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都与汉族有关。而汉族的这个“汉”字,就是来源于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如果没有汉朝的存在,中华文化的根脉就是不完整的。刘邦创立的汉朝奠定了汉文化民族身份认同感的情感基础,而身份认同和疆域统一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这已经是不世之功了。
另外,刘邦还解决了传承难题。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总结说:“中国皇朝存续,关键只在‘第三代接班人’。”来看汉朝:刘邦死后,吕后掌政,中间惠帝在位7年,亲政16年的吕后,是实质上的第二任皇帝。在此之后,汉朝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不错的几任好皇帝,像文帝与景帝相继出现的“文景之治”。从这方面来看,刘邦很了不起。
从创业者的角度看,刘邦称帝,是典型的白手起家,屌丝逆袭的故事。我们要从历史中学管理,历史上的管理者就是帝王,刘邦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刘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能忍、不装、豁得出去”。
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人,姓刘,字季。传说刘邦的母亲在大泽边休息时做了一个梦,梦中和神仙相遇,这时候,空中电闪雷鸣,刘邦父亲正好在找妻子回家吃饭,忽然看见一条蛟龙趴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邦母亲就怀上了刘邦。
在各种帝王的故事中,都会出现类似的传说,以显示这个人来历不凡。但其实刘邦除了这个带有神话气息的出身外,真的就非常普通了。相比于其他英雄,刘邦这个开国皇帝更有烟火气息,离普通人更近。在司马迁笔下,刘邦绝对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完美领袖,他既有勇气和眼光,又贪财好色。既能够让将领心服口服,也会让自己的妻儿下属反复吐槽。这种平民色彩,反而让刘邦显得非常率真,不虚伪造作,这一点和唐宗宋祖都不同。
他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从来不装,这让他在竞争中很接地气。甚至有的时候刘邦简直没底线,贵族出身的项羽拿他这种无赖根本没办法。
刘邦是小混混出身,父亲是自耕农,没钱。他一没有家世背景,二没有过人的才华,三没有充沛的体力,算是个三无青年。兄弟四个中他最小,从小游手好闲,轮流到哥哥家吃饭,有一次嫂嫂听见他来,拿着锅铲把锅铲得哐哐响,表示饭吃光了。父母也每天骂他不成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刘邦,性格特别善于隐忍。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把他父亲抓起来,在城头上说:“刘邦,你小子要是不投降的话,就把你父亲煮了吃。”
刘邦却回答说:“咱哥俩是拜把子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要煮你爸爸的话,也分我一杯羹啊。”
项羽气的直翻白眼。
他做的另外一件特别有名的事,就是在被项羽打败后,在逃跑的路上把儿女给丢弃在路上,只顾着自己逃跑。不仅如此,当他的手下夏侯婴把孩子抱上车的后,刘邦居然再次把孩子推下了车。
你也可以说这个人很残忍,亲情淡薄,但他确实也能在身处逆境的时候,忍常人所不能忍。
当年说好第一个攻进关中的是大功,刘邦却被贬入汉中,他忍了,更是趁机埋头经营,准备卷土重来;在鸿门宴上,冒死赴宴,对项羽低声下气,他忍了;韩信收齐地,自荐要当“伪齐王”,等于背叛,他生气之余,听张良劝谏,也忍了,还封韩信为“真齐王”。
这种忍,其实也是他的胸襟气度。因为他不装,所以很重视别人的意见,不会受困于自己的经验和威望,也不会为了面子而固持己见,他甚至常常违背自己的决定,180度大转弯接受别人的意见。
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这边也举兵响应。但光有士兵不行,还必须笼络更多的人才,所以刘邦也四处招揽名士,但是他骨子里看不起知识分子。当他的军队经过高阳后,有个叫郦食其的儒生听说刘邦厚待贤才,便前去拜见。可当他出现在刘邦面前时,发现刘邦正叉开双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郦食其看见后,心里顿时一紧,也不叩拜刘邦,只是拱手作了个长揖,说:“沛公,如果您下决心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这样接见有才能的人。”
