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古琴 _ 究竟是谁创制了古琴?

5.1 古琴 _ 究竟是谁创制了古琴?

00:00
12:12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听吧!国乐》音频课。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林晨。本讲,我将给大家解读:古琴。这一讲的第一节,我来说说:什么是古琴?以及究竟是谁创制了古琴?

古琴的历史起源?

古琴,原称“琴”,又有七弦琴、绿绮、焦尾等别称。首先我们来看看“琴”这个字,古文字学家认为“琴”字是一个象形文字。我对清代学者王均的解释印象颇深,他认为小篆的琴字是依据琴的底部绘出的象形文字,其曲线部分表示琴肩,“珏”字底部的两横代表雁足,垂直的两竖代表的是雁足上绑缚的琴弦。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

▲ 小篆的“琴”字

而在音乐学的领域,我们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来介绍一种乐器。比如中国传统中的“八音分类法”,这种方式是根据乐器的材质来分类的,有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类。古琴就是属于其中的“丝”类,为什么是“丝”类?那是因为传统中古琴的弦是用蚕丝制作的,因此使用丝弦的乐器都属于“丝”类,这一类还有我们经常与“琴”并称的“瑟”。《史记》所载“诗三百篇,孔子皆弦而歌之”,其中以“弦”指代琴瑟,我想应该就是与这八音分类的观念有关的。如果按照吹拉弹打的演奏方式分类,古琴就是弹拨乐器。

在乐器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用萨克斯分类法来描述,这种分类是以乐器的发声体作为标准,古琴是一种平置的弹弦乐器,按照萨克斯分类法,就是弦鸣乐器中的zither类。我们有时会将古琴翻译为“Chinese zither”。但也有特例,近代荷兰有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叫高罗佩,有些朋友们也许不知道高罗佩是谁,但他写的一本小说大家肯定知道,就是《大唐狄公案》,这本书也被改编为电视电影。这位汉学家写了一本关于古琴的书叫《琴道》,这本书中他把古琴翻译为“Chinese lute”。Lute类是指梨形的拨弦乐器,琵琶就是Lute类的乐器。开始我看到这个翻译时以为是翻错了,之后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高罗佩将古琴翻译成中国的lute琴,考虑的不是乐器的外部形态,而是文化内涵。在西方的文化中,与诗性与典雅联系在一起的便是Lute了。

▲ 汉学家高罗佩(1910-1967)

罗寄梅摄于1945年

在《易经·系辞》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诸身,就是我们人体,比如头、颈、口、鼻等等。“远取诸物”则是指大自然间的万物,比如山川、池泽等等。这两句话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传统中与天地往来,以求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反映在古琴的形制上。比如,古琴颇似人体,也有首、项、腰之分。古琴的面板是拱的,底板是平的,这与古人观念中天圆地方是一致的;十三个徽象征着12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背面有龙池、凤沼,槽腹中有天柱、地柱,古琴的配件有岳山、雁足等等,这些便是大自然中的万物了。因此,我们通过古琴这样一个乐器,就可以发现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 古琴结构图示

究竟是谁创制了古琴?

那究竟是谁创制了古琴?对于此,可谓众说纷纭。从桓谭的《新论》,到朱长文的《琴史》,从《吕氏春秋》到《事林广记》,伏羲、神农、尧、舜、炎帝⋯⋯可以说,上古时期兼具智慧与品德的君主与圣人或多或少都与这件乐器的创制有关。这些传说虽无法回答古琴创制者这个问题,但却传达了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

▲ 伏羲坐像

马麟(南宋)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上世纪初,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所谓的二重证据法就是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出土的琴器,因此只能以古代典籍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为依据来研究古琴的发展史。这种遗憾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以弥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西汉七弦琴,五年之后,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十弦琴。可以说,马王堆七弦琴和曾侯乙墓十弦琴的出土,标志着琴器研究从文献阶段转向了实物阶段。

▲ 湖南长沙汉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

据史料记载,古琴至少在西周时就已产生,至春秋战国时广为盛行。《诗经》中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但这个时期出土的琴器不仅数量上少之又少,而且形制上也与现今的古琴千差万别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十弦琴

除了之前提及的马王堆七弦琴和曾侯乙十弦琴外,1980年出土的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墓之九弦琴,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战国墓出土的七弦琴,以及前几年轰动一时的海昏侯汉墓出土的古琴也是如此。这些出土的古琴皆为半箱式,弦数不定,琴上无,主要出土于原楚国境内。这些上古琴形制短小,最长的马王堆七弦琴的长度也仅有现今古琴的三分之二。琴面并非完全平直,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琴面尤为凹凸不平,不可能弹奏按音。一些学者认为它们并非古琴,而将其称之为类琴实物。虽然无法确定这些出土的类琴实物是否就是古琴的前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琴在汉代以前确实尚未定型。尚未定型的不仅是形制,还有弦数。如今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古琴最初为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为七弦,这个也是上古琴弦数不定的一个佐证。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的形制便与现今相差无几。东晋顾恺之所绘之《斫琴图》,虽然原本佚失,但宋人摹本显示当时的琴器与汉弹琴俑大体一致,且出现了额、颈、肩的区分

▲ 《斫琴图》(部分)宋人摹本

原作:顾恺之(东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亦是如此,虽然图中嵇康与荣启期所弹之琴被刻颠倒,使弹琴的人成了“左撇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图中的古琴不仅形制与当今类似,而且在琴面的外侧有了明显的琴徽。

▲ 嵇康弹琴图

出自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南京西善桥 出土

之后的古琴形制历经数百年的变化,至唐代已完全定型。定型后的古琴共七根弦,琴体狭长,共鸣箱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面板多由桐木、杉木制成,底板由梓木等硬木制成。相信经过这样一番介绍,朋友们不会再将古琴与古筝混在一起了吧。

好的,这一小节我们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大家可以在文稿中查看。下一节,我将为大家解读古琴的器韵。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