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内蒙古博物馆 | 鹰形金冠饰:匈奴首领的佩戴之物

97 内蒙古博物馆 | 鹰形金冠饰:匈奴首领的佩戴之物

00:00
13:4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内蒙古博物院的文物主讲人布和朝鲁。今天我要跟你聊的文物,是一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匈奴首领所佩戴之物,它就是鹰形金冠饰。



鹰形金冠饰


内蒙古博物院是自治区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生态变迁、几千年草原文明史话和当代内蒙古发展的一部“百科全书”。


在15万余件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迄今为止我国最令人震撼的两千多年前的 “胡冠”。 这件国宝出土于1972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的匈奴墓葬。整体由冠顶和额圈部分组成:冠顶高7.1厘米,额圈直径16.5厘米,由1394克的纯金打造而成。


冠顶的中央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鹰身由金片作成,鹰首、鹰颈由绿松石作成,晶莹剔透。鹰身中空,内部有一根金丝将鹰首与鹰尾相连,当佩戴冠饰活动时,头尾也可随之上下摆动,栩栩如生。鹰爪下方的半球型区域上,对称的浮雕着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点击音频中的文稿,您可以看到图片。



冠顶部分


额圈也称冠带,由三条半圆形的绳索式金带组成,并通过榫卯结构巧妙结合。三条金带末端,用浅浮雕工艺分别饰有卧虎、卧羊、卧马造型。冠顶至额圈出现的大量动物纹饰,展示了草原雄鹰翱翔于天地之间,俯瞰草原万物生灵的景象。



冠带部分


金冠饰也被称为 “胡冠”,其中的“胡”究竟指的是谁呢?让我们把历史拨回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草原。此时的草原上部落星罗棋布,为适应草原生态环境,他们四季迁徙,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为了获取足够充足的生存物资,他们还会集结成部落联盟,经过部落联盟继续聚合形成统一的政权,这个政权史称为“匈奴帝国”。汉代匈奴王给汉帝书中说:“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匈奴传》),这段记载充分的表达了“胡”就是匈奴人的自称这一层含义。那么“胡冠”,就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单于”所佩戴的冠饰。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一种疑问:“为何在胡冠上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动物纹饰呢?”这当然与匈奴人的生活方式有紧密的关系。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他的意思是说:匈奴人在没有战事的时候,随着牲畜游牧,同时还会从事狩猎,而当有战事的时候,全民皆兵,所有部众都会策马弯弓,对于他们来说骑马打仗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样的生活方式将匈奴人与大自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草原上动物的观察、驯养,动物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如果您走进我国北方草原深处,首先看到的一定是鹰,它性情凶猛,没有天敌,作为草原上的大型猛禽翱翔于天地之间,仿佛草原王者,超脱于其它草原生灵。因此,冠饰的最上方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它俯看草原万物,象征着匈奴单于广阔的视野和至高无上的权利。



局部


鹰的脚下是一组四幅狼羊咬斗图案。四幅图案承对称分布,仔细观察其中的任意一副你会发现,一只狼从羊的后腿处对羊发起了偷袭,并张开血盆大口咬于羊的腹部,羊明显收到了惊吓,慌张回望惊恐的看着对手,时间在此刻凝结,形成紧张对峙的一幕,但工匠就此作罢,羊狼之争到底结果如何,给我们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其实,在北方草原上,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狼羊博弈的场景。众所周知,狼是一种典型的草原群聚动物,在草原上它们凭借团队合作捕猎食草动物,当捕猎时,它们会形成一个口袋似的包围圈,逐渐让包围圈缩小,让体魄健壮的个体逃出去,保证草原生态的平衡。游牧民族观察狼、学习狼,并将狼独特的生存智慧吸收于生产生活中。因此,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直接取材于自然界中的动物,以此来表现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下半部分的黄金冠带由三条半圆形金条组合而成。在冠带前部, 有上下两条, 在其末端上下两条之间有桦铆插合, 冠带后边一条, 两端有桦铆与冠带前部互相联结, 组成圆形。这个圆形冠带的左右两边, 在其靠近人耳部分每条的两端分别作成半浮雕状的虎、盘羊、马的形状, 其它的主体部分为绳索纹。




值得注意的是,虎、盘羊、马三种动物的形态都做跪卧状,它们和顶部的鹰形成呼应,似乎是在向鹰跪拜,更加凸显了鹰的至高无上的皇权。


学者认为,其纹饰类型与阿尔泰地区斯基泰文化风格比较接近,因为大量的写实动物形象的广泛出现,也被相关专家称之为“野兽风”装饰艺术,除了鹰型冠饰上出现的鹰、虎、羊、马、狼等形象,鹿、牛、鸟、神兽等形象均在考古过程中大量出现与贵族装饰艺术中,这就说明早在青铜器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之间交流密切。在大宗商品交换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最终形成了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路线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这条贸易通路与其它丝绸丝路相比,纬度更高,地势更为平坦,贸易路途更短,更便于交通。据史料考证,2500年前,就有游牧民族在阿尔泰山地区开采黄金,所制成的黄金饰品深得游牧民族喜爱,由此促进了草原地带贵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而随着匈奴力量的扩张,位于草原丝路东端鄂尔多斯地区逐渐成为其文化的中心,以鹰形金冠饰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成为了我国青铜器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将视野回看至中原,匈奴,曾经是长期悬在中原王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民族的起源众说纷纭,传说是夏王朝遗民。但是出现在我们史书中的时间却很晚,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记载。其后便风卷残云般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帝国。考古专家通过金冠饰发现地点的动物化石和人骨化石得知,冠饰正是匈奴力量逐渐崛起时的产物。此时中原的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也将这种“胡冠”引入中原。


正如内蒙古博物院陈永志院长所说:“胡冠被引入中原的背后,其实是中原对匈奴文化的部分认同。”中国古代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让中原农耕地带与草原游牧地带产生漫长的互动,最终形成了包含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讲解的鹰形金冠饰就是这种互动的早期见证。


通过刚才的讲解,你了解了我院的镇馆之宝鹰形金冠饰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相信也会加深你对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理解。整个金冠饰即体现了完整的草原自然生态结构,又彰显构思奇特,制作精湛,纹饰精美,是一件极具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作。



内蒙古博物院外景


这一草原瑰宝,如今就静静的陈列在内蒙古博物院展厅内,欢迎你到内蒙古博物院参观亲身感受一下它所带来的震撼。


我是内蒙古博物院的文物主讲人   ,我在内博等您。感谢您的收听!

【入群指南】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15600055881,备注:国宝来了,通过后提供已购或购买截图。

【入群福利】

加入课程交流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沟通交流,更有机会获得

博物馆最新信息分享
最新课程抢先试听
入群互动答疑
博物馆限量周边

等等福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s雨后青蓝1101

    “冠”在这里的字音读错了,应该读guān,不读guàn.

    车车妈妈车 回复 @Ms雨后青蓝1101: 真的耶

  • 车车妈妈车

  • 车车妈妈车

  • 车车妈妈车

    图片太好看了吧

  • 康健仔

  • 康健仔

    谢谢

  • 康健仔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