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名酒大师龙则河莅临京东工匠馆。龙则河围绕酱酒口味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做了深度分析。以下内容为龙则河讲话摘要,由京东工匠馆独家发布。
很高兴来到京东工匠馆。
记得我刚进入酒行业时,贵州的酱酒企业只有茅台、习酒、怀酒等少数几家。省外呢,也仅有郎酒、武陵酒等个别企业采用酱香工艺。
因为酱酒生产的特殊性,产量有局限性,且生产周期长,周转慢,导致很多企业生存压力很大。因此以前的白酒市场,浓香是主流,甚至形成了全国一片浓的形式。就连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贵州流行的贵酒,也是浓香为主。
但是,1998年出现了山西毒酒事件,这以后,大家的消费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因此,酱酒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此之前,占据白酒行业市场第一把交椅的一直是“汾老大”,就因为其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周转快。
酱酒中,茅台的口味虽说这些年来一直没变过,但它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的风格。茅台的口味和工艺,是在第二届评酒会后才开始试点研究出来的。
第二届评酒会时,茅台名列第五,五粮液成了第一,《大公报》随即报道了这个消息。但当时,周总理还不知道评酒结果,1963年年底,他正率领中国代表团对亚非欧14个国家进行访问,在一次宴会上,周总理举起一杯茅台酒说,今天用中国最好酒的招待大家。
在宴会现场,有人看过《大公报》的消息,于是就说,现在中国最好的酒是五粮液,不是茅台。
此后,周总理在一份轻工业部的报告上写道,谁把茅台酒评下去,谁就负责把它评上来。
这一指令开启了茅台的重大转折。当时周恒刚顶着很大的压力到茅台酒厂的生产一线做试点。他们来贵州后发现,茅台酒原本的华家、王家、赖家各做各的,谁也不听谁的,因此没有什么标准工艺。他们到来后,才把茅台酒的工艺标准化,也才有了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纯厚、回味悠长等酱酒的标准风味。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习酒公司。那时候的习酒虽说也很不错,但和茅台酒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后味酸涩,而茅台的口味风格一直比较稳定,保持着它的回甜、回甘。
那时候我还没有参与勾调,也没有参与品尝。直到1996年,我们在参加一次茅台试点的会上,遇到贵州省轻工科研所丁祥庆老师,他告诉我们,习酒要把酸涩味改掉,需要用什么方法。这之后,我对酱酒的研究就开始快速进步。
那时候酱酒的口味,讲究优雅细腻,醇厚丰满。但随着一些工艺的改变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酱酒口味逐步走向淡雅方向,不再追求醇厚。
基于这样的趋势,我在2003年就说,5年以后酱酒会上升到一个顶点。当时在茅台镇愿意听我的话,愿意投酱酒生产的就只有2个酒厂。所以说,如果你现在到茅台去,有人给你说,他家的酒藏了15年、20年,那基本骗人,因为真正酱酒的生产基建高峰期是2008年到2011年,酱酒的生产最高峰是2012年,到2013年时,很多企业又停产了。那些号称藏了十几年的酒,是哪里来的呢?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酱酒在口味上又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茅台镇的小厂味和大厂味之分。小厂味带着糊味,这不是我们认为的好东西,而大厂的酒比较干净,回甘。
但由于小厂味有传播能力,导致消费者虽然知道了酱酒好的信号,却不知道真正的好酒什么样,于是就跟风。很多人把糊味酒当成是酱酒,有些人认为这个糊味叫陈味,当我们把好酱酒拿去给人家品,人家说还不要,他们只要那个有糊味的酒。
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第一次喝到有糊味的酒以后,后面遇到真正的好酒他也不要了,这就是先入为主。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在利益驱动下,造出了很多串酒、酒精酒。其实这类酒,我们一闻就知道是什么酒,但因为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这类酒规模不小。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很多人认为好喝就是好酒。但我以前说过,仅仅说好喝就是好酒,喝了不口干,不上头,第二天没有不舒服现象,这只是一个很初级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酱酒,包括所有中国白酒都应该做到的一个初级标准。
现在也有人在网上说,不苦的酱酒不是好酒,这也是瞎说。任何酒,只要它做到回甘,它就是好酒。未来酱酒的发展方向就是绵甜,回甘,用专业属于讲叫细腻。这样的酒,闻香优雅,喝着绵甜,醉得慢,醒得快,身体非常舒适。
同时,好酒一定是一种胶体。如果发现胶体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对中国白酒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胶体呢,其实就是丁达尔现象。当酒体成为胶体时,它的口感就会绵柔、回甘,它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苦味、杂味等。
未来的好酒还可以用一种理化指标来检测,这就是碱性酒,也就是带负电的酒。真正意义上的好酱酒,不到一定年份就不会带负电。如果未来中国白酒都带负电,我相信,许多消费者很乐意每天喝二两。
,茅塞顿开,胜读十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