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04 | 从印度到日本,法相宗的曲折传承

解深密经04 | 从印度到日本,法相宗的曲折传承

00:00
19:16

139-解深密经04  从印度到日本,法相宗的曲折传承


一、知识点


1.三性:


三性是佛教名词。它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2.法相: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的是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


3.《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分别的境来说,等于妄想骗激所致性。而依他启信是以分别的自信说来说的,大致相当于相对真实。而远程实质是依空性来说的,大致相当于绝对真实。


2、他用为思索现在解释这个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是由阿莱耶市所变现的,他认为在阿莱耶斯当中蕴藏着转换变现世界的某种潜在的功能,他把这种潜在的功能称为种子。


3、为师说相适应,那么他当然主张为师官,为师官非常强调内世,从内在的世来去关照世间万物,所以他提出了五重关法。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解深秘经。在上一讲,我为您开始介绍根据解深秘经以及其他几部经典而建立的法相宗,法相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和其他的佛教宗派比较起来,就是它的理论性非常强,思辨性非常强,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讲就是学术性很强,他有自己非常系统和精微的一套理论,那么我选择它里边的三个要点,为您做一些最简单的介绍。




当然我们完全没有可能为各位听众朋友做详细的解说,因为这个我们做不到,由于时间、篇幅等等的限制,那么各位听众朋友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找相关的书籍去阅读,我选择哪 3 点?一点叫三性硕三性。所谓的三性是指片基所值性,依他起性元诚实性。光是听这样的名字,听众朋友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那么用今天的话来把它转译一下,所谓这三性,大致上是这样的意思,片计所值性是以分别的境所来讲的,以分别的境来说,等于妄想骗激所致性。而依他启信是以分别的自信说来说的,大致相当于相对真实。而远程实质是依空性来说的,大致相当于绝对真实。




这个三信说被法相宗继承下来,并且引入到自己门派的学说当中,然后把它和为师所结合起来,认为三性都离不开时就是维基娜娜,我们在后面讲读解深理经的时候,会为您做更详细一点的解释。三性都离不开内饰说朱氏升起的时候,现世见风与相风,这个是依他了而意识从而周变,嫉妒有能索上去,这就是变际所值。这样的一些学说,这些学说大家在这儿先听我这样带过就是了。




我们在接下来的讲读经文的时候还会谈到我们先不展开,他用为思索现在解释这个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是由阿莱耶市所变现的,他认为在阿莱耶斯当中蕴藏着转换变现世界的某种潜在的功能,他把这种潜在的功能称为种子,就咱们种植物的那个种子,而这个种子台风有染或者有静,有染,这个染就是染物的染,静就是清净的净。也就是说换一种说法叫有漏和无漏,有漏的或者说有懒的。种子是世界诸法之音,就是世间诸法、万物万法,它的种子是有漏的,或者叫油染的。而出世间诸法之音,它的种子是无肉的,或者叫有尽的。以此他一步步推演说明在未来出事者种姓当中,有声文、独绝、菩萨这三种分别还有不定为哪一称的,叫不定总性和不得录,这三称的叫五种性。那么不定种性和无种性加上声纹、独绝、菩萨三称,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五种信说。这个和后来被广泛接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显然是不同其他的佛教的派别,基本上都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而大家记住,法相宗他不是这么看的,他是认为未来出事者分为五种性,声纹、独觉、菩萨。他号为三寸,而不知道应该归为这三寸中哪一寸的叫不定总性,而明确这 3 寸都不是的叫 5 种性。所以法相为诗中有五种信说这个是他非常特别的一种理论学术。




