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概述
朱元璋深知南京偏于南方,不宜为全国首都,一度欲迁西安、开封,经考察后否决,在家乡凤阳建中都。晚年又停建,只因凤阳一带过于贫瘠,支撑不了首都。朱棣定都北京,虽有稳固基地的考虑,实际是朱元璋未竟的事业。但因朱棣系武力篡位,为维护正统,不敢轻易更改太祖皇帝制度,只称北平为“行在所”,到宣德时才正式迁都北京,仍保留南京首都地位,两京并建。南京除了没有皇帝皇族,其他全部保留,但只起礼仪作用。
本节内容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一般都是一个首都,其他最多叫陪都,有的朝代中间迁了都,原来的首都一般又是陪都的地位了。有些皇帝长期在首都以外,或者不叫正式迁都,那么就把皇帝住的地方叫做行在所,临时首都。
只有明朝是两都并建的。明朝一级政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单位,那么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就是北京、南京两个京,还有剩下来就是十三个省级单位,所以叫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怎么会形成这个格局的呢?
图: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今天的南京,当时已经改名应天府,因为它是首都,在那里登基,正式建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选择在南京建都也是当时形势所决定的,他从江淮之间起兵,然后陆续的平定了长江流域南方那些各级政权。所以他把南京作为他的基地,顺理成章在南京登基,当然建为首都、而且另一方面,也是不得已的,因为那个时候黄河以北好多地方还在元朝统治下面,今天的北京还是元朝的国都——大都,朱元璋还没把它攻下来,在(他)称帝以后才北伐,把这地方才打下来的。
图:明朝都城图(应天府)
朱元璋也知道对统治全国的这样一个格局下面,首都放在南京,是太偏南面了。所以他曾经去考察过西安,但是感到西安这个地方,自从唐朝迁都以后,西安已经相当的残破,而且周围也很穷,不适合。他也考虑过开封,但开封解决不了水运,原来宋朝时候那些运河和渠道都已经淤塞了,没有办法,没有畅通的水运就保证不了粮食供应,所以他就放弃这个念头了。
那么他建在南京,就要扩大首都的直辖的地区,原来元朝的时候,长江以北是归河南、江北行省管的,而长江以南是归江浙行省管的。朱元璋就要以南京为中心,建一个大的首都直辖区,所以他把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上海这个地方通通划出来,就为首都直属区,称之为京师,一度还把浙江的嘉兴这一带也划到京师。
但后来大概看到,这样一来浙江太小了,所以后来又退回给浙江,那么他自己的故乡是安徽凤阳,为了让故乡也享受首都的地位,沾沾他这个皇帝的恩泽,所以特意把凤阳也划在这个首都的范围里面,也就是京师的范围里面,划了这么一个大的行政区,中心就是南京,称为应天府。
因为他在北方没有找到合适的首都的位置,一度准备干脆在自己的家乡建一个新都,也就是凤阳,称为“中都”,中间的“中”,他认为这个地方对他统治比较中心,特别因为这是他的家乡,干脆把首都建到家乡去了。
中都的规划很大,比当时规划的南京范围还要大,完全是照一个首都的规模来建的。所以各种皇帝、皇族以及政府全套的设施、建筑统统都考虑周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快建成了。
但到了晚年,朱元璋大概考虑到孤零零建这么一个首都,周围的环境还是没有办法得到保证,那么孤零零建这个首都大概也很难维持,所以他到晚年要放弃。那么等到他死了以后,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从今天的北京,那个时候叫北平,在那里起兵,公然发动武装的叛乱,打了三年多仗,最后攻占京师。
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就篡夺了这个帝位,所以以后朱棣就把首都迁到北京,朱棣迁到北京,当时叫北平。当然一个重要的原因,那里是他的根据地,他从那里起兵的,他长期在那驻守经营,他有安全感。
但是从明朝,当时跟元朝残余势力对峙的形式来看,北京的确是一个合适的首都。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把首都放在北京,也有利于防范抵制元朝的残余势力,以及以后的蒙古南侵、扩张。
所以明朝极大多数时间,这个边境是守得住的,只是到了晚期的时候,对付兴起的女真、清朝,这个时候才守不住。所以总得来讲,一般认为都城定在北京,这还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性的选择。
但是我们注意到迁都北京进行得很曲折,永乐十九年就下令了,从应天迁都到顺天,把北京改为京师,已经迁都了,但是到了洪熙元年,又宣布要准备还都应天,所以把京师又改成北京。因为还都京师以后它就不是首都了,但是最后直到正统六年,也就是到1441年,才又正式定都为北京,国都,又称京师,然后一直到明朝末年。
既然北京比较合适,而且已经迁都了,怎么中间又有个反复呢?这里面还有这么一个背景,燕王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永乐帝。他夺取帝位不是通过搞阴谋或者是短期内完成的政变,他是公开的,这个仗打了三年多,全国都知道,那么怎么样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呢?
