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03 | 禅宗着眼于佛性,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

解深密经03 | 禅宗着眼于佛性,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

00:00
14:08

138-解深密经03  禅宗着眼于佛性,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


一、知识点


1.心无外物:


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守仁和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属儒学范畴。


2.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是: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个观法是慈恩宗著名的学者窥基法师,按照《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的纲格(对唯识性次第悟入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采集《解深密》等经,《瑜伽》、《成唯识》等论的义蕴而组成,并为实践的方便区分作五重步骤,详见于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林》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


  五重唯识观的途径,是简择一切万法而实证唯识的道理。它的能观体,是五位百法心所别境中慧,如《法苑义林章》说,“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又《心经幽赞》说,“以闻思修所成妙慧而为观体”。此即于所观察的境界简择分别,获得决定,断除疑惑的作用。它的所观体,是一切诸法,即遍、依、圆三性真妄境。


  第一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先就一切诸法所具有的遍(虚)依圆(实)三性,分别遣虚和存实。观察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皆同龟毛兔角,只从虚妄分别生起,体用都无,所以应当正遣除作空。观察依他起性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而生起的事相,是后得智的境界,圆成实性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是根本智的境界,都不离识,所以应当正存留作有。所以起此第一重观,是由诸有情无始以来,执遍计我法为有,拨真俗事理为空,所以用遣虚观对破执实我实法,用存实观对遣拨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象这样,观察空有,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虚存实。这是空有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摄大乘论》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文,《成唯识论》的“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文。诸经论所说“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嗢陀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皆摄于此观。


  第二重唯识观——舍滥留纯识,依他起的诸识中,有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相分是所缘境(滥),后三分是能缘心(纯),心只内有,境通内外,所以只说唯识,不说唯境。但是所谓外境,是遍计所执,亦即独影境,所以说它作外,并非其体实有。象这样,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内境,和遍计所执性的外境即执着心外有实法不同,然而都属于所缘,恐怕互相杂滥,所以舍弃所缘相分的内境,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心境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厚严经》的“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文,《华严经》的“三界唯心”文。


  第三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见相二分都依自证分起,即不外自体分上的能所缘用,是所变,叫它作末。自证分(本)是体、是能变。假如离开作为本的自证分,就没有作为末的相见二分,所以摄用归体即摄末归本,只就自证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解深密经》的“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文。


  第四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八识的自体分中,各有心王(胜)心所(劣)的分别。而心是所依,如主;心所是能依,如臣。所以以心王为胜,心所为劣,只说唯心,不说唯心所。如此,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只就心王的自体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说无垢称经》(旧译作《维摩诘所说经》)的“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文。


  第五重唯识观——遣相证性识,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起的事相,而其实体则是我法二空,即离了遍计所执所显的圆成实性。因此,更进一步舍遣依他的事相,只就圆成实性的法体求证唯识理。前观察依他,遣除遍计的知解,如起绳的知解时遣除蛇的知解;今观见圆成,遣除依他的知解,如更见绳的实质时遣除绳的知解,此即《摄论》遣除唯识想而悟入唯识的当体(不借助于唯识想而得的实证),叫它作遣相证性。进入此第五重观时,根本智先证真如理,后得智次了依他法,理事既彰,我法二执自然息灭。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胜鬘经》的“自性清净心”文。


3.三性中道:


佛学术语,唯识宗以三性为中道,即是把中道和三自性三无性结合起来,称三性中道。《成唯识论》卷七曰:“远离增减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无偏执故。”本宗以“万法唯识所变”,客观的事物本不存在,偏执之人认为是实有,这就是增;本宗以世间万法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偏执的人认为是空,这就是减。远离增减非空非有,才是中道。《成唯识论》卷七又曰:“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二、金句/精华笔记


1、玄奘创立了这样一个法门。对于很多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讲,甚至是对于很多出家人来讲,法相中微妙喧闹,时不可失。


2、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涉受一切的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理论上又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等。