那么第二点我要为您介绍的就是他与为师说相适应,那么他当然主张为师官,为师官非常强调内世,从内在的世来去关照世间万物,所以他提出了五重关法,有五个层次或者五个等级这样的一种官方。这个关法总的趋势是由浅入深,从粗到细。大家听他的名字,咱们也不展开了,大家就会有所感受。比如一个叫浅序唇持事遣就是排遣,虚就是虚妄。存就是保存,实就是真实的实。是就是为师说的是见识的识,知识的识,这是第一重。第二重,舍烂留存是舍就是舍去,滥就是泛滥的滥,留就是保留的留,纯就是纯洁的纯,失就是为师的师。三社,莫归本事。摄就是这个摄取的摄末就是本末倒置的那个末了归,当然就是归,归为曲归本就是本末倒置的本社莫归本事。这是第三层的这个关法。第四隐略选盛事,隐就是隐藏,略就是恶劣,低劣的劣险就是彰显,圣就是殊圣。浅象正姓氏,这是最后一重关法。第五重,钱就是排前,要去除掉相,就是这种表象法相、证物修正之诚信,就是元乘实信之信,法信之信。这是为师官最究竟的阶段,也就是第五部,这是他的五重关法,也非常有特色。而第三点,法相中和别的佛教宗派比较起来,他特别强调英明。我们知道古代印度,它把这个知识有各种各样分类,有一种分类就是分为五名,声明、英名、工巧名等等。所谓这个名就是知识英名,就是hadovidia,发文叫大致类似于今天的逻辑法相。为师中非常强调逻辑英明学,就等于咱们今天讲的逻辑学英明。原来是于杰行派非常看重的侍卿的门人陈娜,这都是在古代印度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把英灵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玄奘大师在印度游学的时候,他到处请教英明,玄奘大师对逻辑学是花了大功夫的,这一点咱们千万不要忽视,所以玄奘大师的英明学,也就是逻辑学的造诣非常之高。在玄奘大师临回国前有届日王,当时印度的一个明王,非常著名的一个国王,他主持的屈女臣大会上,他就立了一个真为师量,经过好多天,没有人能够驳倒他。所谓的真为师量,就是一个逻辑学范畴的一个问题,我们姑且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道逻辑题,玄奘把它列出来征求大家跟他辩论,你有本事你来驳倒我。十几天没有人驳倒他,那么这也是为玄奘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的一次大会。而回国以后,我们知道中国的逻辑学一直不是很发达,或者我们不是很看重逻辑学,玄奘肯定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都注意到玄长回来翻译的几千卷佛经,我们往往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它翻译的英明类的论著。就这些逻辑学的著作,玄奘回国以后,先后翻译了商杰罗主的英明路政理论和陈娜的英明正理盟论,而玄奘的弟子纷纷为这些逻辑学的著作做著书。




文鬼和窥姬都是逻辑学的高手,特别是窥姬,也就是后世称为慈恩大师的玄奘的主要弟子,他对英明花的力气很大,而且对英明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法相为师中他非常的精微,他的思想非常的有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非常看重逻辑。当然我们还要为您介绍一下法相中的传承。




按照印度的说法,它是当然直接从释迦牟尼传下来的。按照印度的说法,它是这样的,它是从鱼切形派这样传下来发展下来的。从释迦牟尼传米勒,米勒传阿尚嘎,也就是吴助,阿尚嘎传发苏班路,也就是世清,然后传陈娜。我们前面提到的英明学的大师传吴信,传护法,然后传到界贤,界贤就已经是玄奘的老师了。那么玄奘以后,当然他到中国创立法相宗以后,他也有好多弟子传了,比如像奎基文鬼,我们提到的都是这样的弟子,非常非常多。




