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扬州博物馆 |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法国总统点名要看

95 扬州博物馆 |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法国总统点名要看

00:00
14:40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扬州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张蔷。提到扬州,您会想到什么?是唐代时期“扬一益二”的繁华,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亦或是闻名中外的扬州炒饭等等。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扬州另一张城市名片——扬州博物馆珍藏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件来自600年前的梅瓶,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属于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瓷器中的大型器物。瓶身外壁通体施蓝釉,呈现出晶莹夺目的宝蓝色。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霁蓝釉瓷器的由来。元朝时期,文化是粗犷奔放的,游牧民族在广袤的草原上奔驰,蓝天、白云、草原就是他们的天堂,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使得他们对蓝色和白色尤为偏爱。因此,蓝色成了元代的流行色。元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但当时的手工业尤其是制瓷业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聪明的工匠们在研发多种瓷器品种的时候,采用了大胆的创新式手法,创造出了众多新的品种。比如今天我们要提到的霁蓝釉。霁蓝釉是一种添加了钴土矿料的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温度下一次烧成。元代陶工们创烧霁蓝釉时,是用天然的钴土矿料为作呈色剂,矿物中的氧化钴与并存的少量氧化铁和氧化锰等金属氧化物,使烧成的霁蓝釉或明净艳丽,或深沉古朴,耐人赏玩。


虽然我国的云南、江西和浙江都有钴土矿藏,但由于国产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后发色偏于灰暗,而这件梅瓶所用的是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进口钴料,在适当的温度、气氛下烧制,发色纯正浓艳,谓之“宝石蓝”。据文献记载,当时霁蓝器的废品率较高。烧制这种产品的时候,窑炉中必须是还原气氛,且窑温要控制得当。温度低了,釉色发黑,温度稍高就会出现流釉现象。烧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需将瓷坯置于最好的窑位,烧造优质的产品不仅需要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很好的运气。该梅瓶代表了元代景德镇同类器物烧造的最高水准,令人惊叹。


知道了霁蓝釉的历史,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梅瓶的发展史吧。梅瓶出现于宋代,初名经瓶,根据宋代赵令畦在《侯鲭录》中的记载,可以知道这种瓶一开始是盛酒所用。随着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明清时期逐渐把梅瓶作为一种陈设瓷,有时也作花瓶用。“梅瓶”这一定名的由来,出自民国时期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书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此后约定俗成,便将这种小口、丰肩的瓷瓶称为梅瓶。至今,景德镇烧制的各式梅瓶,作为大众家居陈设品,仍不失是装点美化生活、凭添生活情趣的常用艺术品。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点击音频中的文稿,你可以看到精美的霁蓝釉遇上梅瓶,会产生怎样的奇妙碰撞。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扬州博物馆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从纹饰上看,瓶身中部饰有“赶珠龙纹”,一条正在追赶宝珠的飞龙。整条龙环绕瓶身一周,呈曲线形,龙首高高上昂,双角后翘,口部大张,唇边微卷,露出利齿。龙的四肢粗壮颀长,前后肢均一前一后地屈伸,呈现大步行进的状态。每肢前端有前伸的三爪,爪尖锋利,显得十分勇武有力。四肢上的肘毛纤长稀疏,仿佛在随风飘拂,与龙身四周所衬托的火焰形云纹相呼应,又有一种飘逸之感。云龙纹施以淡淡的青白釉,以蓝釉点缀眼珠,颇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古朴的蓝釉瓶身与素净的青白釉龙纹形成强烈的对比,仿佛是一条白龙自由翱翔于蓝天之上,气势雄浑,呼之欲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造型上看,它将丰肩修腹的弧线斜收至胫部时,又以弧线外撇至底边。这样的梅瓶肩部显得更加丰满,而且整体感觉修长美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梅瓶最大腹径与高度的比值近似于黄金比,工匠们在长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创造着美,这种比例并不是他们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一种“技进乎道”的境界,单单欣赏如此比例的器型便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说完它的艺术价值,我们再来说说它的制作工艺。烧制梅瓶这样的大型瓷器,器坯入窑后,在高温焙烧过程中是很容易发生变形的,因此废品率很高。元代统治者对制瓷业非常重视,政府尊重有技能的官匠,不仅可以免除他的一切差科,地位亦可以世袭。这种政策激励着景德镇的匠师在制瓷工艺上不断取得突破。他们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内氧化铝的含量,在提高瓷器的烧成温度和胎釉融合度的同时,减少了器物变形,使烧制大型器物成为可能。制作大型器物时需用接胎法成型,因此在梅瓶的器身上我们看到的微微凸起的接胎痕迹是当时不注重修胎所致。作为时代的工艺特点,已成为今天我们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梅瓶拉坯成型后,陶工在瓶体上先刻划龙纹及云纹,龙纹必须在瓶体作360度全方位布局,才能产生最佳的视觉效果。龙身呈“S”型取势,以便控制整个画面的大势,龙首、龙尾、龙爪、白云既能起到平衡构图的作用,又能产生延伸、拓展、扩张的效果。工匠的刻划得心应手,深浅、粗细、疏密搭配,自然生动,恰到好处。整个龙纹栩栩如生,充满着无限活力。然后在瓶体周身施霁蓝釉,最后在纹饰上施影青釉,烧成后,呈现出蓝天、白龙、白云的精彩画面。扬州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釉质莹润,色泽浓艳,纹饰精致,因此代表了元代景德镇同类器物烧造的最高水准。


