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解》子张篇 19.20-19.25 如何弘扬大道

《论语全解》子张篇 19.20-19.25 如何弘扬大道

00:00
15:10
【原文】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题解】
子贡的意思是,人们对社会舆论往往具有一种盲目顺从的惯性,说某人好,要说得比某人实际做的还要好;说某人坏,则要说得比某人实际做的还要坏。

【译文】
子贡说:“商纣王的无道,其实并不像现在流传得那么严重。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一居居下流,天下的坏事就都归集到他身上去了。”

【原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题解】
此章用日蚀、月蚀的比喻,形象地赞扬了君子不隐瞒、掩盖过错,又能公开改正过错的光明磊落的态度。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蚀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

【原文】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题解】
此章是说明善于学习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有益的东西。孔子学说继承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部分,不贤能的人记住了细枝末节。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呢?”

【原文】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窺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题解】
此章表明孔子的思想平凡而伟大,看似都是平常的话,但是极其丰富,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用围墙作比吧,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从墙外就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而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原文】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题解】
孔子生前就得到弟子们如此崇高的评价,并不是偶然的,即此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的伟大。当然,孔子之所以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除了他自身的渊博学识、高尚品德、卓越贡献之外,还得益于其弟子们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译文】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诋毁的。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的贤能就好比日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原文】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题解】
此章也是子贡批评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自己的问话。子贡在为孔子所做的辩护中,比孔子为天,也是无人可以企及之意。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虚了,仲尼岂能比你更有才能?”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聪明,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聪明,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我的老师没人能赶得上,好像青天无法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假如老师得到国家去治理的话,说立于礼,百姓就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实行;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服;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协立同心。他活着时荣耀,他死了另人哀痛,别人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