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离异后 我该怎么办--柳卫娟

爸妈离异后 我该怎么办--柳卫娟

00:00
09:18

《儿童心理&家长课堂》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柳卫娟,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爸妈离异后,我该怎么办?”。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然而在今天,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成长于离异家庭之中。


一般来说,离婚时,父母大都只顾自己,或是用严厉的方式来约束孩子。其实,离异家庭的孩子面对的问题也许比父母还多。他们会感到悲伤、忧愁、恐惧、失落、愤怒,出现情绪低落、成绩下降及与同学相处困难、说谎、成绩退步、攻击同学等。有时候,孩子虽然理智上明白父母离婚的意义,但仍然无法排遣不良情绪,会出现头痛、肚子痛等身心症状,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对婚姻的态度。所以,帮助孩子平静度过离婚这段时期是很重要的,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也是需要长期关注的。


父母离异会对子女身心造成负面影响占据绝大多数


产生心理障碍

    

父母在离异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系列诸如吵嘴、打架、砸东西、酗酒、分居等失控行为,子女经常目睹这些,心里充满了恐慌和不安。甚至个别家长,彼此拿孩子作为“出气筒”,或将子女当作与对方斗争的筹码,或双方皆认为子女是累赘,对子女不闻不问,或相互争夺子女抚养权。凡此种种,孩子极易产生心理方面障碍,造成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以及出现退缩行为。

 

学习成绩下降

    

儿童的学习过程,需要有良好的心境为基础。由于父母离婚前后,常有一段时间的相互攻击和自怨自艾过程,当事人本身心绪不宁,无心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辅导。孩子也因惶惶不可终日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功课,因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身体发育受影响

    

不管父母正在闹离婚或是已离婚,多数孩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饮食不太正常、衣物没人清洗、生病时没人照顾等事情不时发生。有研究报告指出,父母离婚的儿童常会做恶梦,并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

 

大多数孩子心里都会说:你们离婚了,我怎么办?你们就没考虑我吗?你们有没有问过我?我同意了吗?


夫妻离婚,要注意几点:


离婚前就应让孩子知道父母要离婚和父母离婚的意义,给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调适。要让孩子明确地知道,父母离婚并不代表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不代表孩子将要失去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孩子也需要知道父母离婚并不是他的错,跟他说明离婚是父母间的问题,与孩子无关。其次,让孩子了解日后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变化,父母离婚后将分开住,孩子会住在哪里、跟谁住、多久可以见到双亲的另一方。   


离婚后多和孩子交流、聊天,说说学校课业和人际上的事情,并让其参与决定家庭事务,让孩子感觉自己很重要而且被需要。但不要让孩子负担太多的家务事,否则他可能会觉得压力过大而不愿回家,在外游荡。父母还要注意,自己失去的感情不能在孩子身上找补偿。生活中尽量避免大的改变,如搬家、转学、很快的再婚等等。父母中一位离开,已经让孩子难以承受,要避免其他的不稳定因素。并鼓励孩子多和另一方来往。   


其实,只要父母明智,离婚不见得就一定会引起孩子的心理问题。但有些父母往往会在离婚的过程中利用孩子,希望孩子站在自己一方。有的在孩子面前批评、指责另一方;有的用金钱收买拉拢孩子;有的成天向孩子诉苦;有的挑起孩子对另一方的仇恨,说是另一方抛弃了自己和孩子;有的禁止孩子和另一方来往。这些做法往往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随着孩子长大,他也会逐渐发觉父母的狭隘和自私。

 

沙盘游戏心理干预

 

沙盘游戏走进学生,走进特殊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跟他们面对面、心连心,获得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对于特殊学生来说,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倾听者、交流者,而教师是这些特殊学生的最好人选。


沙盘游戏过程中老师积极正确引导,培养孩子自信心。培养自信心,对一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多赞扬,发掘孩子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特殊学生的优点,并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表扬,最好是在全班公开表扬,使其持久保持下去。

 

其次,让学生多参加活动,从中获得自我肯定。鼓励这部分学生多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让他们体会校园生活的丰富,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在成功中获得自我肯定,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对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学生,沙盘游戏活动无疑是他们的避风港湾,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有同学的纯真友情,他们可以忘却家庭的烦恼,真切体会生活中的阳光与温馨,这对于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无疑有着积极正面的效果。


在我们的沙盘游戏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愉悦的生活、学习空间,切实解决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并建立专门档案,积累经验,把对这一群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充实。


好,今天就到这里,您正在听的是喜马拉雅的《儿童心理&家长课堂》,希望能对您有帮助,感谢你的倾听,我是柳卫娟,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