很多下属向领导,或者未来领导提意见时,都会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辞,婉转来婉转去,生怕对方发怒怪罪。郦食其没有这种顾忌,而刘邦也没有发怒,他马上站起身,提起衣服,连连向郦食其道歉,毕恭毕敬地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郦食见此,也颇为感动,觉得刘邦真的是一个爱惜人才,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便死心塌地给刘邦卖命。
公元前206年,刘邦的军队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然后顺势进入咸阳。年轻时候,刘邦就亲眼目睹过秦始皇出巡的盛况,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当他真正进入秦始皇曾经生活的皇宫时,也确实禁不住这里的诱惑,便打算在皇宫里安心休养。樊哙、张良等人见了,连忙劝阻,说天下局势未定,主公这样未免有些不妥。刘邦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连忙下令保管好皇宫里的财务,然后乖乖回到自家军营里。
这一点上,项羽就远远不如刘邦。他虽然性格宽厚,爱戴士卒,但同时也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最后垓下决战失败后,项羽还感叹说时运不济,天命不在自己,仍然没有放下架子,反思自己的错误。
刘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大战略上从不糊涂。
我们之前说了刘邦的出身,这个人终其一生,在小节上都有浓浓的屌丝气息,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但是,他大事从不糊涂,能与高人相处,知人善用,更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以提升自己的识见。有了这些气质,他在重要关口的决定,都是准确而且及时的。
他紧守关中基地,不仅在群雄之中能脱颖而出,而且汉家四百年的统治,也因中居形胜之地,帝业因此不坠。以刘邦的创业经验看,一个领袖必须气量宽宏,有胆有识,胜不骄,败不馁,知人善任,听信谏臣,收集信息,集众人的智能,以成自己的智慧。
刘邦从地方无赖,混到亭长职位,算是个基层公务员,他利用这点职权,结识了县中的众多小吏,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萧何、曹参等人。在吕公招待客人时,他不名一文,却敢冒称赠送厚礼,混到了上座,戏弄宾客,这种气魄获得了吕公赏识,还把女儿下嫁给他。在押送戍卒时,戍卒逃亡,他干脆释放所有戍卒,自己也逃亡大泽中。
大家应该都听过“约法三章”这个成语,它就来自刘邦的事例。刘邦在关中时,他就对当地一些百姓代表们说:“父老乡亲们,秦朝的法律太严苛,让你们受苦了。之前我和诸侯们约定,谁率先进入关中,谁就有资格称王,所以我就是真正的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抢劫者依法治罪。总之,我们不会对大伙有任何侵害,千万不要害怕!”
老百姓都被秦朝暴政盘剥很久了,刘邦这些开明的政策,让百姓心生感激。刘邦不光宣扬口号,还四处派人给百姓送粮送酒。反观项羽,他进入咸阳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大肆杀掠,离开咸阳时,又把秦宫里的财宝、妇女全部捆载而去,最后还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阿房宫。
你为百姓考虑,百姓自然能够有所反馈。有了群众基础,战争的天平必然会向你这边倾斜。
其实在刘邦起兵的早期阶段,他就擅长走群众路线,在攻打沛县的时候,他把书信射入城中,呼吁百姓对抗秦朝,否则大家都没好日子过,还号召大家推选一个新的领袖来领导。结果百姓们不仅杀了郡守,还推举刘邦来带队。如此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自己早期的根据地。
这些事迹,都足以说明刘邦拥有敢于一搏胜负的勇气,也可以凭借手中的资源做出最佳决定。后来他在汉中休养生息,暗渡陈仓占据关中,再后来遣韩信取得齐地,北联张耳、陈余,南结彭越、英布,最后诸军会合,大败项羽于垓下。
刘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善于用人。
刘邦在创业过程中接纳了大量人才,而且对他们给予真正的信任。他听取萧何建议,进入关中后,不动金银财宝,却获得当时全国的户籍、赋税档案和舆图。这一大批数据,使刘邦掌握了全国形势及资源分布情况,有了其他军阀所不具备的全面信息。
后来刘邦从汉中潜出陈仓,掌握了秦国故地,关中表里山河,易守难攻。毗邻的巴蜀,陇右,属北方边郡,据有盐、铁、战士与马匹等重要资源,是他能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天下既定,刘邦又听取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也是为了继续掌握这些资源,高屋建瓴,控御东方。这些判断就不能说是偶然的幸运,而是由于他能接纳他人的建议。
