种“红管草”,和下章的“自牧归荑”相照应,二是被认为是一种红色的管状乐器。这两种解释都比较符合文学的解释。这首诗之所以好,好在它对男女爱情心理的刻画很成功。这个女子富有一种少女的调皮可爱,她在约会的时候故意“爱而不见”,躲起来,暗地里观察男子的“搔首踟蹰”,这位男子约会的时候没发现这位女子,“搔首踟蹰”也很形象地刻画了男子的焦急忐忑的心态,男子的心里肯定在想:怎么回事,她怎么没来?出什么事了吗?还是她不来了?女子噗嗤一笑出来后,送给他一根红色的笛子(权当笛子吧)还送他野外随手采的一把柔嫩的初生的白茅,男子捧着这两样东西,内心无比的激动。先说这“彤管”,彤管是“有炜”的,“有炜”就是“炜炜”,“炜炜”就是这神圣的光的样子。再说这“柔荑”,普普通通的一把白茅草,在男子眼中却是“洵美且异”的,“洵”,“确实”的意思,普通的白茅草在男子眼中却成了“确实”美丽而特别的东西,那是因为“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因为这白茅草是这个心爱的姑娘送的。“白茅草”包含定情的意思,因为古人的订婚之物大概要用白茅包之吧,比如《野有死麕》一诗中就有有“野有死鹿,白茅纯束”一句。所以这姑娘送的白茅草就含有一种暗许的意思,这才让这男子心摇神荡,白茅草也就成了“洵美且异”的东西了。
        我比较倾向于“彤管”解释为“一种红色的管状乐器”或是“红色的笔”,这样和下一章的“自牧归荑”形成一种张力。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姑娘送男子东西,也不能总是送些随手摘的野草吧,一会儿一把红管草,一会儿一把白茅草,这不太真诚。所以,合理的应该是红管乐器或是红管笔是姑娘送的主礼物,然后大概姑娘去约会的途中,看看野外这出生的白茅很柔嫩漂亮,又有象征的意味,就随手采了一把顺手送给这男子。这男子收到这两样东西,经过一种联想和想象,心神摇荡起来,心里于是呼喊:这彤管这么美,这柔荑又是那么特别!这都是因为是她送的东西啊!
       从这首诗歌的解读中,我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诗经有经学的解释和文学的解释,把静女作为一种讽刺诗是一种经学的解释;把静女作为男女爱情的解读,是一种文学的解读。或许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的,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有时候我想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在于探讨其事实和真相,而是能从中欣赏到美好的情感,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哲理。二是文学的欣赏,还有一个角度的问题。用现代的眼光去欣赏静女的这种绝美的爱情,在古代则被视为一种“淫奔”,这种私下的约会是不符合道德礼制的,所以很多古代学者都说这诗是一首反映卫国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男女“淫奔”的诗,但从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淫奔”可不算是贬义词。所以,我们既要理解古代情境下的现实状况,也要用现代的眼光去欣赏发掘其美学上的价值,两者或许都不可偏颇。
       这首诗就讲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