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友,大家好,我是陈浩武。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国的轴心时代的文明如何完成对三代礼乐传统的突破,这一节我会继续讲孔子的时代意义。孔子作为古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大传统,他和轴心时代其他的先哲一样,能够敏感的抓住时代最核心的问题。
孔子确信,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之所以如此混乱,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无视过去长期以来支配各个封国施政行为的传统礼仪。在孔子看来在尧舜时代(儒家将尧舜时代看成是最理想的时代),体现天道精神的完美礼仪,能够使天下和谐共处。因为“礼”激励了一种宽宏和节制的精神。孔子认为如果要到达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礼仪传统,这是孔子的精神使使命。
孔子雕像
之前我讲过孔子对于周礼仪的回归,并不是对三代礼仪的重复,而是对三代礼仪传统的升华,这个升华我们称之为“以仁释礼”。我们在这一节要重点说一下,孔子强调的“仁”,其实是强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求善意志,他将“仁”指向一个标的就是求善。
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一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相处,而人与人要和谐相处,首先人必须成为一个“善者”。孔子正是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每个人都有自然的私欲,这是人的本能,每个人自然的私欲无节制的发挥,就是对其他人自然私欲的一种否定,因为在空间上这是互相冲突的。
同理,如果他人的自然私欲无节制的发挥,自己也会被他人所否定。如果每个人都在相互否定中被否定,那么人在整体上就被否定了,从而社会秩序也就崩溃了,这是孔子看问题的维度。所以孔子认识到,人的问题并非是一个弘扬人性的问题,面对人并非是要强调每个人都要去弘扬他的人性,去无节制的发挥他的私欲,而是一个精神救赎的问题。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发现了“仁”才是人的根本问题,只有人具有求善意志,人和人的相处才成为可能,从而社会才能有序的正常运转。
孔子进一步认为,“仁”并非是一种自然感情,他在这点上否定了孟子,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意志,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必须要遵守仁义,或者叫“向善意志”。这就与古希腊轴心时代的“求真意志”非常相似。在古希腊思辨哲学十分发达,形成了城邦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希腊哲学,这是因为希腊的先哲有强烈的求真意志”,他们每天都在思考什么是真实,包括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在中国的轴心时代,这些先哲所考虑问题是善,是“向善意志”。
《论语》中颜回向孔子“问仁”,孔子答道:克己复礼为仁。我们在“批林批孔”的运动中看到某某人的卧室里挂着一张条幅写着克己复礼为仁,当时并不理解其意,显然在孔子的维度上面认为所谓的“仁”就是克制私欲。
孔门72贤之首——颜回
孔子主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只要每个人都克制私欲,恢复礼仪,天下就成为仁者的天下。
孔子和轴心时代的印度哲人一样,他们将“自我原则”看人性中最偏狭、最残忍的根源,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摒弃私心,服从礼,服从利他的要求,那么将会被神圣之美所转化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仁,超越个人意志,如果个人意志不超越私欲,就成为“我欲我所欲”,当个人意志没有超越私欲的状态就是一个无序的状态,即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孔子讲“我欲我所欲”而非“我欲仁”。孔子认为人如果没有普遍的向善意志,人与人之间就无法形成可以相互循环对应运用的意志,人际关系就会趋于崩溃。我认为孔子的思考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很多的社会危机还可以用孔子的这种观念来解释。
显然轴心时代孔子提出“仁”的问题,是对三代礼乐传统的重大突破,孔子用“仁”来解释了“礼”,大大丰富了礼的内容,使礼和仁能够高度统一起来,成为古中国在轴心时代形成的重要的思想成果。
孔子讲学图
由于孔子是力图从三代礼乐传统空洞的神性内敛为人性,所以儒学的讨论,统统都是限定在六合之内,所谓六合即天地四方,而讨论的问题慢慢的使“人”成为唯一的维度,而这个维度就在六合之内,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所以轴心时代以后,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整个社会的制度都是关注这五伦,他们以六合之内的五伦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秩序来讨论。
