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分享《如何提高内向孩子的社交能力》。
我认识一位小姑娘,这个姑娘她现在已经长大了,她真的是那种特别特别内向慢热的小朋友。我和她的父母是好朋友,总是可以看到这个小家伙。
每次看到她的时候,她总是要先躲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好一阵子,才会慢慢加入到其他小朋友中间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第一次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没有上幼儿园,直到她高中毕业出去读大学,基本上每次见面她都是这样的。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她其实是非常想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因为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她会非常专注地看着人家,但她是那么的恐惧和害羞,就是不能主动过去找小朋友。就算别的小朋友过来邀请她,她也会小心翼翼地过去加入到集体中。
小姑娘的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很着急,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能融入人群中,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但我们都知道,这个小家伙除了不太容易和人交往之外,其他方面都特别棒。
我们探讨过这个问题,达成的一致就是先认同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再一个就是允许她慢慢来,第三个就是陪伴孩子的胆怯和害羞。所以后来再见面,妈妈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她会告诉孩子:“他们都在那里玩呢,你想过去妈妈带你过去,不想过去就先在妈妈这里呆着。”如果孩子说她想在妈妈跟前,妈妈就会搂着她。熟悉了环境后,小姑娘有时候会自己跑过去找小伙伴,有时候还是需要有人邀请或者她会说“妈妈,我不好意思,你送我过去吧。”
其实有不少孩子会有这个小姑娘的表现,对于这些孩子,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就是先接纳孩子的特点,陪伴他的胆小和害羞,允许他慢慢进入和别人的互动中。
本来大部分内向的孩子就胆小,他们最怕家长硬逼着他去和小朋友玩,如果家长再有贬低的话,对他们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所以家长千万别说孩子“没出息”,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糕,成为低自尊的人。
第二点,对于内向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首先要注重家庭内的交往。
在家庭里,家长之间的互动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其实就是家长在示范、孩子在练习的过程。爸爸妈妈下班后,要转换频道把工作上的事情先放下,把注意力放在家里的事情上,创造和孩子一起做事的机会。
我的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平日的晚上是她的爸爸陪她玩,我做家务。上小学以后则是她写完作业我们三个人一起玩扑克牌、下跳棋、玩拼图等等,周末则是我们一家三口去郊游。
孩子首先是从家长这里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如果孩子小时候家长回家就各自抱个手机在玩,不跟孩子有互动和交流的时间,孩子出门自然不知道如何跟别人交往了。
有一个老先生他的分享对我特别是特别有启发的,这位老先生是清华大学的一位非常杰出教授,他小的时候家庭是非常有名望的,他是梁实秋的外甥。
他在分享他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分享的一点我觉得特别好,在他们家当家里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客人在聊天、谈事情的时候,家里的大人是允许小孩搬个小板凳坐在大人边上,不说话但是可以旁听大人讲话。
我觉得这个办法是特别好的,可以让孩子从大人的交流中、大人的彼此互动中学习如何与人互动。我特别喜欢这位老先生分享的这一点,我也分享给大家。孩子首先是从家长这里学习的,所以这样做孩子就是可以很好的学习。
内向的孩子通常是比较胆小的,那你就允许他旁听,也不用去告诉他要和这些大人打招呼什么的,但是你可以搬个小板凳去听。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玩些勇敢者的游戏,比如一起爬山的时候走一条无人走过的路,有条件的话鼓励他去坐过山车、滑山间索道等等。
当孩子发现这些看上去很危险的事情也很好玩的时候,就会变得勇敢。没准再到集体中,他勇敢的特质可以被激发出来,就会主动和小朋友交往了。
第三点,想办法吸引别的孩子到我们自己这个内向的孩子身边来。
