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打卡: 听完本期节目,请在下方留言或打卡,坚持100天后就有变化!
本期要点
1、莱布尼茨的哲学,晦涩和神秘,但自身带有很强的逻辑性。
2、哲学上的“二迷宫”。
3、我们从第一个迷宫切入。
4、莱布尼茨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单子论。
莱布尼茨:什么是哲学上的二迷宫问题
莱布尼茨(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其研究涉及法学、力学、历史学等,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是德国哲学家,他一生有着很高的理论建树。如果从聪明才智看,他一定是超越斯宾诺莎的,但他的人品和人格方面却没有斯宾诺莎那样伟大。因为莱布尼茨长期和上流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的有些思想是讨好政治的,难免会有一些媚俗化的倾向。
莱布尼茨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数学家,比如他创立的微积分。其实微积分是莱布尼茨和牛顿分别独立地在德国和英国创立,莱布尼茨先发现了微积分,但牛顿先发表了微积分。除了微积分外,莱布尼茨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之外的第四大规律——充足理由律。
莱布尼茨的理论是非常晦涩和神秘的。但这种神秘性又不同于中世纪的信仰层面和宗教意义上的神秘,它既超越于常识,又带有一套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
二迷宫问题
莱布尼茨在他的著作《神正论》中,把哲学的问题归为两个:一个是关于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关系问题,第二个是自由和必然性的关系问题。这两个问题也被称为哲学上的二迷宫问题。
我们先说第一个迷宫——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关系问题。这个是莱布尼茨本体论的核心的问题,也是他思考世界的出发点。
斯宾诺莎对世界本体论思考的出发点是什么?神即自然,是从大的概念入手,把自然这个唯一实体当作是本体。而莱布尼茨正好相反,是从小的方面入手,从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入手去研究世界的本体问题,从点或者原子这样的概念去切入,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思考纬度——世界的最小单元是否可分割,以及他们之间是否是连续的问题。
那么,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问题,这两者的关系该怎么去理解?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迷宫?两者的矛盾性在哪里?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之前的哲学史。最早我们说到的这个“点”的概念,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那里提到过。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我们先说原子。古代原子论那里,原子是不可分割的那个最小微粒,也就是那个不可分割的东西了,是哲学上抽象性的概念。
姑且我们先承认原子论说的这个原子是世界最后的那个不可分割的东西,它解决了第一个迷宫中的“不可分割的点”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是否解决了连续性的问题?答案是没有。因为原子论说世界的本原由原子和虚空组成,虚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间断,原子是被虚空包围着的,这就无法保证原子之间的连续性了。
从古希腊原子论这里,我们姑且得出一个结论:原子论明确了不可分的点,但无法解决连续性问题。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姑且”,就是因为莱布尼茨认为原子论强调不可分的点这里还存在问题。
既然世界的最后单元的东西是一个不可分的点,它就不可再分,但这个原子论里的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因为这个原子是有广延的,哪怕我们把这个原子理解为世界的最小的一粒灰尘的概念,但这个一粒灰尘还是占据空间的,有广延的。既然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那么就一定还可以再继续分割。所以最后的结论便是,莱布尼茨认为原子论中强调的“不可分的点”是有问题的,而且还无法说明连续性的问题。
而笛卡尔在物理学说到的充实空间这个概念,在物质实体的充实空间内是具有连续性的,因为物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但无法解决“不可分的点”这个问题。
所以在莱布尼茨看来,之前的哲学都没有能很好解决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问题,要么是保证不可分的点而无法保证连续性,要么是保证了连续性问题而无法保证不可分的点。
那么,有没有一个本体是两者都满足的呢?答案是有的,这就涉及到莱布尼茨提出的“单子论”。
这节第3分钟21处名字读错了吧,应该是莱布尼茨,而非斯宾诺莎
科学是严谨的 有必要更正一下 是牛顿先发现的(流数术)微积分 莱布尼茨先发表的微积分
第三遍打卡
再听一遍
还是深遂
打卡
对于那个什么人品说词,又听了一遍。没错,定义内容现在还是通用的
打个卡
老师的声音真的太好听了
听了这些,才知道原来自己思考过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以前也有人思考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