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你该有这样的价值观--致良知

08-你该有这样的价值观--致良知

00:00
10:49

08你该有这样的价值观--致良知


上一节,我分享了阳明心学的宇宙观,也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基石--心即理,本节,我分享阳明心学的价值观--致良知。


致良知,相对来说非常好理解,但需要解决一个“信”字。这就像佛教的修炼路径是“信解行证”,也是从“信”开始的,如果你不信佛教,一切都没有意义。致良知也一样,首先,你认可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吗?如果你不信,当然就不会致良知。其次,如果你信每个人都有良知,你信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让我们的良知光明吗?如果你不信,致良知对你来说依然没有任何意义,那么阳明心学也就与你绝缘了。


如果解决了“信”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致良知”的问题了。阳明先生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既是对良知的阐发,就是说良知就是我们知善知恶,与生俱来的本性。同时也是对致良知的四个步骤的论述:


第一步,我们的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这与我们之前听到的孟子的人性本善及荀子的人性本恶的思想均不相同,当然这还是相对好理解的。


第二步,随着我们逐步的成长,受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开始有了善恶观念,这是因为我们的念头动了。这有点像当年六祖惠能说的“不是帆动,也不是风动,是你的心动了”。


第三步,当我们心动了,有了善恶的念头时,我们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因为我们有良知,良知可以做出善恶判断,这说明良知对每一个人都像埋在我们后花园的钻石,不需要到外面找,它就在我们心中。


第四步,当我们通过良知,对善恶有了判定后,善的事我们就去做,恶的事我们就不要为。这就是格心的过程,这里的格物就是格心,因为心外无物,物都在心中,当然要到心中去格。


怎么样,是不是四句教也很好理解,同时也很巧妙。接下来,我举一个《传习录》中记录的阳明先生利用四句教进行致良知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话说有一天,一位无儿无女的老农,找到阳明先生,想将自己的地卖给他,以换些银子作为养老钱。阳明先生听了之后,不同意老农卖地,认为地是谋生的根本,就给了老农几两银子,将他打发走了。


过了几天,阳明先生和众弟子到山间游玩,突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风景优美,王阳明忍不住说“这块地如果是我的该有多好啊?”一弟子说“这块地本来就应该是您的啊”。


王阳明一愣,不知何意。


弟子继续说,这块地就是前几日那位老农的,他本来要卖给您,可您没买,还给了他几两银子。


听到这里,王阳明不仅叹息了一声,大家都听出了他的后悔之意。


但紧接着,阳明先生又“哎呦”了一声。


这时但见王阳明已经找到一块石头开始打坐,直到黄昏时刻,他才终于舒了一口气,说“终于把它祛除了”。


弟子问:“什么?”


王阳明说:“私欲”。


故事很短,你听懂了吗?


我们来复盘一下:


在王阳明看到那块风水宝地时,处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状态,但当听弟子说这块地本来应该是自己的时候,他顿生后悔之意,一声叹息,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的状态。但刚有了这样的念头,阳明先生就发现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有了另一声“哎呦”,此时就处于“知善知恶是良知”的状态。于是阳明先生开始打坐,反思自我,此时就处于“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状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致良知就是反映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这就是事上练。


比如:我们在大街上行走(无善无恶心之体),捡到一个钱包,发现有很多现金,就向周边看了看,实际上已动了不良的念头(有善有恶意之动),但转而一想,里面还有身份证、银行卡、工作证,失主肯定急坏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于是,决定原定等候失主,如果失主不来,就按身份证或工作证上的地址给失主送过去(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不是很简单?


如果每件小事都能这样利用四句教致良知,那么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你的良知已经光明了。


捡钱包是这样,在地铁上让座不也一样吗?听众朋友可以自己按四句教的步骤快速闪回一下致良知的过程。


你的心路历程是不是这样的:


下班后,你上了地铁,刚好有人下车,你有了一个座位,你拿出手机,双耳戴着耳机看视频,刚好忙了一天,可以放松一下(此时“无善无恶心之体”)。


刚坐了两站,这时上来了一位老人,但地铁上没有座位了,你本来想给老人让个座,但你感觉今天忙了一天,实在太累了,又有点侥幸心理,想看看有没有其他人先主动让座,于是继续看视频,假装没有看到老人上车(此时“有善有恶意之动”)。


但你发现没有人让座,也不知道是大家都没有留意,还是都像你一下装作没有看到老人,你看着老人颤颤巍巍的抓着扶手,你发现你坐不住了(此时“知善知恶是良知”)。


于是你装着刚看到老人的样子,赶紧将老人让到了你刚才的座位上(此时“为善去恶是格物”)。


你给老人让座后,老人表示了感谢,你客气了一下,你发现刚才疲劳的身体变的一身轻松。此时你下了一个决心,以后再有类似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主动让座。(此时你的良知光明了)


这个四步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孟子说的仁、义、礼、智的过程。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老人上车,没有座位,你马上动了“恻隐之心”,说明你本“仁”;


你假装没有看到老人,但马上动了“羞恶之心”,说明你有“义”;


你终于给老人让了座,是因为你有“辞让之心”,说明你懂“礼”;


你做了一个明智抉择,是因为你有“是非之心”,你已经增“智”。


本“仁”,有“义”,懂“礼”,增“智”,就是一个人成为大人之路,也是一个人强大自己,增加智慧的过程。


好了,希望我们每一位朋友都可以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的按照阳明先生四句教的四个步骤致良知。你将逐步拥有高贵的人格,增加无穷的大智慧。


当然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不需要四步,只需要三步或两步就可以致良知了,那么恭喜你,你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果在你的大脑中已经忘记了四句教,也能达到致良知的目的,恭喜你,你已经悟道了。


本节内容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