一开始我就说了,大多数内向的孩子不是不想和别人交往,而是不敢和别人接触。那么我们家长可否想办法吸引别的伙伴到自己孩子身边,当孩子体验到和别人在一起的快乐的时候,他才会慢慢迈出主动的脚步,尝试着和别人交往。
这就好比从来没有吃过糖的人不知道糖的好吃,他便不会主动要糖吃,当他尝到了糖果的美味之后,就会主动要糖吃了。
美国的一位爸爸是特别热爱艺术的,他发现自己性格内向的儿子不知道如何跟同学们相处,这个前段时间在网上传得特别火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爸爸他叫多米尼克(Dominick),就发挥自己的特长每天晚上花一个多小时,在给儿子准备的午餐袋上作画。
每天儿子的午餐袋一出现,同学们都会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儿子的人气也随之上升。为了让儿子和同学们的话题不断,他挖空心思寻找孩子们喜欢的题裁,从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到孩子们喜欢的明星,从孩子们喜欢的内容到时事新闻。
儿子参加比赛,还请求爸爸为足球队的伙伴们制作了午餐袋。那这个爸爸多米尼克(Dominick)还带着儿子参与了公益活动,将150多个亲手制作的午餐袋送给了无家可归的孩子们。
四年的时间,这个爸爸画了500多个午餐袋,儿子和同学们的关系也是越来越融洽了,甚至连性格都变得开朗了很多。
不知道大家听这个故事的感觉是什么,我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我好感动。
这位智慧老爸简直太有创意了,他的做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与众不同,把别的孩子吸引到孩子的身边,从而解决了孩子不能与人交往的问题。
家长也可以邀请志趣相投的孩子到自己家来玩,比如可以在孩子的班里找一个跟孩子性格比较相投或者有找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到自己家里来玩,也可以在孩子所上的兴趣班里找一个孩子来家里玩。
在别的孩子来家玩的时候,家长可以创造温馨的环境,比如给他们独立的空间或者给他们准备些水果点心等等,就是吸引那个被邀请的孩子能够留下来。
因为是在自己的家里,我们的孩子往往不会那么拘谨,容易发展出友谊来。当孩子有了固定的伙伴时,就不会感觉那么孤单了。
如果这个好朋友还有别的朋友的话,没准自己家的孩子就会和他一起融入到别的团体中了。
第四点,利用社区环境。
虽然现在城市的居住环境不太利于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我们依然可以利用社区的环境帮助孩子。一般的社区都会有儿童游乐的地方,闲暇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到这些地方,寻找交友的机会。
一般在这种地方孩子们会扎堆玩耍,但也会有个别孩子是独自一个人。这些独自玩耍的孩子,往往也是那种性格比较内敛的孩子,或者性格比较孤僻被别的孩子排斥出来的,无论如何被落单的孩子也需要有人关注和陪伴。
我们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找这些在圈外的孩子建立联结,让他们组成小团体。小团体建立以后,如果他们玩的内容比较有趣,没准别的孩子也会凑过来,那么孩子的朋友圈就可能扩大。
我就曾经在我们小区的院子里看到类似的情况。在小广场上,一群男孩子在踢足球,唯独有一个小男孩在旁边看着,妈妈和其他的家长让他去踢球,他就是不过去。这时候来了另外一位小男孩,起初他也犹豫着要不要过去踢球。
妈妈就鼓励他去找没踢球的那个小男孩,结果他们俩就玩在了一起。当时正好是秋天,地上有很多梧桐树的叶子,他们俩就玩起了“拔根儿”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拔根儿”是北方孩子在秋天常玩的一种游戏,就是用白杨树或者梧桐树叶子的梗比拼,谁的先断了就算谁输。
两个男孩玩了一会,那些踢球的小朋友也纷纷跑过来,两两一对玩起了“拔根儿。”这时候,那个落单的孩子就显得很开心。
也可以让孩子在假期的时候参加夏令营、成长营什么的,这些营地活动通常比较开放和放松,通常都会有训练孩子们合作共赢的项目,而且在营地期间,孩子们会在带领老师的指导下做各种活动。
就算再内向的孩子也要在老师的指令下参与活动,哪怕是被动的他也会跟其他孩子们产生联结。而且这种夏令营一般孩子们都会离开家住在营地里,通过一段时间在一起摸爬滚打,孩子们会结下深厚的友谊。
对内向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他会从中明白友情的珍贵。这会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与人交往是美好的”,激发他想与人联结的冲动,他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我是觉得,我们家长要做加法不要做减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试图消除孩子当下慢热的表现,而是要想办法看看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体验交到朋友后那种美好的感觉,让他发自内心地想要交朋友了,我们再去推动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