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自省改过(二)——错得光明磊落,改得人人敬仰

3.如何自省改过(二)——错得光明磊落,改得人人敬仰

00:00
10:43

      欢迎收听杞文讲《论语》,我是杞文。今天我们接着讲《论语》中关于“如何自省改过”这个话题。上一期我们讲到强调实践改过,重视改的巨大功用,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的著名案例。《春秋公羊传•成公八年》记载,鞍之战,齐师大败,齐侯归,吊死视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晋侯闻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请皆反其所取侵地。”鞍之战是春秋时期齐国和晋鲁卫三国联军之间的一场战争,本来由齐国挑起,但由于齐顷公(齐侯)骄傲轻敌,齐国大败,被迫割地求和。齐侯回国之后,不但反省了自己的过错,而且下了很大决心改正错误。他亲自吊唁死者,慰问伤者,七年间不饮酒、不吃肉,以表示改过的决心。这件事情被晋侯听说了,他感叹道,一个国君可以七年不饮酒不吃肉,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啊,于是就让鲁卫两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我们看改过的功用有多么强大,乃至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而收复失地。这样的典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改过的巨大功用。那为什么改过会有如此大的功用呢,我们来看《论语》卫灵公篇的第二十九章: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过”字,一个是“改”字,“改”字说过了,现在说下“过”字。过的繁体字写作“過”,走之旁里边是“咼”字,就是“剐”字,“咼”是一个圆周动作,一圈一圈地剐,从起点开始,转一圈又回到起点。走之旁找表走,怎么走呢?一圈圈地走。所以“过”字的意思就是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也就是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就像驴拉磨一样,看似走了很多步,其实只是在原地打转,所以俗话说“驴行千里终拉磨”。“过”字的字形本身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过,就是原地踏步,从不进步,这是人生最大的过。不管里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讲修进,讲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人能不断自我完善,这恐怕是人与动物最显著的区别之一,而一个人如果一直在原地打转,始终不能进步,那不就活成了动物的样子吗?以万物之灵长的人之身形,而沦落为动物的境地,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我们要注意和理解孔子在这里用了“过”这个意象而没有用“错”这个字。过和错是不一样的,过是裹足不前,错最初是一种工艺,就是“错金”工艺,我们所说的“金错刀”就是这种工艺,这种工艺是在青铜器物的表面刻出楔形的凹槽,这个槽外窄内宽,再把金条或银条敲进凹槽,形成永久性的花纹。这种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旦做好,就不可更改,所以后来引申为错误,就是“过而不改”的结果。为什么过而不改就是真的过,就是错呢?因为一般情况下,初次犯错多数因为不知情,只要改正,人们一般都会原谅,所谓“不知者无过”。但如果犯了过错不改正而再犯,那就形成了真正的过错,自己就要为此付出代价。比如我们从小就听过《狼来了》的故事,那个放羊娃第一次说谎后,村民赶来救他,一看他说谎,肯定也批评过他。但他并不没有改正。第二次说谎后,村民又赶来,这次就不再原谅他了,也就是放羊娃的过错已经铸就。到了他第三次说谎,就没有人来救了,那他就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羊被吃掉了,有的版本说他自己都被吃掉了,也就是付出了巨大的财产乃至生命代价。所以我们要切记:过而不改,一定会为错误付出代价。我们想,如果放羊娃第一次说谎后改正了错误,不再犯第二次错误,那就不会有这些损失。所以改过事实上是为了避免自己受损失,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这就是改过的功用。那么,我们怎样来面对过错、改正过错呢,论语子张篇有一章说的很好: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君子犯错,错的光明磊落,像日食月食那样人人可见,从不隐瞒。君子过而能改,改的人人敬仰,改过之后,仍是君子,人们反而更加敬重他。这是因为君子知道犯错是自己成长的机会,改过就意味着成长进步,会比以前更好。所以君子能够坦然面对过错,欢欣改正过错。我常常觉得,人最美的时刻,就是他改正过错的那一刻。那一刻,他闪耀出了人格的光辉,他展现出了君子之风。而反观小人,往往犯的错误很下作,犯错之后又会想尽办法隐瞒或者推诿,这种姿态往往比错误本身更让人恶心。一个人最大的无知是他不承认自己无知,一个人最大的笨处是他不承认自己很笨,一个人最大的错误是他不承认自己有错。这就是《论语》中子夏所讲的:“小人之过也,必文”。一个人只要经常文过饰非,那他这一生基本上就没有成就可言。故学者不可不慎也。好了,本讲最后,我再把有关论语的章节吟诵一遍,供听友们参考。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本讲到此结束,我是杞文,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峰13

    讲的真好,古为今用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