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问大家,你喜欢有口才的人吗?你喜欢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的人吗?对那种能说会道的,语言表达比较流畅的,比较有口才的人,很多人是喜欢的。但是孔子的态度给大家有点不一样,孔子对那些有口才的人,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在《论语·学而》篇里边,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话如果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能说会道的没几个好人。如果说的符合现代文阅读习惯的话,巧言令色就是那种夸夸其谈的人,孔子的原话就是“鲜矣仁”,就这其中很少的人能做到特别有德行。那言外之意(就是)那种夸夸其谈、能言善辩的人,孔子并不欣赏,而且认为这种人从德行和修为上讲,往往比较单薄。
为什么孔子这样认为?难道口才好,表达能力好,这不好吗?孔子为什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呢?大家再看今天,很多家长专门拿出钱来,让孩子参加演讲与口才的培训,而且每次还特别容易招生,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孩子的那个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能说会道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认为这是自己孩子比别的孩子优秀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今天就得解释解释,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孔子这么说的背后,究竟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中领会什么。
当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时候,我们就得问,那么孔子赞扬什么呢?在《论语·里仁》里边,孔子说了一句话叫“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这是君子的一个特点。那么什么叫讷?我们说一个人说话慢吞吞的,甚至有些笨拙,我们称为这种人叫木讷。那么“讷于言”就意味着真正的君子修为特别高的,说话不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恰恰是闷闷的,甚至慢慢的,这种状态就是讷。但是他哪个地方很敏捷、很迅速呢?行,叫“敏于行”。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说表现在行上,他听到一个道理之后,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之迅速,那才是真正君子的表现。
这句话实际上非常深刻的影响了毛泽东的思维。毛主席给他的两个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就有一个孩子叫李讷,一个孩子叫李敏。毛泽东就亲口告诉了孩子,我为什么给你起这样的名字?就是因为取自于孔子的话,叫真君子,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一句话,君子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在执行力上,在说到做到,在知行合一上。
在《论语·子路》这篇中间,孔子又非常清楚的做了一个概括,叫“刚毅木讷,近仁”。我在前几篇里面已经讲过,什么叫仁,就是孔子认为一个人最高的境界,叫仁,那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比较靠近仁这个境界呢?夫子说了四个字,第一个是刚,刚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原则性,一个人内在的力量。毅,表现为那种对美好品质的坚守。木讷,木讷就是绝不夸夸其谈,语言上绝不轻飘,而是出言很稳重、很深刻,这就是木讷近仁。大家发现在《论语·子路》里面,“刚毅木讷近仁”,同样孔子表达的是对那种夸夸其谈的人,对那种行为是不欣赏。
那么孔子的正确导向在哪里呢?在《论语·学而》第一篇里面,孔子就明确的对自己的学生做了教导,这个原话是“入则孝”,孔子告诉学生,在家里边一定是孝,孝对谁呀?对长辈。不简单是对自己的父母,对长辈叔叔、伯伯、爷爷、奶奶等等,都是孝,叫“入则孝”。“出则悌”,兄弟姐妹、堂兄堂弟,这种平行的关系,悌,悌就是友爱、宽容、互助,这个就是悌。大家发现没有,从在家里边是孝,对长辈的那种尊敬,到了自己的家族里面,兄弟姐妹之间就是悌,那种友爱,那种互助,那种体谅。再往下“谨而信”,就是讲身边的朋友了,和身边的朋友打交道的时候,一定是谨还有信,这个谨就是做人不能轻飘,不能胡乱承诺,谨而信,特别讲信用,说帮别人的事一定去帮,那么谨而信,对待朋友。再往下, 对待全社会应该是个什么态度?“泛爱众”,啥意思?对每一个人都有仁爱之心,言外之意那就是用一个慈悲的心、仁爱的心对待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叫“泛爱众”。“而亲仁”,下一句话就是,把一生努力的方向定下来,就是去修道,或者证悟道。做到这些以后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说你到了这个程度以后,你还有余力,还有能力,这个时候你可以学文化、学知识、拿硕士、拿博士。
通过《论语》里面的话“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实际上它给我们表达的是什么?夫子是说,一个真正好的导向,首先是做,就是在行。这个行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现在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朋友、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对长辈是孝敬的;对兄弟姐妹是友爱、体谅的;对朋友是信任的;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是有仁爱之心的,把一辈子努力的方向,定义为,去亲近仁,仁义道德的仁,朝着仁的这个状态努力。当你做到这个程度了,在这个基础上,行有余力,你可以是读读书,认认字,拿个学位等等,这孔子是赞扬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经过我上面的解读,大家就理解了。“巧言令色,鲜矣仁”,不是说孔子对口才好、表达的好就表示厌恶,夫子不是这个意思,夫子通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而真正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的修为不在于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而在于实实在在的执行力、行动力,表现在行上。
