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楞严经》: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佛家】《楞严经》: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00:00
15:40

《楞严经》是南怀瑾最为推崇的一部佛经。他曾经说过:“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我也曾经为此努力多年,涉猎得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南老师在逝世前给我的信中,要求我读满100遍。七年过去了,我已经完成了他布置的功课,读完了100遍《楞严经》。一边读经,一边实修,收获很大。


《楞严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典,有条理、有系统地概括了佛法的中心要义。“楞严”一辞,是梵文译音,具有颠扑不破,坚固不坏,自性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之意。可见《楞严》全经所指的无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但直指见性,只是对利智者而言,一般人很难理解。所以《楞严经》又退而求其次,也为一般人具体说明了修行证验的方法与次序,以及种种方便。《楞严经》有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所谓见道,就是认识人人本有的佛性。所谓修道,修是修复、恢复的意思,就是把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修正过来,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所谓证道,是通过自身实践,成就佛果,证明佛所说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楞严经》是一部涵盖了教理行果的大乘佛教小百科全书。


《楞严经》在唐代译出并流行于世,但因为不是由官方正式译出的经典,缺少官方记录,而且梵文原本失传,所以对于它的真伪,有了经久不息的争议。不过,怀疑此经来源的大多数是学者,他们只是在研究佛学,而并非实验修持佛法,所以只能做皮相只谈。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南阳市近年发现一函梵文贝叶经,共226叶,其中残缺6叶,据说就是唐代楞严经孤本。看来学者们的考证也是靠不住的。在汉传佛教中,《楞严经》则长期受到尊重。尤其是北宋时,天台宗与华严宗形成研究《楞严经》的风气。在明朝之后,此经更是成为显学。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说法。可见《楞严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楞严经》的翻译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比较晦涩难懂,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南老师早年曾在台湾五次给学生讲解过这部佛经,后来在香港和内地又再次讲解,并组织我们讨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老师应读者的殷切要求,用白话文述说《楞严经》的要义,并尽可能保留原文字句的意义,揉合翻译和解释两种作用,写成《楞严大义今释》一书。他在书中,说明《楞严经》是如何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再从物理的范畴,指出身心解脱的理论和方法。告诉我们:佛教所说的心物一元,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而且是基于人们实际心理情形,可以用实验证明的。在《楞严大义今释》的“本经之缘起”里,南老师提纲掣领地把《楞严经》的重点标示出来。在这里,我就按照他的标示分四部分来讲解。


《楞严经》首先从吃饭说起,因为吃饭,才发生阿难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一见倾心,几乎双双落在情波欲海之中。这是一个引子,指出食色是人生一大苦恼。我们每个人无不同阿难与摩登伽女一样,在情天欲海中出没,在生死中流转。释迦牟尼佛说出其中奥妙:世间的人,向来都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灭的常住的真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平常都被这种意识思惟的心理状态—妄想所支配,认为这种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发生种种错误,在生死海中轮转不休。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佛陀劈头一语就问阿难,你为什么跟着我出家学道?阿难回答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决不是欲念来的。佛就骂他:你这个笨人,你着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为着相,美感一念而来。美感一生,色情继起而有欲望。难怪一见摩登咖女,加以魔咒之力,阿难的本性全迷,定慧不力。接着佛陀追问阿难能知色相之美妙的,究竟是什么东西?阿难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因为眼睛看见,心生爱好。相信我们一般人都会如此照实回答。但是佛陀进一步追问:又是什么东西能使人的心目发生爱好?阿难一时茫然不知所对,明明是心目,难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东西能主使吗?于是佛陀从“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开始,逐层深入、条分缕析地讲明心物一元的原理。


佛陀与阿难研究讨论心在哪里?七处证心,阿难一次次回答,心在身内,在身外,在生理神经里,在见明见暗的作用上,在思维里,在身体中间,或说一切无着就是心。这些都被佛陀一一否定,如此反复辩论了七次,阿难仍旧茫然。问题在于阿难与我们这些凡人都以为现在应用之心就是“心“。佛陀指出这并非真心自性,而只是妄心,无一真实存在可言。我们错把妄心当真心,死死抓住虚妄不实的现象世界,妄缘不断,沉迷声色,正是人生苦恼的根源。因此,人生的解脱境界,是使现行的心理现状不再起妄想作用,住于寂然不动的自体实相。这是见性入道的基本要点。因为这种妄想不生的实相,有动心忍性,切断身心习惯活动的现象,所以叫作法忍。佛陀就波斯匿王所问,当场剖解见性的实相:三岁观河,与百年视水,同样真实。可见生老病死,只是形变,固然还存在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真心自性。


“七处证心“以后是”八还辩见“,佛陀再一次为我们寻找心性在哪里?例如,我们张开眼睛能够看见东西是什么道理呢?原因之一是因为有阳光,所以我们看见光明。夜里没有阳光,我们看见什么?看见黑暗。门窗因为有空隙,所以看见内外通达的空间。因为有墙壁的阻挡,所以看见障碍。能够观察环境,分辨各种现象的是思想分别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看见渺茫虚无的虚空。尘雾浓时,则见昏暗,尘雾消散,视线又为之清明。佛陀说,如果把光明还给阳光,把黑暗还给夜色;把通达还给门窗,把障碍还给墙壁;把观察还给意识思想,把空间还给虚空;把昏暗还给尘雾,把清明还给晴朗。把这些统统都还掉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还不掉的,那就说能见之性。这个能见之性乃是我们的心性,这个是还不掉的。所以《楞严经》上讲:“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一切现象,自然都可以归还其所以然的本位,那当然不是属于你自住的功能。而这个能见能知的本元,却无可归还之处。既然没有可以归还之处、不是你的自性又是什么呢?所以说,只要你不随现象的生灭变化,生起意识的差别作用,你自己的心性自体,就可以恢复到本来灵妙光明清净的本元了。


这堂课我就讲到这儿,下堂课我开始讲《楞严经》中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止一斋

    楞严经—大乘佛教的百科全书!

  • 雪落三生石

    百遍楞严,正在读第二遍

  • 长丰格格

    几年前听过南师录音的楞严经讲解,录音效果差,加上南师有方言口音,又讲得比较慢,感觉听得糊里糊涂,前听后忘记。。今天过来一听这个,好像把记忆里的都又简单利索提起来了,不错,准备继续听下去。

  • 无昵称_rX

    主播的声音很好听,有磁性

  • o6pvnn1gikc5v3b9uicx

    反复学习又有新收获

  • 1393054lhss

    请问,这本书哪里买,书名叫什么

    妙净pan 回复 @1393054lhss: 拼多多上就有白话楞严经

  • 李宛袀

    感恩您的分享。计划读100遍楞严经

  • 善常青

    很好,坚持学习

  • 莹_TX

    老师好再下来学习了

  • 秋雯芷水

    世间人大多都不认识自己!自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