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国人的实事求是有哪些具体表现
孝道为先和实事求是是两个评价中国人的标准。那么中国人的实事求是有哪些具体表现?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很熟悉的话,叫做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很多人是答不出来的。
如果一句话讲来讲去,讲到最后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那就叫做口头禅——嘴巴念念而已,心里根本没把它当回事,而且做不出来。
要弄清什么是实事求是,首先要正本清源。
实事求是是谁提出来的?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我觉得“刘德”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刘德(留德),留下一些美德,他留下了什么美德呢?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什么意思?它首先是一种美德,后来我们把它展开来理解。
中国人自古都认为美德是好东西,我们后代人只能引申,只能展开,不要把它推翻掉,因为它好不容易才取得那么多人的公信力,这在中国社会是非常珍贵的。
我们后来把实事求是展开,分为五个步骤,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就写在《中庸》里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要能够完成这五个步骤,就达到了实事求是的境界。可见,实事求是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要做到是不太容易的。
一个人为什么要博学?现代人太急躁,总想听完课,学点东西,马上就可以应用。这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是做学问的大忌讳。
孔子一再告诉我们,学的目的,四个字而已:学则不固。学来学去,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固执而已。
所以以后听到一个意见的时候,我们要把它放在脑袋里,当做一个参考。
尽管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好是坏,也没有能力分辨它的对与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
但是我们把它听进去,放在脑海里面,时不时掂量思考一番,而不是偏执地认为是对的或是错的,这样时机到了,自然可以应用。
看到“学则不固”,我们还要想到另一句与它相反相成的话,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
当我们听到一句话,赶快要想相反的另一句话,然后把两句话合在一起想,才会比较周全。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把道家跟儒家分开来,这就使得我们变成了破碎的人。
没有道家,我们能活得了吗?没有儒家,我们也根本活不了。为了研究方便,勉强把道家跟儒家分开来,还无可厚非,但为了分开而分开,分到最后,就会使得读书人越读越呆。
我们现在对“马马虎虎”的使用,也是有偏差的。当一个很会画画的人,画了一幅很好的画,人家夸赞他说:“你这幅画,画得真精彩。”
他的回答绝不会说:“是啊,谢谢你的夸奖。”那样的话,他就根本是外国人了,那完全是西方人的思维。
当一个中国画家,完成了神来之笔,自己非常满意的时候,人家夸奖他画得太精彩了,他一定回答:“马马虎虎,马马虎虎。”
我们的读书人太多是在读死书,由于自己一知半解,就否定了“马马虎虎”。其实是做到最精良的时候,才有资格讲“马马虎虎”。
比如一个工匠去刨木头,刨得非常漂亮,人家夸赞:“你技术真好。”他回答:“马马虎虎……”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中国人如果做得不好,是绝对不敢讲“马马虎虎”的,否则就会挨揍。
长期以来,我们把“马马虎虎”跟“马虎”混为一谈了,马虎是马虎,马马虎虎是马马虎虎,那是两回事。
做人做事绝对不可以马虎,但是当人家夸奖你的时候,你一定要谦卑,说“没有,马马虎虎”。这是两码事。
一个人要博学,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博学不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而是要很广泛地像扫描器一样,扫了一遍又一遍。
我们要知道,不管扫几遍,都会有疏漏。所以做人要谦虚,有些话,你没有听过,你不能否定它,你也没有资格去否定它。
但是你也不能断然相信它,否则就害死自己了。所以,为什么中国人老是将信将疑?
就是因为如果相信了,万一是假的,我们就倒霉了;如果不相信,万一它是真的,我们也会倒霉。这个就叫做实事求是。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听友240957312: 亲爱的易友,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一起追随曾老的脚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祝您福满乾坤,元亨利贞!
曾老的很多观点启发很大,我们是到了与时代结合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了
曾仕强学堂 回复 @修齐自在: 坚持每天听一听,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不一样的自己!加油!
湘妃驾到思密达
支持
曾仕强学堂 回复 @y玥红y: 感谢您的留言和支持,有幸在这里遇到也是一种缘分,请多多分享。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平常孞: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点赞,请多分享!同道中人,感恩您的留言和支持,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祝您福满乾坤,元亨利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