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孩子的命运握在父母手里

9.“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孩子的命运握在父母手里

00:00
05:35



0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虽然是句民间谚语,但其实是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它巧妙地点出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发展规律。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几个知名研究所共同展开的一项长达数十年的跟踪调查最终显示——


儿童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而那些保持良好习惯的儿童们在长大之后取得的成就远远高于诸多不良习惯加身的那一批。
 
经常了解育儿知识的妈妈们应该知道,3-6岁被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称为“学前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是头脑发育,还是行为习惯都有着极强的可塑性。


喜欢看电视、喜欢挑食、喜欢赖床
不喜欢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发脾气
发脾气、爱哭、不打招呼、磨蹭
不自信、不专心、胆小、丢三落四
……
事实上,这些日常问题产生的背后都与习惯的养成有着紧密联系。
 
不如让我们从问题产生的源头来分析,对于3-6岁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例如赖床或者是勤快,开始可能只是他们可以做出的诸多选择中的一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大脑的“省力”模式,也可以理解为惯性行为。于是就不再去做多余的决策,而是顺着惯性生活、学习,一个习惯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3-6岁的孩子基本上很难区分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只是在执行大脑的回路。


好的习惯能让一个人终生受益,而不好的习惯则会拖累人的一生,并且习惯一旦养成,要改是极难的。


所以,孩子们能够在可塑性最强的这段时间里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






02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你犯过这样的“错”吗?
 
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向上,全世界的家长们都经常会陷入一个心理学上叫“正强化理论”的误区。


正强化,即给予愉快的刺激。比如说孩子写作业很认真,没有拖拉和开小差,你奖励他最喜欢吃的冰淇淋。孩子发现原来认真写作业可以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下次认真写作业的几率和行为就会增强,慢慢培养出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效果看起来很好,但是在这里却不建议大家高频率地使用它。


对于3-6岁的孩子理解能力而言,假如经常接受愉快的刺激,长此以往,很有可能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习惯了奖励,习惯了自我,反而会忽略了根本,“认真写作业”会沦为他们获取某些条件的工具。
 
这样发展下去是不是更加的适得其反?
 
当然,除此之外“惩罚”和“责骂”也是许多家长们认为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考虑到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需要谨慎和深思熟虑。
 
说到这里,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03
正确的好习惯养成,必定需要科学实践的支撑
 
对于孩子来说,好习惯的养成在每日生活中。


他们可以学会把东西分一半给别人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乱拿;用过的东西放整齐;饭后饭前要洗手;学会承认错误;认真写作业;爱护身边每一棵花草;学会尊重每个人……
 
对于家长来说,似乎听起来没那么难,只要选择的方法对了,科学育儿就像“水到渠成”一样顺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