那么我们进一步要问了,孔子在警惕“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下,我在社会上也去观察,那种巧言令色、夸夸其谈的人,这种人(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那种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是语言胜于行动,也就是说那种人只是在语言上下功夫。所以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轻诺必寡信”,就是轻易去承诺的,往往是不太可信,经不起考验。这种人我们也见得多,包括我本人见得多。曾经有一次一个外地的同志,他专门坐飞机向我请教怎么样演讲,怎么样表达更好,怎么样变得更有口才。我当时就把孔子的这个话对他进行教育,我说,你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还不是台上的夸夸其谈,而是自己在自己的行为上、德行上尽可能的提高自己。虽然我们都有缺点,但是尽可能的完善自己,在实际中去给社会、给人民多做事儿,这个比夸夸其谈要重要的多。
第二个就是,这种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一旦遇到别人批评自己,或者该反省自己的时候,他会依仗着自己夸夸其谈的、口若悬河的能力去为自己辩解。就是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人,错了其实就错了,你承认自己错了,叫做敢于正视自己,叫诚恳的接受批评,该改的就改,实际上这都没有问题,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可是那个口才特别好的人,他就会辩解,那有些人他会叫“无理也辩得三分”,就一定要找出理由证明自己对了,别人错了,而且往往还噎的别人哑口无言。
所以我觉得孔子本人,既然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应该对那些夸夸其谈、只注重自己的口才,而不注重自己执行力和德行修为的那种人,他应该有过深刻的观察。所以我觉得我们从孔子的这个话里面,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懂得一个道理,就是我们真正的做人和修为不仅是在语言上,当然了,每一个人表达能力特别好,或者很清楚、很流利这是好事,但是还不够,而应该向孔子的这种精神学习,什么精神呢?就是一定在行上下功夫。如果一个人,他的表达力又好,他的德行又特别好,他立在天地之间,是个大丈夫的做派,这种人我想,真是一个完人,或者说是一个完美的人。
我们从孔子的这个话里边,我们警惕的是什么?我们此生绝不做一个只在口头上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夸大其实,不断的去标榜自己,我们绝不做这样的人,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统一的人,外在的表现和里边的实际内容一致的人,一句话内外如一、表里如一,至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已购课程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老夫子用短短的几句话,就将我们的行为根基勾勒清晰,那就是“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已学文”。他又进一步升华,要求我们讷于言敏于行。做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这时不要灰心丧气,应过则无惮改,学习颜回不贰过的精神。《论语》里面句句经典,只要做到一条就会受用终生。谢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祝老师健康!快乐!
一个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人是受人尊敬的。我记得过去毛主席时代,我村的一个年轻人在盐场上班,他拈轻怕重,好逸恶劳,可长了一张会说话的嘴巴。围着领导转,极尽奉承之功。可是就是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常常被人笑谈。 做人还是务实本分,言行合一为好。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反而招人嫌。那也不是一个堂堂正正之人的所为。谢谢老师的教诲。
学习之后,几乎颠覆了以前的观点。以前认为能说会道是能力,木讷老实是没出息,通过老师讲解,明白了真正的君子在于内心是否纯洁。现在返回去想想,以前太过浮浅,只看重外在的东西而不看重内在。其实花言巧语、夸夸其谈的人让人感觉虚伪,不可依靠。每天学习就像镜子照着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感恩圣贤,感恩老师!!
“远离养成指责他人的习惯,尤其尚未弄清事情原委之前!很多时候你喋喋不休了半天,忽然发现其实是自己错了!即使真的是别人的错,也不要把自己当成判官!过失的他,更渴望得到接纳,而不是指控!就像你在犯过错误之后,所渴望的一样!一个手指指着别人,就会有四个手指指着自己。” 感恩郭老师,阿弥陀佛🙏🏻
《论语.学而》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是我能说会道的人,德行和修为比较难做的好。当然,如果口才好,同时,德行好,行动力好,修为好,那就是完美的。 因为,孔子注重人的德行和修为,重行动。提倡“仁”,不管你说的怎样,要看你做的怎样。孔子总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刚毅木讷,近仁”,“轻诺必寡信”,所以,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我们为人,要首先重视德行的提高,注重行动力的落实,首先要多做,做到,多做少说。知行合一,内外如一,表里如一。
感恩郭老师的讲解!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用大量的时间去学练表达能力,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做实在的事。应该边学习边做事,能从中学一些方法领悟一些道理,在把方法,道理呀说给需要听的人。这样的人就慢慢的学的有道有智慧了
那怎样才能变得像郭老师这么鲜呢?
老师,不知道您发现没有,特别是西方传来的辩论赛,辩论赛本来应该是好的,但是由于完全学习西方的操作,就成了正反两方是强制给两部分学生,然后管你思维怎么想的成了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看谁的诡辩能力强,白的偏要辩成黑,黑的不白也要辩白,这完全是不对的呀,我发现目前学校里就是这样的,希望老师能重视这问题,其实改变很简单,就是让大家讨论一件事情,大家都写自己的作文,然后归纳几种观点再来辩论,这才是每一个人真实的想法的辩论呀
弘正学堂 回复 @天舞青梅_ts: 说的好,力所能及
谢谢老师。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教育倡导的一个理念就是先做人,再做学问。做人也是让人们落实到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