3、法相中的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狭义上它就是佛法的法,而佛门很多朋友都知道,又称为法门。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解深秘经。在前面两讲当中,我们不断的提到,解深秘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法相宗他的立中的根本经典。对于不少朋友来讲,比起禅中、净土宗、天台宗等等其他的佛教宗派来,可能法相宗对于大家比较陌生一些,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乘佛教有宗的宗派。所以在这一讲里,我先为您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宗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宗派的名称,或者说它的宗名。这个宗大概主要有这样三个名称,第一,因为它的发源地是在大此人事,也就是今天我们如果去这个陕西西安,依然可以去礼拜的大城市。他的创始者玄奘和他最主要的弟子窥记经常住在这个寺庙里,也就是在大城市易经弘法住宿,所以这个中也被称为慈恩中。




第二,因为这个宗派他讲的是心外无尽,也就是离开了心,离开了内室。你没有办法去说这个外在的这种对境对法,在某种意义上他对这一点很强调,也就是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存在。万法为师,所有的外在的这些禁这些法,万事万物都是内世的变现而已。万法为师,所以它又叫为师宗。




第三,因为这个中派它是这样的,它非常强调对法,这里的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切事物对法的相对的真实,也就是像和绝对的真实性,它这执行进行非常细致入微的一种剖析和研究,所以又叫法相宗。法相宗为师中慈恩宗,指的都是同一个宗派,我们在下面主要称它为法相宗。那这个宗派是在中国众多的佛教宗派当中,以法相立宗的大臣有中的这样一个佛法的派系,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它是直接修正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要有一个引号。最高佛学宗派,在很多人心目当中是这样,法相中袁起于到印度游学 18 年,然后归国的唐代高僧玄奘,玄奘在印度全面学习了当时印度最流行、地位最高的佛教理论,并且在印度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考察。有血在了悟了佛史和佛法之后,玄奘创立了这样一个法门。对于很多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讲,甚至是对于很多出家人来讲,法相中微妙喧闹,时不可失。它的理论性、思辨性非常强,抽象程度很高,一般的人难以会其奥妙。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来介绍一下法相宗和禅宗不同,禅宗主要着眼于佛性,而法相宗主要着眼于佛法。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法相?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涉受一切的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理论上又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等。法相中的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狭义上它就是佛法的法,而佛门很多朋友都知道,又称为法门。而法相中的相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它的学理的递进,以及法的城市结构系统等等。法相宗在理论上富有锐智,而如果你真正领悟了他的这个理论,你在佛法的修行上又会展现出非常有力的这种功效。




玄奘当年到印度去,本来就是想搞清楚当时纠缠不清的一种佛学理论,他利用身在印度十几年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机会,直接接触并且学习了当时印度最主要的这种佛学理论。有些人这样比较说,原来玄奘大师想到印度去寻找银子的,结果发现了金子。玄奘大师追踪唯师论,然后由此广摄佛法,在理论和修行实践上,它标举起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作用的一个辩证观念。




从中国的佛教历史上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或者说一条线,一个源流是达摩祖师上烁道如来、拈花微笑,传法与磨合加设,对吧?这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这是一条线,它的核心概念是佛性。而另外一条线,有很多朋友认为就是玄奘大师学习研究,当时佛教有种学说,师从于当时印度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界贤大师在印度赢得的减脱天、大乘天等等这样的美誉而回来,等于镖局出的,或者说回来建立的这个法相学说。有些人认为这是中国佛教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脉络,那法相宗它依据的主要是哪些经典?它的例中的经典有哪一些?法相中主要依据的是印度古代大乘学说于钱一系的学说。他依据的经典以鱼茄师弟论为本,以百法名门论、五蕴论、显阳圣教论、涉大成论、杂芨论、辩中边论、为师二十论为师三十怂、大成庄严经论分别于前论等十论为知的所谓一本识字。这样的一个主要经典,一本就是于且失地论。刚才我为大家例举的十本另外的经典称为识字分支的支,叫一本十支。而玄奘大师回来以后,后来又把相关的学说进行了综合抉择,杂糅翻译成了当初称为柔译。




