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 古中国:对三代礼乐传统的突破
 1.50万
试听180

04 | 古中国:对三代礼乐传统的突破

00:00
14:34



喜马拉雅的听众大家好,我是陈浩武。

在前面一节介绍了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文明的概念,同时也介绍了一下这四种轴心文明如何在时间段上分别完成了各自的突破。在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会从东向西,逐一介绍古中国、古希腊、古印度、古犹太的文明突破,这节我的题目是古中国对三代礼乐传统的突破。


   古中国文明在轴心时代的成果,就是对三代礼乐传统的突破。什么是三代礼乐传统?三代是指夏商周;什么是礼乐传统呢?就是指在远古殷商时代:尊鬼神,重祭祀;考古证明,从商到周,有一次宗教、政治改革,形成了周朝的“天命观”。


周朝版图


这个所谓周的“天命观”,就是超越殷人崇拜的“帝”, “帝”一种带有强烈自然崇拜和血缘色彩的巫觋文化,是一种生殖崇拜的结果。他们的至高神“帝”只庇佑殷人只之保佑和殷人有血缘关系的子民。发展到周,提出的“天”,“天命”,是对“帝”的一种超越,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帝”的血缘性,转变为宗法礼仪色彩的天命意识。在周的时候,人们说“天命无亲,唯德是辅”,意思是“天命并不是像“帝”一样,只是血缘性的,它不是这个概念,唯德是辅是把天命观的重点落实到了德上,这是一个转化,周完成了从殷的尊神祀鬼转化为尊礼敬德,这就是周文化的特点。


周文化的精神提倡以德配天,德指的是统治者要秉承天命。谁有德谁就得天下,谁无德谁就失天下,德在整个周文化当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把殷的天神慢慢的让其落地,而且为了维系这种“德”,周人将“德”和一套繁复的礼仪联系在一起,所以叫尊礼敬德。


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突破,我们可以看作是周在这次尊礼敬德宗教政治变革的基础之上的再次变革,中国轴心时代的这次改革,或者说超越视野,精神突破,是以孔孟为主导,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这个年代,正是周朝王室衰败,社会伦理危机,所谓“礼崩乐坏”之时,孔子的出现,他的雄心壮志是试图挽救危局,希望以周公为楷模,恢复周礼。所谓恢复周礼就是为一个混乱的社会恢复秩序。但是孔子的回归礼仪,并不是对周,对三代礼仪的重复,而是对三代礼仪传统的突破和升华。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贡献,是把三代形成自在的天命,内化为自觉的人性,将外在的天命威慑,转变为内在的道德良知,最后完成从鬼神崇拜到伦理精神的转换。孔子宣称自己“从周”,所谓“从周”意思是孔子的政治倾向,立场是从周文化继承来的,但他的“从周”并非沉浸三代的旧理念,而是作为一个革新者,把“仁”的概念引入“礼”中。


我们把孔子的这种精神突破称为以仁释礼,即用仁的概念来重新诠释礼。孔子在肯定周文化的的同时,把的概念引入,用发自内在的孝悌之情的,改造了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使成为的基础和内核,将尊礼敬德融入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之中。


孔子所强调的“仁”是什么呢?孔子所说的“仁”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当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处理这种人际关系就必须要遵守“仁”的原则。所以“以仁释礼”就是把对鬼神的崇拜,内敛于处理人际关系。而把鬼神放在“六合之外”,这是孔子时代的特点。基于“仁”的理念,孔子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是尽己,是主观的向善意志;所谓,是宽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把个人的的感知转化为社会普遍的


孔子的著作称为《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言论的记载。《论语》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其一是“知”,所谓“知善恶”,是个体内心对善恶的判断。其二是“君子”,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武士,君子是以道德为生命意义的人,是能够践行“善”,践行“仁”的人,这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诠释。在孔子的作品中他反复在比较,“君子”如何,“小人”如何,所以在孔子作品中君子是一个对应的概念,他把不好的人归纳到“小人”系列,与之对应的就是“君子”系列,孔子认为君子是要学习正规的行为规范,为家庭,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的传统礼仪所约束,以道德为生命意义的人,是能够践行,践行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孔子有一个想法,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能,他打破了只有贵族才是君子的传统,他认为凡是热衷于学习“道”的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他的学生子贡曾经提出“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穷的时候不会谄媚,富有的时候也不会骄狂。孔子非常赞成,并且加上“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的第三个维度就是“仁”和“忠”和“恕”概念形成,“忠”是尽己,“恕”是“宽人”。


孔子奠定了以儒学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开创了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制度正当性的文化大传统。这是孔子的贡献,也是轴心时代中国文明最重要的精神突破。


中国在轴心时代走向了内敛,中华文化从殷商到周,再到孔孟都是逐渐的走向内敛,注重内心的过程。有人说中国的文化缺乏超越,但是中国新儒学家认为中国文化是“内在超越”,就是一切都从人性出发,最后从内圣到外王,从成己到达人,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条道路一直是从内到外的升华,因为一切都内在于心了。所以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化,是神性慢慢退去,人性慢慢高扬,形成了“天道远,人道迩”的观念,这也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特点。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早醒”的文化,因为人性的高扬在西方文明中出现很晚,古代西方文明一直是神性的纬度,大约在13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开始人性的高扬,但中国在轴心时代就是人性的高扬。


文艺复兴代表作之一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局部


这一节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节我们会讲孔子的时代意义。

感谢大家的收听,谢谢。



知识点拓展

1、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2、孔子: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3、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精选用户评论
  • 听友216926136

    迩:近;

其他用户评论
  • 点点牛

    本节的最大收获是孔子的思想贡献,将外在的天命威慑转变为内在的道德良知。

  • 奔跑的韭菜

    VX号被禁三天,

    沉浸式旅行学院 回复 @奔跑的韭菜: 三天很快就过去啦~

    听友199711213 回复 @奔跑的韭菜: 为什么禁?

    擎苍笑柳520 回复 @奔跑的韭菜: 我被疯4个号了

    查看全部3条回复
  • 丁丁_xfe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糟粕太多!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其核心是皇权思想,君臣观念!

  • 是否Whether

    口音听的累啊

  • 1550506spda

    不全吧!我已经付款了,买了才几集

    沉浸式旅行学院 回复 @1550506spda: 课程每周一三五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