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交代几句隋炀帝之死。其实隋炀帝死前,可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甚至不知道谁是主谋。他跟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一样,对自己的继承人不满。他跟他的儿子齐王暕矛盾重重。在榆林打猎,齐王暕打了很多麋鹿,而杨广没打到,就怪罪属官。属官说,他们都被齐王暕的手下抑制,没法靠前。隋炀帝杨广大怒,跟齐王暕彻底闹翻了,不让他参与政治事务,还派人监视他。江都兵变的时候,叛军攻到大殿,杨广还跟萧皇后说:“得非阿孩邪?”意思是说,是不是齐王暕政变了。而齐王暕那边也被叛军抓住,齐王暕以为是隋炀帝杨广要杀自己,临死前还说:“诏使且缓。儿不负国家。”意思是说,请暂缓杀我,儿子不负国家。齐王暕打猎捕获很多麋鹿这件事,让隋炀帝非常生气,原因是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尤其是“中原逐鹿”的说法,恐怕挑起了他的敏感神经。我们这一节,就讲讲隋朝崩溃后,群雄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事情。
就如秦汉帝国是先经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短暂的秦朝,之后又引起反复,最终由刘邦建立的汉朝完成帝国的最终巩固一样,隋唐帝国也经历了相似的历程:隋朝虽然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完成了中国的再次统一,但是最终,这个统一帝国的巩固,是由李唐皇室完成的。隋炀帝执行了过于富有野心的内外政策——实际上这些政策后来的李唐也延续了——导致了刚刚统一的国家陷入内战之中。一般认为,内战的导火索是因为对高句丽旷日持久的战争,山东的王薄、左君行等首先起义于长白山,揭开了隋朝瓦解的序幕。不过内战中的群雄往往并不能简单地用农民起义领袖来概括,实际上很多人本就是统治集团的成员,比如瓦岗军的领袖李密和建立李唐的李渊,都是出身西北军事贵族家庭。唐朝建立之初,众多的文武大臣实际上也是杨隋的旧臣,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唐是对杨隋的延续和巩固,只不过皇室发生了变化。建立李唐的李渊和隋朝的亡国君主隋炀帝,他们的母亲也是亲姐妹。隋朝大臣中率先造反的杨玄感,是隋朝宰相杨素的儿子,也是隋朝皇室的亲戚。
逐鹿说与天命说是传统中国对统治权的两种主要的解释方式。任何专制政权,除了使用刀剑、依靠暴力维持统治之外,还必须一手持剑、一手布道,劝服被统治者相信它们代表的是神圣的力量、历史的趋势、正义的方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中古时代,天命说在塑造统治合法性当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对其构成挑战的,主要就是实力说——即“逐鹿”说。不过“逐鹿”说基本上是被统治阶级所排斥和打压的,被视为是乱臣贼子频出的根源。比如东汉时割据一方的隗囂认为西汉的建立,是“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掎之”。班彪写下了《王命论》,极力为刘氏的天命辩护,而否认“逐鹿”说,认为刘邦建汉是早有征祥,是天明所在,不是力所能致。(《汉书》卷一○○《叙传》)沈约做《宋书》之所以立符瑞志,目的也是为了“欲使逐鹿弭谋,窥觊不作”。(《宋书》卷一一)隋朝李德林因为梁士彦及元谐等人频有逆意,抗衡隋朝,仿照班彪作《天命论》,极力攻击逐鹿之说。(《隋书》卷四二《李德林传》)这跟《旧唐书》描述隋末群雄的态度是一样的,《旧唐书》史臣曰:“有隋季年,皇图板荡,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盗发逐鹿之机,殄暴无厌,横流靡救。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未伸龙跃。”(《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当然,《旧唐书》是后来编纂的,在描述隋末群雄时,自然极力否认李唐的统治权来自于群雄逐鹿,而是强调高祖的兴起是天命早著,不是光靠力争得到的。在天命说占据政治思想史主流的隋代和唐代中前期,尽管逐鹿中原的群雄以智谋、强力夺取政权,但是在论述自己统治合法性时,却自然而然地求助于天命学说,将自己说成是接受上天的天命来统治人民。隋末群雄也不例外,不但李渊、李密如此,窦建德、萧铣也毫不例外。
