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啾咪师姐和我说,伙伴们关于框架理论、议程设置和拟态环境的辨析要求都已经好几期啦,那我们今天就安排上!但是今年这一期一定是艰难的一期,因为师姐人为给大家加了好几组同样相似的概念,需要大家一起掌握,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
真实其实是新闻学中的概念,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对事实的报道要准确无误、真实可信;同时要在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说新闻联播抨击彭培奥的不当言论,其所报道彭培奥所说的话都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他本人说过的,真实无疑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如今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新闻其实早已经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真实了呢?人们过分相信于大众媒介这一“解读世界”的系统,却并未发觉这一系统本身可能只是符号宰制大众的工具。这个就是鲍德里亚在虚拟现实理论中提出的超真实与拟像的概念了。如今的VR新闻中,囿于其当下呈现形式的有限,受众参与内容生产的不足、传受双方交流机制的匮乏,仍会使VR技术难以跳脱鲍德里亚对原初现代“大众媒介”所进行的诸般“拟像”与“超真实”批判。受众透过媒介所感知到的现实并非现实的“真我”,而是一个独立的、已经媒介化的“超真实”,在其中,本真屈服于意象,现实从属于表征,最终导致了真正现实的消融。
真相其实也是新闻中的概念,真相隐蔽在事件背后,是事件的逻辑关系和本质;只有通过不断深挖报道新闻,才有可能挖掘到真相。这个也很好理解,马航M370失踪案件我们的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其实一直都是真实,但是它失踪的真相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办法获知。
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于真相的别样理解,我们迎来了后真相时代。在后真相中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接触想得到的东西。作为一个吃瓜群众,瓜还没有吃没明白,问你朋友圈转发此文章的兄弟姐妹,发生了什么?他会告诉你,那不重要,都给我哭,都给我骂!?!?!?一种情绪裹挟下的后真相让你我真的无所适从···
今天的内容稍微有些多,希望大家可以认真的消化,同时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将这些概念进行串联。
①信息环境和“提供信息”有关。大众媒介议程设置→信息到达意见领袖并两级传播→→最终形成信息环境,影响受众主观真实→受众依据主观真实构建社会→使“信息环境环境化”。
②意见环境和“改变态度”有关。大众媒介进行“议程属性”设置→形成意见环境,引发沉默螺旋→受众“态度改变”→长期涵化过程后,受众最终接受了价值观。
③在智能媒介发展背景下,真实和超真实/拟像并存,人们对于真相的追逐逐渐演化为后真相的情绪泛滥。
早出现的是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这一概念,其认为大众传播构成的环境并非现实环境“镜子式”再现,而是通过信息的简单化选择、加工和重构,形成符号现实,向人们提供环境,形成“头脑中的身外世界”。
在李普曼拟态环境这一理论渊源指导下,麦库姆斯和肖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议程设置的存在。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是大众媒介通过安排议题能够影响公众议程的重要性排序。(PS:在这里有一个前提要和大家澄清一下,虽然议程设置理论已经走过了三个研究阶段,但是当我们提及议程设置的时候,一般默认为是第一层的内容,即大众媒介可以告诉人们应该想什么,但不能告诉人们怎么想。)议程设置具体到传播中即是媒介自社会真实中有意图的选择素材,经过过滤加工形成符号真实(信息环境),进而影响受众的主观真实。受众依赖主观真实进行实践,于是导致信息环境环境化。
框架理论来源于符号互动论,戈夫曼认为人们必须在了解社会情景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社会扮演和自我呈现。这就要求个人用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日常。具体到新闻传播中,即是指媒介在报道中,有意识的运用媒介框架(包括措辞、场景设计、定性等方式)对议题对象的属性进行构建,(或者用符号学观点,能指所指指向新的所指),使客观的报道暗含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着受众的态度。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感觉出来了,框架理论其实就可以等同于议程设置的第二阶段研究,即议程属性设置,媒介不仅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还可以决定人们怎么想。
◆ ◆ ◆
所谓信息环境就是指社会中直接或间接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符号环境,主要通过非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学四大功能之首的提供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众媒介进行议程设置,最终形成信息环境,影响受众主观真实。
所谓意见环境,是为了改变态度而准备的。大众媒介传播的意见通过累积、共鸣和遍在效果形成意见环境,使得优势意见更加强大,也使劣势意见的表达不断减少。无论是你闭口不言还是改变了态度,最终媒介营造的意见环境就会在强大的压力下形成沉默的螺旋,改变你的态度。
◆ ◆ ◆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