然而由于法相宗它的印度佛教有中的色彩非常明显,它带有的印度色彩包括特别强调英明,特别强调逻辑,使得他和中国其他的佛教宗派之间显出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距离,在某种意义上有点格格不入,太特别了。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由于他太精微,太精细,用一句今天的话来讲,太学术化,那么如果走到一个极端,它就会流于繁琐,它始终没有能够和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完全配合起来。有人称玄奘大师所创立的法相中有这种印度原教子主义的色彩,这个话当然有点过,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所以玄奘大师的弟子很多,有成就的也很多。玄奘大师本人当然是了不起的高僧,然而法相为师中没有传了几代,玄奘大师以后大概传了三代,他基本就衰歪了,就有点销声匿迹了。到了近代,他才被好多学者、居士、高僧重新关注起来。所以法相为师中,或者法相中,或者为师中,或者此人中,真的非常非常的特别。他虽然在中国佛教史上不像这个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烟宗等等传承的那么久远,或者影响那么大,但是法相中依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他在日本和朝鲜都有传承,而且在日本和朝鲜的传承,它传承的时间比在中国传承的时间要久远,中国这边反而衰微了,没有过几代就衰微了。但是在日本和朝鲜,他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同时他的一些学说,特别是他的为师说和他的英明学,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我们举个例子,它对律中的影响。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位律师大师叫道轩,他弘扬四分律,而他在弘扬四分律的时候,就吸收了玄奘维师学的这个观点,以阿莱伊斯所含藏的种子实心所为解体,称为心法界体论。用一句大白话来讲,就是戒弟子从施受戒的时候,他在精神上就构建起一种防非止恶的这样的一种功能体系,这个称为界体。




再比如晚民的重要思想家王夫志就写过一部书叫相中落蜀,对法相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非常非常好的分析。而清代的著名思想家巩志争,这个大家都知道,而曾经在他自己的著作当中运用过阴灵穴的方法唯心,致使谭嗣同在他的名著人学当中也引用了唯实思想,国学大师,也是革命家鲁迅先生的老师。




张太炎、张炳林也曾运用英明学和西方的逻辑中国的这个莫金进行比较,把他的研究成果体现在对齐物论的这样的一种研究当中。而近代的像欧阳剑、武太虚等大师,更是对法相为师说竞相言行留下了重要的著作。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到了现代,有好多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对维师学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对法相中的介绍我就为您进行到这里,今天这一讲,咱们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捶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解深密经》。


在上一讲。我为您开始介绍。根据《解深密经》以及其他几部经典而建立的法相宗,法相宗的一个非常显着的一个特点,和其他的佛教宗派比较起来,就是它的理论性非常强,思辨性非常强。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讲,学术性很强,它有自己非常系统和精微的一套理论。


那么我选择它里边的三个要点,为您做一些最简单的介绍。当然我们完全没有可能为各位听众朋友做详细的解说,因为我们做不到,由于时间篇幅等等的限制,那么各位听众朋友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找相关的书籍去阅读,我选择哪三点?


第一点叫三性说, 三性说,所谓的三性,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光是听这样的名字,听众朋友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那么用今天的话来把它转移一下,所谓这三性,大致上是这样的意思。


遍计所执性,是以分别的境说来讲的,以分别的境来说,大致等于妄想,遍计所执性。而依他起性,是以分别的自性说来说的,大致相当于相对真实。而圆诚实性呢,是以空性来说的,大致相当于绝对真实。三性说被法相宗继承下来,并且引入到自己门派的学说当中。然后把它和唯识所结合起来,认为三性都离不开识,识就是vijnana,我们在后面讲读《解深密经》的时候会为您做更详细一点的解释。三性都离不开内识。说,诸识生起的时候,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这个是依他了,而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有“能”、“所”二取,这就是遍计所执。这样的一些学说,这些学说,大家在这先听我这样带过就是了。我们在接下来的讲读经文的时候还会谈到,我们先不展开。


它用唯识所现来解释这个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它认为在阿赖耶识当中,蕴藏着转换变现世界的某种潜在的功能。它把这种潜在的功能称为种子,咱们种植物的种子,而这个种子还分有染或者有净,有染,这个染就是染污的染,净就是清净的净。也就是说换一种说法叫有漏和无漏。有漏的或者说有染的种子,是世间诸法之因,就是世间诸法,万物万法,他的种子是有漏的,或者叫有染的,而出世间诸法之因,它的种子是无漏的,或者叫有净的。以此它一步步推演说明,在未来出世者种姓当中,有声闻、独觉与菩萨,这三种分别。