所以他在攻占南京以后,曾经要建文帝下的大臣方孝孺跟他合作,起草一道诏书,昭告天下。就是要通过让他来起草一道诏书,来证明他的继位的合法性,结果被方孝孺拒绝。
图:方孝孺
朱棣最大的麻烦,就是怎么样平息天下人的议论指责,怎么样消除他是用武力夺取政权,并且实际上是逼死了合法的皇帝建文帝,这样一个事实以及这个影响。
所以他几次修改他父亲太祖皇帝的那部历史书,篡改太祖皇帝的实录,要把有关内容改成朱元璋生前就有意要让他继位这一类内容。但是这样做还没有办法平息天下人的议论,并且证明他合法,因为这个实录是藏在皇家档案管理的,一般人也不知道,也没有办法公布的。
正因为这样,他在迁都这个事情上小心谨慎,特别到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一度又准备把它迁回,因为他们知道,他的政治合法性只能够来自他的父亲太祖高皇帝明太祖,那么既然明太祖定的都是南京,而且他的陵墓明孝陵也在南京,那么你迁到北京怎么来证明这是符合他的意愿,合法呢?
所以迁都的过程有那么一个反复,并且即使在建都北京以后,宣布南京永久保留,两京并建。就是说南京的编制,南京划定的范围完全不变,它享有跟北京同等的地位,这样到了正统六年正式定北京为国都以后,北京周围的直辖的地区叫做京师北直隶,那么南京以及原来的一级政区,这个辖区就叫南京南直隶,简称就是一个南京,一个叫北京。在南京除了没有皇帝跟皇族以外,其他一切都保留。原来的衙门,北京是迁到北京了,但南京还保留一套,六部南京都有,督察院南京也有,反正所有的机构,首都应有的机构,南京都全部保留,那么宫殿当然都保留,明朝初年的宫,到了清朝叫明故宫,这个明故宫是一直到太平天国战争时候才破坏掉的,原来都保留着。
图:明北京城平面图
重大的国家的仪式,往往是同步举行的,北京举行,南京也举行,比如重要的祭祀这些。所不同的就是北京的政府机构,是真正是在办事运作,是拥有这个行政权力的。而南京的呢,礼仪性的、养老的,或者那些不受重视的官员放到南京去,或者有些皇帝也觉得这些人比较难办,就给它一个南京的一个相应的官,把他晾在那里。比如说北京的兵部尚书,那真的是管国防、管军事的,南京也有兵部尚书,那就是享受正部级待遇,或者是养老或者是闲在那里的,礼仪性的,差别就在这里面。
但是尽管这样,由于这些条件,由于南京的特殊的地位,南京也就成了明朝在江南、在南方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经济文化各方面也因此得到长期的繁荣和发展。
两京并建是明朝的一个特色,但是它也是明朝从初年开始出现的总的形式所决定的,特别我们要考虑到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他夺取权力的过程,所以他特别在这一点上要做的小心谨慎,不能授人以柄。所以他把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制度,包括他奠定首都,尽可能的保持下来,这样来加强他的政权的合法性。
明初除考虑长安、开封外,还考虑过洛阳,朱标就曾去考察过。
明朝南直隶、北直隶地图
明朝这么奇葩
上集讲过了吧
明朝的雄安规划
原来如此
因为朱棣是从北京起家的,靖难之后,他要把大本营北京作为首都,加上永乐几次北伐,朱棣大部分时间在北方,让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让皇太孙朱瞻基留守北京,所以朱高炽继位后要把南京作为首都。而朱瞻基继位后,又喜欢把北京作为首都。
最有名的南京官员恐怕就是海笔架了
隋唐也是两都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