柔易了一部成为师论,那这部书又成为它的代表性的一部论著,我们讲的解深理经,前面为大家讲过,除了续评以外的后期评,实际上就包含在法相中立中之本与且失地论当中,那这些就是法相中的立中的经典。那么法相中它的判教有什么特色?所谓的判教就是对佛法的研判、判断、分类、归纳。不同的佛教宗派有不同的判教方法,而法相宗的判教方法也非常有特色。法相宗的判教依据的就是解深秘经,还有其他的一些经典。他把释迦也就是释迦牟尼的叫法判为30,也就是三个阶段,叫有空、中道。第一时它是有教,是为初始我空之所。第二时空叫破除诸法,时有之值。这个就是第二时法空之所。第三时叫中道教,为破除执着、有空与解深命等。会说一切法为有失的,它的核心教义是心外无法破出有值,内失飞舞浅直皆空。里有五边,正处中道,那一个是有,一个是空,那第三时是中道,离有五边,他也不说,有也不说,无更不执,有更不执无取一个中道,这个就是第三史的叫室外净空,说离开了内室,没有外在的这种对镜对方。




这就是法相中他的判教,他对释迦的教法所做的一个研判。法相宗作为一个在学理上特色非常鲜明的一个中派,那么他在他的理论上有什么重要的特色?这个当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话题,限于篇幅,我们当然不可能非常详细地为听众朋友作介绍,但是大致上我们可以把他的一些特别重要的一些学说为您做一些大致的介绍。




我想选择这三点,一个是三性锁,第二五重观法,第三英明学说,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法相中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当然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介绍。那么今天这一讲我们就只能讲到这里关于法相宗的理论,就是我前面为您讲到的这 3 点,留待下一讲为您做简单的介绍。好的,感谢您的捶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解深密经》。


在前面两讲当中,我们不断的提到《解深密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法相宗,它的立宗的根本经典。对于不少朋友来讲,比起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等其他的佛教宗派来说,可能法相宗对于大家比较陌生一些。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乘佛教有宗的宗派。所以在这一讲里,我先为您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宗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宗派的名称,或者说它的宗名,这个宗大概主要有这样三个名称。第一因为它的发源地是在大慈恩寺,也就是今天依然,我们如果去陕西西安,依然可以去礼拜的。大慈恩寺,它的创始者玄奘和他最主要的弟子窥基,经常住在寺庙里,也就是在大慈恩寺译经,弘法,住宿,所以这个宗也被称为慈恩宗。


第二,因为这个宗派它讲的是心外无境,也就是离开了心,离开了内识,你没有办法去说外在的这种对境、对法,在某种意义上,它对这一点很强调,也就是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存在。万法唯识,所有的外在的境,这些万法,万事万物都是内识的变现而已。万法唯识,所以它又叫唯识宗。


第三,因为这个宗派它是这样的,它非常强调对法,这里的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切事物,对法的相对的真实,也就是法相和绝对的真实性。它这之间进行非常细致入微的一种剖析和研究,所以又叫法相宗。


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指的都是同一个宗派,我们在下面主要称它为法相宗,这个宗派是在中国众多的佛教宗派当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有宗的这样一个佛法的派系。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它是直接修正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要有一个引号,“最高佛学宗派”,在很多人心目当中是这样。


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然后归国的唐代高僧玄奘,玄奘在印度全面学习了,当时印度最流行地位最高的佛教理论,并且在印度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考察,游学,在了悟了佛史和佛法之后,玄奘创立了这样一个法门。对于很多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讲,甚至是对于很多出家人来讲,法相宗微妙玄奥,深不可识,它的理论性、思辨性非常强,抽象程度很高,一般的人难以窥其奥妙。


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来介绍一下。法相宗和禅宗不同,禅宗主要着眼于佛性,而法相宗主要着眼于佛法。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法相?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理论上又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等。法相宗的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狭义上它就是佛法的法。而佛门,很多朋友都知道又称为法门,而法相宗的相,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及法的程式、结构、系统等等。法相宗在理论上富有睿智,而如果你真正领悟了它的理论,你在佛法的修行上又会展现出非常有利的这种功效。


玄奘当年到印度去,本来就是想搞清楚当时纠结不清的一种佛学理论。他利用身在印度十几年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机会,直接接触,并且学习了当时印度最主要的这种佛学理论。有些人这样比较说,原来玄奘大师想到印度去寻找银子的,结果发现了金子。


玄奘大师,追宗唯识论,然后由此广设佛法,在理论和修行实践上,标举起了法相,极具核心作用的一个辩证观念。从中国的佛教历史上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或者说一条线,一个源流是达摩祖师,上溯到如来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对吧?这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


