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禅海蠡测》:禅宗与教理

【禅宗】《禅海蠡测》:禅宗与教理

00:00
14:09

我在上一讲中提到,南老师说:“禅宗虽以禅为名,实际上不是以禅定为宗旨的。那么禅宗的宗旨究竟是什么呢?《禅海蠡测》的第2章专门讨论了禅宗的宗旨。对于禅宗的宗旨历来是众说纷纭。有教授说,禅宗以冥想为宗旨。南老师说,这样去理解禅宗,无异于村子里的小孩议论朝廷上的国家大事。说句老实话,没有实修实证经验的学者最好不要去奢谈禅宗禅学。所谓”禅外说禅“,只能是自爆其短,说的都是不着边际的门外话。此外,也有人抓住释迦牟尼佛在对迦叶说的一段话:“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法门。”就说“正法眼藏”一句即为禅宗宗旨,而且着重在“眼藏”二字,声称如果能将我们的双眼,藏在无相实相之境,那么涅盘妙心自然就会现前。还有人以密宗的“看光”、“观空”等修行方法,来证明“眼藏“就是禅宗宗旨。这种说法看上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实际上是离开禅宗本意愈行愈远,不是直指人心,而是向外驰求。南老师指出:禅宗既然称为佛法的心宗,当然应该是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其宗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明心见性,洞达法性“。


中国佛教有十宗流派,包括俱舍宗和成实宗两个小乘宗派,还有八个大乘宗派,分别为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和净土宗。除了禅宗以外,其他各宗都各有佛教经典为依据,声称只要依教修行,便可以修成正果。例如,俱舍宗奉行世亲菩萨的《俱舍论》;成实宗以何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天台宗奉行《法华经》,又名法华宗;律宗,也名南山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华严宗奉行《华严经》;法相宗,又叫唯识宗,依《楞伽经》等六经及《成唯识论》等十论而成立;三论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开宗;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教经典为依据;净土宗以净土三经《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


中国佛教十宗里只有禅宗称为“教外别传“,摈弃文字,直指人心。于是后来的许多禅门中人以为可以废弃佛教的经藏之学而悟道。他们甚至蔑视和抛弃教理,认为经律论三藏以及十二部都是多余的话,不屑一顾。十二部,也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等十二种佛经的形式。他们胡说教理会”笼统真如,颟顸佛性“,使佛性模糊不清。南老师说,禅宗与教理的关系,“宗者,乃教理之纲宗;教者,乃宗旨之阐演。离宗旨以何为教,离教理安可标宗。”教是教理,就是經、律、論三藏,一切大乘、小乘、顯密教法。什么叫“宗”呢?所謂“萬法歸宗”,宗即是心,悟我們這念心。禅宗的宗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一切教理的纲领;教理是这一纲领的阐发演绎。离开了明心见性这个纲领,就谈不上教理;离开了教理,也就无从明心见性。禅宗古德也明确说过禅宗和教理的关系:“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所以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独眼龙。”永嘉禅师说过:“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禅宗和教理,两者皆通,才能定慧圆明不落于空谈。


禅宗与其他宗派不同的,不是要不要教理,而是其他宗派只以某些经论为依据,而禅宗则把三藏十二分教都作为依据。把全部经论所讲的教理推到极致,则一字不立,不必再多说理论了,只须着重在证悟上,就可以见性成佛。南老师用画蛇点睛做譬喻说明这个道理:钻研教理就像画龙,禅宗功夫就像点睛。等到鳞甲爪角都画好了,栩栩如生的时候,双睛一点,这条龙立即破壁飞去。因此,习禅者不能忽视研习佛经,应当温故知新,融通诸说。接下去,南老师对长期以来禅门中人蔑视教理的种种说法,一一据理驳斥。


首先,他指出,心生万法,文字当然包括在万法之内。佛教经典既然是佛说的话,就是佛心的流露。人表达思想的言语、动作乃至默默无语,都是没有文字的文字。记下来就是文字,不依文字就没有人会知道你想些什么。尽管这些人反对学习教理,但自己又并非不立文字。禅师们做出扬眉、瞬目、棒喝、伸腿、吹布毛等种种动作示法,就是姿体语言,并未脱离文字的范畴。到后来,有些禅师更是连修持都不要了,反而在文字理趣中出没,偶有会心处,就自夸为得道了;或者找一些俚语俗话,巧立名目,惊世骇俗,借以显示高明。例如,后人把祖师考核学人修持程度的标准”三关“,曲解成“破参”为初关,然后有“重关”,最后是“牢关”的次序,并杜撰出“山海关”、“雁门关”等名目。照此说法,明心见性也有循序渐进的阶梯,那么禅宗哪里还称得上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圆顿之教呢?实在是错得离谱。


其次,禅宗“不立文字“不等于不要掌握教理。初祖达摩禅师付法慧可时,传授《楞伽经》以印心;五祖向六祖惠能传心时,是以《金刚经》为依据。有人以惠能目不识丁为依据,说禅宗不用学教理就可以顿悟。然而,不识字不等于不能靠口耳相传来记诵钻研啊!在禅宗史上,大多数著名的大师无不精通经论。南老师列举了惟俨、宣鉴、元安、匡仁、延沼、义青、法演以及永嘉大师等都是先由学习教理而入禅的。即使不是先由学习教理而入禅,但也都是在悟前或悟后通晓义理,融会心宗的,没有一个人会不通教理而能成道的。大多数禅师悟道后都会阐扬教理,但在禅宗鼎盛时期也有很多大禅师悟后不再讲经。这是什么原因呢?南老师解释说,在唐宋之际,称讲经法师多得如麻如粟,佛法宣明,普及社会,所以只需要悟后禅师专受心法,而不必再去讲经了。就像药山禅师说的:经有经师,律有律师,争怪得老僧?!他们当时批评研习教理者,是因为很多人钻在经论里成了书虫,理论脱离实际,只知道引经据典而忽视了修证,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所以当时的禅宗大师强调以修证为上。


既然禅宗以修证为上,为什么还必须贯通教理呢?因为不通教理,修证就可能走偏。南老师举禅宗传诵千年的六祖金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乃仁者心动”为例。佛经里出现的”心“字,有时指宇宙万法本体,有时指妄念之心。这都是因翻译佛学概念时的疏忽所致,况且文字语言往往不能表达深意,容易混淆。例如马祖有时说“即心即佛”,有时又说“非心非佛。”两个“心“字的含义是不同的。那么六祖所谓“心动“,究竟是指什么”心“?如果不懂教理,很容易把六祖所谓的心说成是第六意识之识心,而不是心物一元之本体心。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这个错误就大了。禅宗证悟本性,是证心物一元的本体。可见蔑视教理而习禅,反而会自招罪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长丰格格

    好听。内容好,读得也好,不是机械读,抑扬顿挫徐疾相宜,像听老师讲课,不分心。

  • 皮皮虾2021

  • 1511839aabq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