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2)

人间词话(2)

00:00
06:29

第五篇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意思是说:自然中的事物,现实中的万事万物,相互之间有关联,有限制,但进行文学创作时,会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限制做一定的处理,将之淡化,甚至省略,从这个角度看,写实家也是理想家。再看那些虚构的事物,灵感和素材必然来源于生活,情节的发展和事物的构造,也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看,理想家也是写实家。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第六篇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比不只是单纯的现实中的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个境,所以,能够写出真实景物,真实感情的,就时有境界,否则就是没有境界。


第五篇和第六篇主要说的是,创作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的创作,必然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像电影的蒙太奇,讲故事时的铺垫,写文章时的各种修辞手法等等,都是对现实的艺术加工。而建立在想象之上的虚构创作,要符合现实的规律,像写小说,拍科幻电影,要符合逻辑。


同时,不管写实还是虚构,真实,真切,真诚的东西最能打动人,所谓返璞归真,自然贴切。


第七篇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杏花盛开,春意盎然,一个闹字,将杏花写活了,枝头的怒放仿佛是在庆祝春天的到来。云层散开,月光照射下来,红花绿叶的在月光下影影绰绰,一个弄字让花儿和影子有了生命,仿佛在嬉戏玩耍,摆弄姿态。


两句诗分别出自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诗中的“闹”和“弄”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就是我们说的诗眼。诗词当中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品玩,典故“反复推敲”就很能说明,诗人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写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就反复思考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甚至思考到撞上皇帝的轿子也不知道,最后确定用敲,借敲这个动作和带给人的对于声音的想像,来反衬夜的静谧。


我们在搞创作时也是一样,每个词语,每个字都值得反复思考,虽然有近义词之说,但其实每个动作,每件事,与之对应完美的,就一个词。


第八篇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诗词的境界有大有小,但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细雨绵绵的天气,刮着一点儿风,鱼儿跃出水面,燕子在低空飞翔”,这个境界就不如“夕阳西下,红旗招展,马儿嘶鸣,风声萧萧”大。“随意用银钩将窗帘挂起”境界就不如“大雾中看楼台,若隐若现,渡口看月亮,朦朦胧胧”。大。


第一个对比的两句诗都是杜甫所作,分别出自《水槛遣心二首》和《后出塞五首》,细雨、鱼儿、微风、燕子,精致玲珑,重在细节的刻画。落日,大旗,马叫,风吼,磅礴大气,重在氛围烘托,所以前一个的境界不如后一个大。第二个对比的两句出自秦观写的《湾溪沙》和《踏莎行》,挂窗帘,画面在室内,是局部的。大雾弥漫,月影朦胧,画面在自然中,是整体的,闲挂窗帘是内心的小忧郁,叹口气,顾影自怜,雾失楼台月,月迷津渡,是人生的迷茫,感慨一番,世事无常,不论是画面还是情绪,后一句境界都大得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远弗届_fv

    准备买来细读

    古籍智慧 回复 @无远弗届_fv: 值得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