还有呢,不定为哪一乘的,叫不定种姓,和不得入这三乘的,叫无种姓。那么不定种姓和五种姓,加上声闻、独觉、菩萨三乘,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五种姓说,和后来被广泛接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显然是不同。其他的佛教的派别,基本上都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而大家记住,法相宗它不是这么看的,它是认为未来出世者,分为五种姓,声闻、独觉、菩萨,它号为三乘,而不知道应该归为这三乘中哪一乘的,叫不定种姓,而明确这三乘都不是的,叫无种姓。所以法相唯识宗有五种姓说,这个是它非常特别的一种理论学说。


那么,第二点,我要为您介绍的,它与唯识所相适应,那么它当然主张唯识观,唯识观非常强调内识,而从内在的识,来去观照世间万物,所以它提出了五重观法,有五个层次或者五个等级这样的一种观法,观法总的趋势是由浅入深、从粗到细,大家听它的名字,咱们也不展开了,大家就会有所感受,比如一个叫遣虚存实识,遣就是派谴,虚就是虚妄,存就是保存,实就是真实的实,唯识说的识,见识的识,知识的识,这是第一重。第二重,舍滥留纯识,舍就是舍去,滥就是泛滥的滥,留就是保留的留,纯就是纯洁的纯,识,就是唯识的识。


第三,摄末归本识,摄取的摄,末就是本末倒置的末了。归当然就是归为的归。本,就是本末倒置的本。摄末归本识,这是第三,第三重的观法。第四隐劣显胜识,隐就是隐藏,劣,低劣的劣,显,彰显,胜,殊胜。遣相证性识,这是最后一重关法,第五重,遣就是派遣,要驱除掉相这种表相,法相,证悟,修证之证,圆诚实性之性,法性之性,这是唯识观最究竟的阶段,也就是第五步。这是它的五重观法,也非常有特色。


而第三点,法相宗和别的佛教宗派比较起来,它特别强调因明。我们知道,古代印度,它把这个知识有各种各样分类,有一种分类,分为五明。声明,因明,工巧明等等,所谓明,就是知识,因明就是Hetuvidya梵文叫,大致类似于今天的逻辑。法相唯识宗非常强调逻辑,因明学就等于咱们今天讲的逻辑学。因明原来是瑜伽行派它所创设的,或者说非常看重的,不能说它创设,应该是它非常看重的。世亲的门人陈那,这都是在古代印度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把因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玄奘大师在印度游学的时候,他到处请教因明,玄奘大师对逻辑学是花了大功夫的,这一点咱们千万不要忽视。所以玄奘大师的因明学,也就是逻辑学的造诣非常之高。在玄奘大师临回国前,有戒日王,当时印度的一个名王,非常著名的一个国王,他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他就立了一个“真唯识量”,经过好多天没有人能够驳倒他,所谓的“真唯识量”,就是一个逻辑学范畴的一个问题。我们姑且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道逻辑题,玄奘把它列出来,征求大家跟他辩论,你有本事你来驳倒我,十几天没有人驳倒他。那么这个,也是玄奘非常,为玄奘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的一次大会。


而回国以后,我们知道,中国的逻辑学一直不是很发达,或者我们不是很看重逻辑学,玄奘肯定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都注意到,玄奘回来翻译的几千卷佛经,我们往往比较容易忽视的是,他翻译的因明类的论述,就这些逻辑学的著作。


玄奘回国以后,先后翻译了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而玄奘的弟子分为这些逻辑学的著作注疏,文轨和窥基都是逻辑学的高手,特别是窥基,也就是后世称为慈恩大师的玄奘的主要弟子。他对因明花的力气很大,而且对因明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法相唯识宗,它非常的精微,它的思想非常的有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非常看重逻辑。