但是很明显在六合之内讨论“仁”的问题,难免就有一个困境,就是如何解决“人而不仁”的问题。人求善当然很好,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但是如果人不求善怎么办呢?就会出现不是“我欲仁”,而是“我欲我所欲”的问题。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儒家文化的困境,也是中国轴心时代文化的局限性。
我们看到,在轴心时代的古犹太,古希腊,甚至古印度,都有一个更为超验的维度,就是精神彼岸的维度,灵魂的维度,我在后面会展开来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轴心时代文化,更多的是在强调君臣的关系,儒家文化形成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叫“家国一体化”,君臣关系其实也是父子关系、父子关系也是君臣关系,在家是父子关系,在国是君臣关系。所以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在六合之内的人和人的维度,显然没有人和神的维度。从父子推出君臣,从兄弟推出朋友,所以中国关系就形成了一个维度,就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就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来讲,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看法,比方牟宗三先生就认为,中国文明,特别是儒家,有一种“内在的超越”,即先有一个内敛于心,然后由内向外的不断外化。实际上也是一种超越。
牟宗三先生
当然,我们要承认,从轴心时代开始,中西文化就走了不同的道路,是否超越,是否超验,中国是否在观念上缺乏一个超验的维度,我们还需要再深入讨论。
最后,我再补充说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孔子的一生都在周游列国,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除了办教育,他还有一个大抱负,就是去对列国的君王推广自己的治国方略。
孔子与其弟子先后去了六国,但是最后的结果却非常不理想,书上形容为“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游走列国推广他的思想理念,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我们不禁要问孔子的思想如此丰富,如此超越,在当时是如此的先进,为什么在六国君王面前却一事无成呢?我们不禁要问,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他究竟在宣传什么观念。
研究先秦时代的孔子,我们发现,孔子在向列国君王传播一个重要思想,即君王要担任祭司的角色。孔子希望,一国之君,不应该去处理日常政务,这些治国理政的事情,应该交给那些选拔的贤才,而国君只担任祭司就好。
其实在轴心时代,中国的先哲们就在考虑如何用神权限制王权问题,这是极为有意义的话题,可惜在当时没有被政治集团接受。
在本节结尾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书的作者是中国新儒学代表人物熊十力老先生。熊十力先生是湖北人,他是为在新儒学上面非常有创见的人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熊先生写了一部七万字的长文,冠名为《论六经》。
熊十力《论六经》
《论六经》其实是在展现他的抱负,展现熊先生以他儒家视野下的应然世界图景为理想,希望复活先秦时代孔子的理想和抱负。关于这件事情的结果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论周官》。
本节到此结束,下一讲我会给大家讲解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感谢大家的收听,谢谢。
知识点拓展
1、孔子: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2、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3、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省栖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县,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4、熊十力:
熊十力(1885.2.18—1968.5.24),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著名国学大师。
儒家文化太垃圾!去圣乃得真孔子!
我也有同感:为何昨天告之更新了,今天仍无动于衷?
孔子真的好理想化…人是高等动物…动物…
少有人走de路 回复 @Scarlett_ai: 嗯,不论是进化来的,还是被某星人改造来的,终归还是动物。
老师对孔夫子的思想和理论讲的很深刻,很有层次感,赞老师!
不是周一更新吗?怎么还没有?早喜马拉雅听伤已经更新了啊,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这是怎么会事?我已经付费了唉!
沉浸式旅行学院 回复 @n0octw2pgyp45n9d1l5m: 4月27号周一的节目,已经在上午8点更新了,购买之后,在“我听”-“订阅”处都提醒,欢迎收听。
标的:靶子,目的
不是说儒家没有神和人的维度吗?怎么后面又说君王作祭司,用神权限制王权?
电子书有吗
电子书有吗
孟子是孔子死后一百多年才出生,何来孔子否定孟子?听了好几集竞不知所云。
佳琳小宝 回复 @形而上_fa: 并不是说孔子否定孟子,而是比较起来,观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