隋朝崩溃来得非常迅速,而隋炀帝却选择了偏居东南的江都作为自己最后的据点,将西京大兴城和东都洛阳抛弃在群雄逐鹿的汪洋大海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在隋炀帝退居江都后,群雄蜂起,主要的势力最后形成了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和李渊集团,隋朝彻底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在隋末群雄的竞逐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假天命而号令天下者主要就是李、刘二氏。比如李密、李渊都以“李氏将兴”为号召,认为自己是就是谶谣中“桃李子”;而发端窦建德集团的刘黑闼等,则打着“刘氏当王”的大旗,与李家的谶言相对抗。其实,“李氏将兴”和“刘氏当王”并非简单的谣谶,而是有深厚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根基。唐朝之前,汉朝是唯一一个绵延数百年的统一王朝,谶纬之学从兴起就与今文经学结合在一起,宣扬刘氏才具有天命,比如《春秋演孔图》说:“卯金刀,名为‘刘’,赤帝后,次代周。”光武帝刘秀制造“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谶语。王莽末年开始流传的“刘氏复起”的谶记,到东汉王朝覆灭之后,再度出现,成为“汉祚复兴”、刘氏“系(继)统先基”,爆发了张昌、刘尼、刘根、王弥,以及刘茫荡、刘黎、刘灵助的起义或起兵,甚至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汉、匈奴贵族刘渊的反晋战争、同样是在“汉祚复兴”这个谶记号召之下发动的。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卯金刀”就成了统治者敏感和警惕的符号。
刘秀起兵复兴东汉时,“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后汉书》卷一《光武帝本纪》)从东汉末年起围绕着道教《太平经》的“太平世”历史观深深影响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社会,那时代社会上弥漫着“末世将至、大劫轮回之期已到”的观念;与其说是政治家营造利用谶讳去迷惑民众,不如说是政治家顺从了当时普遍的“末世之劫、救世主下凡”的信仰。于是“刘氏”谶语就与道教的类弥赛亚信仰结合起来,宣扬“刘氏当复兴”。但是同时,“李弘”作为老君的化身出世拯救世人,越来越被大众所认知。“李弘”或者老君出世,是道教终末论和类弥赛亚信仰不断发展的产物,在中古政治和社会运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李渊建立唐朝,也是在这样的思想和信仰的背景下完成的。李密宣扬的一套说辞,实际上跟李渊基本一样,他们都将自己视为拯救世人、建立新朝的救世主。
早在隋唐之前,以“李弘”、“刘举”为号召政治事件就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而这些政治蓝图往往是跟宗教信仰紧密相关,道教的李弘、佛教的弥勒都被用来做政治性的解释。比如《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誓魔品》就讲:“至甲午之年,刘氏还住中国,长安开霸,秦川大乐。六夷宾服,悉居山薮,不在中川。道法盛矣。‘木子’、‘弓口’,当复起焉。”预言李弘会在刘氏“继统先基”之后“复起”。‘木子’、‘弓口’就是“李弘”,而李弘实际上就是道教塑造的理想君主,他于将来会来到世间,建立理想国度。从北魏到唐朝,很多的起兵造反都打着“李弘”和“刘举”的旗号,北魏寇谦之曾借老君之口,批评借助李弘、刘举起事的行为,“世间诈伪,攻错经道,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见,惑乱万民,称鬼神语,愚民信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老君音诵诫经》,《正统道藏》第30册)史书中记载的“刘举”起兵很多,比如北魏时期,就有好几次。
这些救世主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理想,对北朝到隋唐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面临的第一场严重的谋叛即与此有关。他诛杀颇有野心的大臣刘昉,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刘昉“常云姓是‘卯金刀’,名是‘一万日’,刘氏应王,为万日天子”。在诛杀刘昉的诏书中,隋文帝严厉驳斥所谓“刘氏应王”的谶言,强调天命在自己。
唐朝建立之后,刘姓大臣屡屡被猜忌贬斥,比如唐初的重要将领刘师立被人揭发“姓在符谶欲反”(《新唐书》卷八八《刘师立传》);另一位将领刘兰成因为“刘将军当为天下主”的预言被杀(《新唐书》卷九四《刘兰成传》);贞观十九年,又有刘道安蛊惑人心,煽动造反,等等。武则天时代,刘氏当王的观念也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万岁通天二年(697),刘思礼谋叛被杀,也跟此有关(《新唐书》卷八八《刘义节传》)。武则天上台之后,有“伐武者刘”的谶言,引发武则天的激烈反应。(《资治通鉴》卷二○五)睿宗时代,长安有刘诫之谋反事件的发生。玄奘的开元年间,大量的造反都跟刘氏有关,比如开元十三年的洛阳刘定高、开元二十三年的洛阳刘普会、开元二十四年的长安刘志诚等等。玄宗对“卯金刀”非常敏感,以至于他将杨钊的名字改为“杨国忠”,“国忠本名钊,以图谶有‘卯金刀’,当位御史中丞时,帝为改今名。”(《新唐书》卷二○六《杨国忠传》)
