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阮 _ 诗词里的阮是如何“震惊四座”的?

6.2 阮 _ 诗词里的阮是如何“震惊四座”的?

00:00
12:2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阮演奏家、教育家徐阳。这一节,我将为大家讲讲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阮,以及解释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现代人对阮的长期误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阮是什么样的?

我们前文已经说过,阮的历史非常悠久,秦汉以来,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这首诗描绘的就是白居易和友人令狐楚的唱和之作,记录了他们聚会饮酒时听阮咸演奏的场景。“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表现的就是阮咸的乐声凄凉悲怆,那种音色介于“琴”和“筝”之间;而“初闻满座惊”则表现了阮咸音响震惊四座的场面。这首诗也成为古代对阮咸演奏场景最生动地描绘。


作为文人乐器的代表之一,阮咸一直被认为是魏晋年代的象征。宋代词人张镃的《鹧鸪天·咏阮》,“不似琵琶不似琴”就很好地概括了阮的外形特点。而其中那句“又成雅集相依坐,清致高标记竹林”,好像在说,当阮声响起,诗人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曲水流觞、惠风和畅的魏晋年代。


根据历史图片资料以及文学描绘,圆体琵琶(也就是后来的阮)有指弹法和拨弹法两种:关于拨弹法,我们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阮咸正是用拨弹法演奏阮的;

▲ “阮咸与荣启期”

南京西善桥东晋南朝墓 出土

南京博物院 藏

关于指弹法,魏晋作家傅玄在他所作的《琵琶赋》里也过细致的描写:


透过傅玄的描绘,从演奏技术来看,当时演奏者右手指腕的技巧已达到相当高得程度,快如“惊电绝光”。而左手的各种技法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古代艺术作品中的阮是什么样的?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艺术作品中也有不少阮咸的形象出现。比如这幅元代画家刘贯道的《消夏图》:画中的环境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画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榻之侧有一方桌,桌子与榻相接处斜置着一把乐器。

▲ 《消夏图》

刘贯道(元) 绘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藏

因为刘贯道的人物画目前仅见《西清割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七贤图》一卷,而《消夏图》中的人物神情、器物用具的时代特征,通过与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以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对照,可以推断,这幅图中所画的人物,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而他身旁这件圆体直柄的乐器,就是后来的阮。

▲ 《高逸图》

孙位(唐) 绘

上海博物馆 藏

另外,敦煌壁画中也留下了大量乐器的形象。在众多石窟中,有近300个洞窟的壁画中有乐舞内容,吹、拉、弹、打等乐器样样俱全,种类达50余种,数量达6000余件。

▲ 《舞乐图》(唐)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 藏

其中,阮的形象从北魏第435窟开始,以后历代都有描绘。这些阮的图像有的琴体饰以花纹重彩,有的琴体却形似花瓣,花边阮也是敦煌壁画中极具特色的代表性乐器之一。

▲ 敦煌壁画中的阮(右图为花边阮)

昭君出塞抱的其实是阮?

说完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阮,下面我来讲一个现代人对文学作品中阮的长期误读。

上一节课程中,我们说到了汉武帝时期乌孙公主的故事,这个故事据历史记载发生公元前105年,虽然在那时乌孙公主就抱上了后世被称为“阮”的圆体琵琶,但是乌孙公主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上似乎情节不那么曲折,因此被文人墨客倾注的心力不多。在乌孙公主之后,在文人笔下,有一位女子的传奇故事就与圆体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女子是谁呢?她叫王昭君。而关于“昭君出塞手里抱的是(梨形)琵琶”的解读,我认为,也是中国音乐史上最久的误读之一。

▲ 青花骑马人物文壶(元代景德镇窑)

壶身画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日本出光美术馆 藏

王昭君是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成语 “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就是形容她的。建昭元年(就是公元前38年),王昭君以民间女子身份被选入宫,成为了一名宫女。传说画工毛延寿趁机勒索宫女,宫女们为了自己能被皇帝选中,便送给毛延寿很多钱财。不过王昭君品格高尚,不像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所以虽然她容貌出众,但由于得不到贿赂,毛延寿便故意把她画得很丑,所以她终年得不到皇上的召见。公元前33年,西汉后期匈奴单于之一的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要求娶汉人为妻。王昭君过不惯宫中孤寂的日子,主动提出出塞和亲。

“昭君出塞”使汉匈奴免于边境争端,对加强彼此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加上她绝世的美貌,因此她也成为成为古今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仅诗题就有上千首传世。据说王昭君出塞,看到塞北荒凉的景象,心中忐忑不安,满满的离愁别恨,就在马上弹起了琵琶,天空中飞行的大雁,被悲凉的曲调吸引,落下来听曲,忘记了南飞的行程,“落雁”的典故就诞生了。

以至于到了后来只要说到昭君就离不开(梨形)琵琶,就连唐太宗李世明也被昭君怀抱琵琶的情节所动容,写了一首《咏琵琶》:


诗人杜甫也有脍炙人口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这个主题的诗词还有很多,在当代的许多艺术作品中,无论是绘画、摄影、影视作品还是舞剧,昭君出塞手上总是离不开梨形琵琶,这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因为昭君出塞是在公元前33年,而我们上节讲过,梨形琵琶传入中原是在公元4世纪左右,这个时间已经是在“昭君出塞”的300年后了,大量史料研究表明,我们推断她抱的必定是圆形直柄的汉族琵琶,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阮的这件乐器。但是现在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昭君怀抱梨形琵琶的画面,不知道阮还要被昭君出塞这个故事误会多少年。

▲ 《王昭君图》(江户时代)

久隈守景(日) 作

东京国立博物馆 藏

好的,这一小节我们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大家可以在文稿中查看。虽然阮咸在唐代得以命名和发展,不过,元代之后阮从宫廷逐渐衰落至民间自由流传,直到近代才又再次得到发展,而这样的“起落”在阮的身上经历了好几次。下一节,我就来和大家讲讲阮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发展过程。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萌面超人

    是好听

  • 众鸟和鸣

    惊为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