正式称帝后,刘邦曾试探性地问大家:“各位兄弟,今天你们只说真心话,不要欺瞒我。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靠的究竟是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高起、王陵两人这么回答:“说实话,陛下您性情傲慢,而且喜欢侮辱别人。项羽宅心仁厚,也很关爱士卒。但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打下的土地和财富就会分给大家,让手下人有福同享。而项羽却嫉贤妒能,谁功劳突出,就嫉妒谁;谁有才能,就排挤谁。打了胜仗,也不给人家授功。夺了土地,也不会和人分享,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听了,笑了笑说:“看来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谋士范增,却不能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刘邦这段话,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在刘邦集团,杰出的人才并不止张良、萧何与韩信三个人,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刘邦根本不在乎自己有多少精彩表现。项羽在阵前找他单挑,他拒绝,然后项羽让弓弩手朝他射箭,还把他胸口射伤。这些画面,在项羽看来肯定没法接受,那是奇耻大辱。可刘邦不觉得,他可以接受自己出丑,占据下风,只要手下文臣武将秀出风采,就足够了。
在刘邦手下,张良、陈平成了谋士的标杆,萧何也赢得了堪比管仲的美名,韩信更是书写了一系列军事神话。你有多大能力,刘邦就给你提供多大的舞台,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主角。但在项羽看来,主角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
在企业界,英语培训最早期的启蒙者是俞敏洪和李阳,最初李阳的“疯狂英语”和俞敏洪的新东方都各具特色。但后来,李阳渐渐销声匿迹,而俞敏洪却越做越好。对此,俞敏洪是这样形容的:李阳个人能力强,魅力出众,这点比我强。但我更擅长把一串珍珠连接在一起,耐磨而实用。
的确,在新东方内部,俞敏洪从来都是最喜欢自嘲的那个人,王强、徐小平等合伙人也没少调侃他。关于自己早期的自卑和木讷,以及创业初期的艰难,俞敏洪从来都毫不掩饰,甚至还告诉大家: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他就是王强、徐小平等人的迷弟。
可李阳始终是公司唯一的竞争力,他在电视和演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俞敏洪选择了一种更加宽厚、更加温和的方式去发展。如今李阳已经堕落到几乎去做传销的境界了,而新东方却成了教育领域的旗舰。新东方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俞敏洪本人的气度与格局有着直接的关系。领导者没必要证明自己很厉害,能够不声不响地带出一个厉害的团队,那才是真正的领导艺术。
总结
刘邦一生打过无数败仗,但他赢了垓下决战,从而夺取了天下。
刘邦一生做过很多错事,但他只反思自己,不挑剔他人,从而成就了一堆布衣卿相的传奇。
在中国历史上,开创时期的君主,白手起家的只有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二人。朱元璋出身贫苦孤儿,依附佛寺为僧,然后投入红巾军,由郭子兴的卫士,逐渐独当一面,逐鹿中原,荡平群雄,高举抗元义旗,驱逐蒙古政权,建立明皇朝。
朱元璋一生也算豪迈过人,但与刘邦相比,还是少一点宏大的气魄。
统一中国后,朱元璋满足于自保,沿北边筑长城守塞,既没有像汉代边郡建立有万骑巡边的机动部队,也没有如唐代设都护驻防,甚至没有建立中国与蒙元残余之间的宗主藩属关系。他诛杀功臣,广封皇子,都是“家天下”的作风,所以终明一代,中国始终是自保的格局,缺少了汉代大开大合的气魄。
再看刘邦。开国以后,他杀了彭越、英布、韩信三人,这三人虽曾经是他的战友,此时却是必须消灭的对手。对于多数功臣,刘邦却是广为封赏。天下初定时,面对功臣们的猜疑,刘邦听取张良的建议,封了一向不和的雍齿为列侯,从此众心始定。此后功臣们都得封爵,汉初天下,刘氏子弟为诸侯王,功臣为列侯,这是一个家族与功臣共安天下的局面。
刘邦这个人,对亲情淡薄,但却对友情看重。所以,汉代功臣集团维持的时间远比宗室内亲要长,汉初经过吕氏及七国之乱两次家族内乱,都是功臣集团出力,保住了大汉政权。
所以说,刘邦对职业经理人的使用,远超过一般的董事长,换来了西汉东汉历经29帝,407年的基业。
重复了吧
今今乐道读书会 回复 @听友80316913: 不好意思之前传错了,现在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