这是一条线,它的核心概念是佛性。而另外一条线,有很多朋友认为就是玄奘大师学习研究当时佛教有宗学说,师从于当时印度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戒贤大师,在印度赢得的解脱天、大乘天等等这样的美誉,而回来等于标举出的,或者说回来建立的法相学说。有些人认为,这是中国佛教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脉络。


法相宗它依据的主要是哪些经典呢?它的立宗的经典有哪一些呢?法相宗主要依据的是印度古代大乘学说于阗一系的学说,它依据的经典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之的所谓一本十支,这样的一个主要经典。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刚才我为大家例举的十本另外的经典,称为十支,分支的支,叫一本十支。


而玄奘大师回来以后,后来又把相关的学说进行了综合抉择,杂糅翻译成了,当初称为揉译,揉译了一部《成唯识论》,这部书又成为他的代表性的一部论作。我们讲的《解深密经》前面为大家讲过,除了序品以外的后七品,实际上就包含在法相宗立宗之本,《瑜伽师地论》当中,这些就是法相宗的立宗的经典。


那么法相宗它的判教有什么特色呢?所谓的判教,对佛法的研判、判断、分类、归纳,不同的佛教宗派有不同的判教方法,而法相宗的判教方法也非常有特色。法相宗的判教,依据的就是《解深密经》,还有其他的一些经典。它把释迦也就是释迦牟尼的教法判为三时,也就是三个阶段,叫有、空、中道。第一时,它是有教,是为初时我空之说。第二时,空教,破除诸法实有之执,这个就是第二时法空之说。第三时,叫中道教,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它的核心教义是,心外法无,破初有执;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那一个是有,一个是空,第三时是中道。离有无边,也不说无,更不执有,更不执无,取一个中道,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离开了内识,没有外在的这种对境、对法。就是法相宗它的判教,它对释迦的教法所做的一个研判。


法相宗作为一个在学理上,它的特色非常显明的一个宗派。那么它在它的理论上有什么重要的特色呢?这个当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限于篇幅,我们当然不可能非常详细的为听众朋友做介绍,但是大致上我们可以把它的一些特别重要的学说,为您做一些大致的介绍。


我想选择这三点,一个是三性说,第二,五重观法。第三,因明学说。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法相宗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当然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介绍。那么法相宗理论的介绍,我们就留在下一讲,为您进行一些解释。


对不起,那么今天这一讲,我们就只能讲到这里,关于法相宗的理论,就是我前面为您讲到的这三点,留待下一讲,为您做简单的介绍。


好的,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冷面刀君

    法相宗,禪宗。那麼以前提到的淨土宗,法華宗,以及我所知道的天台宗,律宗。這些又是怎樣歸類的呢?

  • Kinotorld

    有言理障,未闻智障。次第觉者,必有逻辑。先了世俗,后证圣义。

  • 慧醒之光

    阿弥陀佛🙏法供养为最大的功德!佛法是让你拿着赚钱的吗?

  • sololie

    瑜茄师地论在中土无人能通

  • 鱼仙山人

    能听出来钱老师知识渊博,对佛教颇有研究,可惜这次将十三经放在一个讲座里,导致每一本经都只能略讲,使听众觉得不满,若能利用200集好好进解一两本经,也许反而圆满了

  • 谛言

    很久没听了!说两点一:法相宗是后人给起的名字,二:在古印度直佛教被灭,大乘法门一直没成为过主流!

  • 透明鸟

    钱公的讲解对入门的众生有无边功德。然钱公一直这样下去就无缘佛果了。钱公思维清晰但逻辑性太强。这种执着导致智障。很难升起法喜。可是搞笑的是。逻辑性不强又很难领众生入门。很矛盾的说。

    远镝王 回复 @透明鸟: 怎知道钱老师不是佛菩萨化现,来度有缘者?

  • 曼陀罗_9q

    将的真好,感恩

  • 1353860gsbp

    💐💐💐💐💐💐💐💐💐💐💐💐🙏🙏🙏🙏🙏🙏🙏🙏🙏🙏🙏🙏

  • 听友448165443

    喜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