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一文说清阳明心学的思想框架

06-一文说清阳明心学的思想框架

00:00
13:59

06一文说清阳明心学的思想框架


今天我集中花一点时间,理一下阳明心学的脉络和思想框架。在前面几节音频里,我从几个不同视角谈了王阳明和阳明心学,今天有必要再来说一下王阳明其人,其传奇一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阳明心学的内涵。


接下来,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说一下。


首先,王阳明是生而不凡,出生时颇具传奇色彩,比如王阳明的母亲怀王阳明14个月,这显然不太靠谱,虽然没有像传说中,老子的母亲怀他81年,老子出生就是个白胡子老头那么离谱,但依然是演绎的成分居多。至于王阳明迟迟没有降生,直到王阳明的祖母梦见神仙脚踏祥云送子,王阳明刚好降生,倒可能是真的,毕竟这种巧合还是解释的通,但依然有可能是王阳明的后人或弟子为凸显王阳明的伟大,而有过分的夸大传奇色彩的成分在里面。但这也恰恰说明了王阳明本人足够传奇,当然关于王阳明的传说非常之多,因时间原来我们不能一一说明,反正“生而不凡”是我想说的关于王阳明的第一个关键词。


第二个关键词是“贵人语迟”。王阳明5岁之前一直不会说话,让其家人非常着急,但看着又不像一个聋哑儿,也是没有办法。直到有一天,一个道士在街上偶遇小王阳明,当然,那时小王阳明的名字是王云,据说就是因为他祖母梦见神仙祥云送子,王阳明就出生了,因此起名王云。摸着他的头说了一句“好个男儿,可惜道破”就不知所踪,王阳明的爷爷听到后,就将王阳明的原名王云改为了王守仁(“守仁”二字来自于《周易》或《论语》,应该都是孔子所言,要意思是说靠聪明得来的,必要要靠仁德才能守住),改名之后,王阳明很快就会说话了,况且是一说话就会背四书五经,因为他经常听爷爷和爸爸诵读四书五经,可见王阳明自小就是天才。即使5岁都不会说话,依然不影响王阳明对经典的学习。至于道士将的泄露天机一说是否确有其事我们不必纠结。


第三个关键词是“做圣人”。王阳明在其12岁时就告诉老师他认为人生第一等事不是读书考取功名、做大官,而是读书做圣人,就像周恩来总理年轻时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样。看来伟人都有想通之处,就是自小就有大志向。


第四个关键词是“阳明格竹”。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事件。在王阳明16岁时,当然也有说18岁或21岁时,反正是在年轻时,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说的格物致知方法,对着竹子77夜,来琢磨竹子的道理,最后头晕眼花,甚至吐血,不得不放弃。这导致了两个后果,一个是王阳明还来身体虚弱据说就是格竹子落下的病根,另一个就是王阳明自此确认了格物致知不应是向万事万物中去格,而应该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去格心。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当王阳明真正领悟到这个道理已经差不多是20年以后了。


这就说到了第五个关键词“龙场悟道”。1508年,王阳明36岁时,在贵州龙场驿,就是现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因得罪宦官刘瑾而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时,某天晚上突然悟到“我心具足,不假外求”,意思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不需到万事万物中去寻求真理,理都在心中,史称“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史中最灿烂耀眼的时刻,也被称为王阳明得道的标志,也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正式诞生。这也是今天讲阳明心学的脉络和思想框架,一定要回顾一下王阳明传奇一生的原因。


接下来,要说下第六个关键词“三大军功”。王阳阳从贵州龙场回归官场后,因机缘巧合,平叛了江西、福建等地多年未除的叛乱,紧着着又在35天剿灭了宁王朱辰濠的叛乱,一举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当然最神奇的是王阳明在临近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年在广西平叛,真正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王阳明也因为三大军功,再加上其高尚的人格和德行,以及他留给我们的经典《传习录》,被后人称为“真三不朽”,并和孔子并列,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完人。另外,也因其学问的高深后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与孔子、孟子、朱熹一起并称儒家四圣。


接下来有必要说一下王阳明的第七个关键词“五溺之说”。这个是王阳明的好友湛若水在王阳明的墓志铭中提到的,意思是说王阳明在年轻时曾经一度沉溺于仁侠、骑射、词章、神仙、佛老等,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王阳明一生涉猎非常之广,所以,我们才说阳明心学是儒释道三家精华的凝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阳明心学不但是儒家思想的颠峰,也是中华文化的高峰。


下面再说一个王阳明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此心光明”。当王阳明先生在广西平叛时,自觉不久于人世,就在给皇上写了请求归乡的奏折后就启程返乡,但还是病逝在了归途的船上。临终时,弟子问其有什么交代的,王阳明先生就留下了最后的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一生的写照,也可以说是他活的通透、明白,甚至可以说是他开悟的又一个证明。


这就是天才的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当然也在其57年的人生中为人类带来了阳明阳明心学这样的最高智慧的哲学思想。接下来我就来梳理一下阳明心学的核心框架。


首先,阳明心学有一个宏大的宇宙观--心即理。在这里,心就是宇宙,理就是宇宙的规律。而这里所说的宇宙不仅是空间的概念,而是时空的概念,或者是四维的概念。因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尸子(原名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就是人类历史上对宇宙最好的阐释。


其次,阳明心学有一个崇尚践行的人生观--知行合一。在这里,知不仅指知识、知道,还指认知,更是良知。行就包括行动、执行、实践,指学以致用。知和行不存在先后,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或者说知行本就是一回事。


第三,阳明心学有一个正能量的价值观--致良知。在这里,良知是指能知善恶的本性,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是为良能,不虑而知是为良知”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修炼自己的良知,让被遮蔽的良知光明。


第四,阳明心学有一个简捷明快的方法论--事上练。不需要像一些宗教一样需要去朝拜,也不需要接受洗礼,更无须出家,只要在工作中修行,在事上磨练即可。而所有的修炼归结为三个字,就是“致良知”。阳明先生还为致良知设计了四个步骤,称为“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十几年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是,如果我们致良知不能一下子让良知光明,还可以设置一个台阶,在良知光明之前先让自己的认知升级,而认知升级又分成多个台阶,分别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当然这是一种分法,还有多种不同分法,我在后面会详细阐述。如果我们不能一下子认知升级,还可以先在思维层面让自己思考的维度升级,从零维思考到一维思考,再到二维思考、三维思考,最后到达四维思考,即有了自己的时空观。这时,你的认知已经升级了,当然离良知光明也就近了一步。


这里说想说的是,阳明心学虽然修炼路径清晰简单,但毕竟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今天仅就阳明心学的思想框架作一个总体阐述,接下来我会分四个章节,分别阐述阳明心学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