当然,我们还要为您介绍一下法相宗的传承。法相宗的传承,按照印度的说法,它是当然直接从释迦摩尼传下来的。按照印度的说法,它是这样,他是从瑜伽行派,它是从瑜伽行派这样传下来,发展下来的。从释迦牟尼传弥勒,弥勒传Asaṅga,也就是无著。Asaṅga传Vasubandhu,也就是世亲。然后传承我们前面提到的因明学的大师无性,无性传护法,然后传到戒贤,戒贤就已经是玄奘的老师了。


那么玄奘以后当然他到中国创立法相宗以后,他也有好多弟子传了,比如像窥基、文轨,我们提到的都是这样的弟子非常多。然后由于法相宗它的印度佛教有宗的色彩非常明显,它带有的印度色彩,包括特别强调因明,特别强调逻辑,使得它和中国其他的佛教宗派之间显出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在某种意义上有点格格不入,太特别了。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由于它太精微、太精细,用一句今天的话来讲,太学术化,那么如果走到一个极端,它就会流于繁琐,它始终没有能够和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完全配合起来。


有人称玄奘大师所创立的法相宗,有这种印度原教旨主义的色彩,这个话当然有点过,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所以玄奘大师的弟子很多,有成就的也很多,玄奘大师本人当然是了不起的高僧,然而法相唯识宗没有传到几代,玄奘大师以后大概传了三代,它基本就衰微了,有点销声匿迹了。到了近代,它才被好多学者、居士、高僧重新关注起来。


所以法相唯识宗,或者法相宗,或者唯识宗,或者慈恩宗,真的非常的特别。它虽然在中国佛教史上不像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等,华严宗,好像有传承的那么久远或者影响那么大。但是,法相宗依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它在日本和朝鲜都有传承,而且在日本和朝鲜的传承,它传承的时间比在中国传承的时间要久远。中国这边反而衰微了,没有过几代就衰微了,但是在日本和朝鲜,它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同时它的一些学说,特别是它的唯识说和它的因明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它对律宗的影响,律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位律师大师叫道宣,他弘扬《四分律》,而他在弘扬《四分律》的时候,就吸收了玄奘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用一句大白话来讲,就是戒弟子从师受戒的时候,他在精神上就构建起一种防非止恶的这样的一种功能体系,称为戒体。


再比如,晚明的重要思想家王夫之,就写过一部书叫《相宗络索》,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非常好的分析。而清代的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大家都知道,曾经在他自己的著作中,运用过因明学的方法。维新志士谭嗣同,在他的名著《仁学》当中也引用了唯识思想。国学大师,也是革命家鲁迅先生的老师,章太炎,章炳麟,也曾运用因明学和西方的逻辑、中国的墨经进行比较,把他的研究成果体现在对齐物论的这样一种研究当中。而近代的像欧阳竟无、太虚等等大师,更是对法相唯识说竞相研习,留下了重要的著作。


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到了现代,有好多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对唯识学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当然这也不是我们在这里能为您展开进行介绍的。对法相宗的介绍,我就为您进行到这里。


今天这一讲咱们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伏虎山人

    感谢钱老师若能讲4百节课那就完美了。现在的感觉是除了《心经》,其他经典刚进入又被推出门外。

  • 听友376263807

    谢谢钱文忠老师的讲解,听了很好理解,也很感兴趣。可惜就是讲哪一篇经,都是不说透,不讲全,是否还有别的想法?

  • 1391510asbj

    衷心感谢钱老师,您辛苦了。为人讲经功德无量!是人第一。

  • 1528936hdkk

    感谢您的讲解!您辛苦了!

    1x403121m8282 回复 @1528936hdkk: p p p p

  • terry_du

    感觉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学说。

  • 猫猪姑

    因明学,或者说逻辑学,就是一道界线啊!!! …………感恩钱老师

  • 听友245724826

    感谢钱老师讲解,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佛教知识。

  • 唯重义耳

    谢谢好听

  • panting666

    到了现代又开始学习唯识大概率是大家碰到了和当年玄奘一样的困惑。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 听友199123274

    太深奥了,需要反复的听、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