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物质化的、物欲化的、物理化的物性的世界之中。
心性的、性情的、气质的、精神的意涵已在所谓的“中国画”中日显苍白了。
画家被“物性”所牵萦遮蔽,于是“心性”逐渐淡褪、弱化,何来“游心”呢?没有了“游心”一一 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澄怀观道”之意境一一则“气韵”不可能生成于纸面之上了。
中国画是“不为物累”“不为形役”(《庄子》)的艺术,“以气韵求其画”,即是“苦铁画气不画形”(吴昌硕诗句)的“以气画”一一以“人”(画家)的“气”(生命本元)运化之。运化什么?笔也。
二、笔一一“骨法用笔”的表现传统
西方哲学家尼采说:“亿万年的精神活动沉淀在语言中。”(《生存空虚说》)中国画的本根(体)在表现生命元气-通过有限的景与物、形与色来映现无限的宇宙之大千世界。这一人天模式也可称为“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那么,形成或谓实现此一理想的中介关捩则非毛笔莫属了。毛笔的运用,“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汉代蔡邕此一语对毛笔特点的形容,朴素地揭示了“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