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丨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

第7讲丨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

00:00
15:40

本节概述 

        北魏孝文帝不顾群臣反对,下令南征,从平城进至洛阳,以南征相要挟,迫使群臣支持迁都洛阳。随后下令全面汉化,皇族带头与汉族世家通婚,改姓为元。汉化包括制度、礼仪、姓氏、籍贯、语言、服饰、墓葬,覆盖全部,是历史上最全面彻底的主动汉化。遭遇激烈反对,大臣叛乱,太子逃亡,但孝文帝坚决镇压,坚持改革,终至不可逆转。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如何评说?

本节内容 

        北魏太和17年(公元493年)7月10日,北魏宣布全国戒严,军队总动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要进行南征。到7月20日,孝文帝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首都平城出发南下,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当时的北魏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南朝以淮河和秦岭为界,双方已经形成一种对峙的军事。那么孝文帝匆匆忙忙南伐,自然会引起文武大臣的不满。但是因为皇帝下了这样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服从。

        军队刚离开平城,就遇到了绵绵阴雨,一路艰难地跋涉,在9月22日到达洛阳,当时阴雨绵绵,道路泥泞,但是到了28日,孝文帝下令继续南下。那么第二天清晨,当他一身戎装,摇马扬鞭要出发的时候,早已守候在那里的群臣一下子跪在马前,磕头请求他停止南伐。孝文帝大怒:“我正要统一天下,你们干什么要阻止啊?”但是呢,所有的大臣,包括拓跋氏的宗室,还有一些文武百官,通通都拦在马前,劝他不要南下。

        其实孝文帝并不真的要南征,他看到时机成熟,就这个时候讲:“你们看看,我采取这么大规模的行动,要是没有一点成果,怎么跟后人交代,如果轻易这样就班师拿什么传之千秋呢?我想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的荒漠之中,难道不想南迁来享受无穷无尽的幸福吗?难道只有今天的君子才有这样念头吗?要是不南伐,就应该把首都迁到这里,在中心地区建都,现在正是机会,说干就干,不要拖延时间,你们赞成迁都的就往左边站,不赞成的往右边站。”

        孝文帝以为他表了这样态以后,大臣们肯定都只能赞成。谁知道不少人不断地往右边站,这个时候因为犯了贪污罪,被革去爵位的拓跋桢见到立功的机会,就站出来大声接话:“干大事不要与一般人商量,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干成非常之事,迁都是绵延王叶,选择中心地区建都,以前周公就这么做的,现在陛下也这么做再合适不过,天下还有什么比首都更重要呢?能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请求立即停止南伐迁都中原,上使陛下安居下使百姓放心,这不仅是我们的希望,也是全体百姓的幸福。”那么就早已准备好的有一批大臣高呼万岁,群臣只好齐声响应,孝文帝趁此就宣布迁都洛阳。


图:迁都洛阳

        这只是孝文帝打赢了第一仗,因为他迁都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把政治中心迁到中原的中心地带,有利于将来进一步的统一,更主要的是他希望通过迁都实现完全的彻底的汉化。果然,在迁都已成定局的时候,孝文帝就开始一系列更加彻底的汉化措施。首先他下令禁止再穿胡服,就鲜卑等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大多数人都不乐意,有些人漠视这些命令,比如他手下的大臣,太傅拓跋丕,就不愿换装。 

        到了太和19年3月19日,正好孝文帝的岳父,太师京兆公冯熙,在平城病故。那么,大臣们趁机就要求,孝文帝应该回到平城去治丧。孝文帝识破了他们的阴谋,言辞谴责:“我在迁都之初,你们竟然出这样的主意。”所以给这些大臣一律给予降职处分,同时下令将冯熙的灵柩迎到洛阳来安葬,进一步要求一率易装,不能再穿鲜卑那些民族的服装,一律改穿汉服接下去他又正式下诏,禁止在朝廷使用鲜卑语,违者一律免职。又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百姓死了,一律葬在洛阳,不得再葬回北方,而南迁的移民,籍贯统统改成河南洛阳。