这件梅瓶在国际上也是很有知名度的。2000年10月21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访问扬州,在繁忙的国事访问之余,提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能见见扬州博物馆馆藏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原来,在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也收藏有一件中国元代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因此,他对扬州的这件也充满好奇。中国元代白龙纹梅瓶目前存世共有3件,另外两件,一件为宫廷旧藏,现存北京颐和园,可惜有残损,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龙首处釉面缺陷明显,两瓶高度均只有33厘米左右。唯扬州博物馆的这件器型最大、纹饰最为精美,保存也最为完好。


梅瓶为什么存世量稀少呢?是因为元朝时景德镇的各大瓷窑都被朝廷所管辖,专门为皇室贵族烧制瓷器。这种精美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由于图案的特殊性,只允许收藏于皇宫当中。成批的瓷器烧制成功之后,品质较为完美的被直接运往京城,那些稍有瑕疵的就会被当场砸碎,因此这种梅瓶的产量在当时就比较少。后来历经朝代更替和岁月变迁,数量越来越稀少,也变得越来越珍贵。


扬州博物馆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1992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禁止出境文物。


好了,关于扬州博物馆这件镇馆之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我就为您介绍到这里,欢迎你有机会亲自来扬州看看这件传世之宝。我是扬州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张蔷,我在扬州博物馆等您,感谢您的收听!


【入群指南】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15600055881,备注:国宝来了,通过后提供已购或购买截图。

【入群福利】

加入课程交流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沟通交流,更有机会获得

博物馆最新信息分享
最新课程抢先试听
入群互动答疑
博物馆限量周边

等等福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yanhong_oy

    个人觉得,前三张图片可否换一种背景颜色,以同时凸显器物自身漂亮的造型及蓝白双色?

  • 赵波_8j

    中规中矩的风格,典型的学院型讲座!个人觉得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必须要博览群书、广闻博识,融汇贯通后,通俗化解说方可。不要仅仅卖弄专业知识!

  • gx9bxq9i1y8hnd7oh7hg

    为什么没有文本了啊

    鲸鱼座博物馆 回复 @gx9bxq9i1y8hnd7oh7hg: 有的 您刷新下或者退出重新进入试试

  • 金刚葫芦娃儿_

    这个梅瓶不知道是否过三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