李渊起兵,大力宣扬自己名符图谶,也是在这种的宗教信仰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一直到唐高宗时代,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李弘”。敦煌两件《洞渊神咒经》抄本P. 3233,P. 2444,末题:“麟德元年七月廿一日奉敕为太子于灵应观写”。《洞渊神咒经》预测李弘出世,真君降临,其文多有刘氏复兴、李弘继立的政治性预言,可能就是李弘的父母(高宗和武则天)强调自己的儿子李弘是应谶当王,合乎天意。
从隋朝瓦解之后的情形看,诸雄逐鹿中原,绝大多数以“李”、“刘”为号召。天下不是姓“刘”,就是姓“李”,似乎已经成了各种政治势力的共识。当时有童谣云:“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刘(流),不决则为李(沥)。”意思就是隋杨灭亡之后,要么是刘姓、要么是李姓当皇帝。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初,大臣李孝常和刘德裕就谋叛推翻唐朝建立新的刘姓王朝,刘德裕对这首童谣的解释是,“李在未决之前,刘居已决之后。明知李氏以后,天下当归我家。当决之,顺天之命耳”——意思是说,池水在决堤流(刘)出之前,必有水沥(李)入地下。但是最后还是要决堤流(刘)出。在这一新的解释中,李唐王朝变成了过渡政权,在李唐建立之后,会在将来被刘氏取代。(《册府元龟》卷九二二《总录部•妖妄》)
从北朝到唐朝,“李氏将兴”和“刘氏当王”的谶语,在其背后深厚的宗教信仰和知识背景的支持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了唐朝,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朝的建立,也是宣扬建立理想国度的救世主思想的产物。
隋朝瓦解后,除了最主要的李密、窦建德和王世充外,还有众多的与李唐争夺天下的群雄,包括纵横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在江陵重新树起萧梁大旗的萧铣等等。可以说,隋朝短暂的统一在困局中解体,帝国陷入四分五裂之中。不过,这次的分裂只是短暂的分裂,并非像之前那样分裂长达300年之久。
隋朝给人的感觉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父子猜忌如此,真可悲。不过好像隋唐的父子很多都这样
这一节听了两遍。犹如醍醐灌顶。谢谢老师。
邙洛山 回复 @望云楼主人:
这个经纬真的很有意思
邙洛山 回复 @听友249780397:
谶纬起于战国,盛于秦汉之际,再兴于哀平,大行于莽新。谶纬秘文,陈陈相因,随地制宜,与时俱进。如“刘季发兵捕不道,四七之际火为主”,本影射刘邦反秦灭楚立汉,上距孔子逝世280载。两汉之间稍加改窜,易为“刘秀发兵捕不道,四七之际火为主”,就成了刘秀上膺天命的谶记预言。与此同时,又有“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谣言。过了几百年,稍加改窜,就成了“李氏将兴”与“刘氏当王”的对垒。所谓李氏将兴,源出“李氏为辅”,影射固始侯李通。刘氏当王,袭自“刘氏复兴”,代指光武帝刘秀。
李氏将兴,刘氏当王。这些谶言对当时的政局影响很大。这都是我们当代人不能简单想象的。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往鱼肚子里塞布条,也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因此,任何哲学宗教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所以我们思考问题,要站在当时人的立场上思考。否则会自以为是,觉得别人很傻。后来唐朝的建立,也是宣扬理想国度的救世主思想的产物。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最后这段会不会被封啊
邙洛山 回复 @白雲来去: 社会在进步了
孙老师讲的隋唐史,涉及到谶纬和佛教思想的地方都异常精彩。这些都是自己以前读史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地方。其实久闻孙老师的大作《神文时代》,由于害怕谶纬这些东西难以索解,一直没有找来读读,看来是失策了
邙洛山 回复 @St_Sebastian:
怎么老是停顿,
邙洛山 回复 @听友216791875: 可能是不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