图:北魏汉化服装

        第二年正月,他又走出了汉化程度最彻底的一步,将本家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意思就是老大嘛,易经里面“大哉乾元”,这个“元”。他要求所有的功臣旧族,包括鲜卑族的和其他北方民族通通改姓。比如说拓跋改为长孙,达奚改为奚,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贺赖改为贺,独孤改为刘,贺楼改为楼等等。这样呢,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跟汉族在姓氏上差别完全消除了。

        同时他以行政手段促使鲜卑族和汉族通婚,下令北方四个门第最高的家族的代表人物,将女儿送进后宫。那么像李冲这样本身出生陇西大族,又与(鲜卑族)高门大族结为儿女亲家,孝文帝也将他的女儿纳为妃子。他还下诏为自己的六位弟弟重新娶妻,分别与(汉族的大家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代郡穆氏联姻。那么这样大规模的通婚呢,无疑使鲜卑族从皇族元氏开始不再有纯粹的血统了。

        这些激烈的措施推行自然不会顺利,孝文帝万万没有想到,带头违反他命令的竟是他的长子——太子元恂。元恂不喜欢念书,身体又肥大,嫌洛阳夏天太热,常想回平城去。孝文帝赐给他的汉族衣服他不穿,经常偷偷穿上胡服。他的老师多次规劝他,他非但不听,反而恨得要命。那么当年八月初七孝文帝袭巡嵩山,元恂就跟左右密谋杀了他的老师,从牧地调来马匹,准备奔回平城。幸而被发现,严守宫门,将他们堵住。孝文帝立即赶回洛阳,在宫里讯问,还亲自动手,和咸阳王元禧,轮流打了他一百多板子,然后把他关押起来,要把太子废为庶人加以监禁。但反对派一直想利用太子,所以最后孝文帝只能把这个15岁的孩子赐死。除了太子以外,还有些贵族大臣,也几次,甚至想发动叛乱,结果都给孝文帝无情镇压下去了。


图:北魏孝文帝画像

        尽管孝文帝在两年以后就以33岁的英年辞世,但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没逆转。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汉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最终实现了。那么鲜卑族本身也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元氏家族,就是原来的拓跋氏,尽管经历了尔朱荣之乱,东西魏分裂,北齐、北周取代东魏、西魏等屡次内乱、战祸和天灾,但依然子孙繁衍,名人辈出,特别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好几位杰出人物。比如唐朝我们在记载中找到的有神童元希声,北门学士元万顷,名士元德秀、元集虚,学者中有元行冲,特别是著名的诗人元结、元稹,元稹是跟白居易齐名,被称之为“元白”的,一直到金朝末年还出了一个大诗人的元好问。那么其他家族呢?我们在唐朝的宰相里面可以找到好几个家族,像刘、窦、高、房、宇文、长孙、李、于、豆卢、元、独孤、袁等等十几支,其实他们都是鲜卑、匈奴等北方的少数民族,就连唐朝的皇室李氏也并不是纯粹的汉族的血统。

        至于其他王侯将相,以至士农工商之间带有胡人血统的,尽管我们没有办法做出确切的分析,但是毫无疑问也是相当多的。那么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和以后的发展,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了汉族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为汉族不断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汉民族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实际上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而鲜卑族本身呢,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而存在,但是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我们中华民族固然应该纪念华夏族的祖先,但也同时应该纪念包括鲜卑族先人在内的这些人的祖先,不应该忘记像孝文帝元宏这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孝文帝的南迁并不是仅仅首都的迁移,而是以迁移首都为手段、为契机,进行了一场自觉地融入汉族的大行动,并且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散步的猫胖胖

    AI文稿实在应该校对一下😂

  • 看云读书

    感谢老师的教导! 对于破除狭隘的民族偏见是解毒剂。汉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血统的概念,从来都是一个文化概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人所持态度是否偏狭来确定他是否是文化意义上的汉族

  • 瑜末人

    北魏孝文帝胡汉融合政策,开启了全新的,包容的,丰富的中华文明。对孝文帝的事迹,常听常新,感慨万千

  • 马颈港的老杨

    每一次改革总是阻力重重。

  • 第一劍客

    干大事者,不要与一般人商量,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干出非常之事!

  • 漫漫丝路

    站在历史看历史

  • 元澜

    我们号称多民族国家,但是看历史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站在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永远受到当下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一劍客

    值得深思

  • 年糕爱小熊

  • 一只慢跑的兔子

    元稹(z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