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的统治中,隋炀帝在内政、外交、疆域拓展和文化建设方面都卓有成效,但是后来在强烈野心的驱使下,他大规模推动一系列公共工程,并且不顾一切地连续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使得天下疲惫不堪。在专制政权下,若君主欲望太过强烈,不过现实条件推动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也会将百姓陷入悲惨的境地。而且君主的欲望越强烈,造成的祸害越大。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的崩溃,都是发生在国家以行政力量大肆干预经济和日常生活、进行大规模公共工程的时候。
跟隋文帝不一样,隋炀帝特别喜欢巡幸,他经常往返于大兴城(长安)、洛阳和江都之间。还跑到长城与突厥可汗谈判,甚至在609年从河西走廊亲征吐谷浑。他有他的逻辑,他说:“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他深入基层,在当时很多大臣是支持的,并认为这是统治长久的好办法。但是实际上,这种看似深入民间的作法,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往返于京师、洛阳、江都之间,每次都携带大量随从,沿途扰民无算。他还常去边境会见有各国酋长、跟突厥谈判;发动大规模战争,企图恢复汉帝国的荣光。在这种的情况下,隋炀帝对日常的行政运作就会严重忽视,行政运作效率也大为下降,从而为怀有野心的地方官员提供了千载难得的机会。
但是,这些大规模公共工程本身,并不是完全出于隋炀帝个人私利的考虑。比如营建东都。在他上台后的第二年,隋炀帝就命宇文恺等营建东都洛阳,并且将富户迁入重建的洛阳城。洛阳在中国的思想、礼仪体系中地位重要,而且也是帝国控制关东广袤领土的桥头堡。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如果丢掉洛阳,整个帝国都会陷入被动。而且洛阳是水陆运输的自然中心,唐朝建立之后,唐太宗、高宗和武则天都先后大规模建设洛阳,他们的出发点跟隋炀帝并无二致。洛阳城建立之后,成为亚洲大路上的一座伟大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实际上就是直接受到了洛阳城的影响布局的。此后的200年中,洛阳都是隋唐帝国在关东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中心,创造过辉煌的文明。
大规模开凿运河,构建运河体系的原因往往被描述为隋炀帝为了去江都游玩,实际上绝非如此。帝国统一之后,通过运河系统将南北东西沟通起来,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洛阳的营建也是作为运河体系的枢纽工程。运河体系也支持隋炀帝对东北地区的战争。而且,修建运河并非隋炀帝的想法,他的父亲隋文帝就已经开始建造了。早在大兴城建成后,隋文帝就宇文恺设计广通渠,沟通京师到潼关的水系。到了100多年后,唐玄宗也基于同样的目的再次凿通关东到关内的运输渠道。隋炀帝把他父亲的工程扩展到了全国,试图构建全国性的水运体系。这一水运体系以洛阳为中心,往北抵达今天的北京,往南抵达今天的杭州,长达四五千里,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此后南北对峙的局面基本不能长久了。而且这一运河系统对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举例来说,就大大促进了杭州的发展,使它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其泽被后世,直到今天。
隋炀帝希望在自己统治期间就完成如此众多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的做法,把繁荣强盛的隋帝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隋帝国的瓦解,可以说,是毁灭于急政。616年夏,隋炀帝看到北方已经陷入乱局,乘船抵达江都,将整个帝国抛弃在背后。两年后,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公元618 年),隋王朝的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利用关中士兵思归的情绪,杀掉隋炀帝,胁迫隋炀帝在江都召募的江淮军队和关中禁军一同北上,隋朝彻底灭亡了。不过隋朝的一系列政策、作法,为后续的唐帝国奠定了基础。之后的三百年,中国文明主宰了东亚世界,这一结构一直到10世纪才结束。
君主或者一个领导者太过精力旺盛,责任感太强,自我期许太高,都会给天下带来灾难。并不是平庸的君主才是祸害。很多王朝实际上是毁灭在奋发有为的君主手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处树敌,臣民都被他的理想所拖累,痛苦不堪。所以一天到晚讲大道理的人,一定要远离。他自己深陷其中,也会拉着所有人一起陪葬。比如隋炀帝,他在雁门被突厥围困时,曾“下诏停辽东之事”,跟臣民们许诺以后再也不打高句丽了。但是等围困一解除,马上又下诏讨伐,于是“言其诈众,朝野离心”,失信于人,就失去了统治的权威。这让我们想起佛教史的有名君主迦腻色迦。迦腻色迦也是精力旺盛,立志征服四海,连年搞事,最后大臣们实在受不了了,就乘他得病把他闷死了。
这个跟公司治理一个道理,很多公司破产并不是经营不善或者战略出现问题。而是用力过猛,公司上升期的时候各种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导致破产
从老师的分析角度看,果然是在讲有思想的历史,作为听众有倍受启发的酣畅淋漓感。隋炀帝企图恢复汉朝荣光,却唯独忽略了汉治黄老之道中的无为。 只是听后有个疑问,还望老师解答:对一个有抱负的君王来说,“用力过猛”与“励精图治”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条界限呢?
邙洛山 回复 @善用其心无挂碍: 这是个终极问题。君子有度,知进又知退,就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黄帝四经始终强调的“过极失当”,隋炀帝就是一个很好得教训。
邙洛山 回复 @青冰先生: 很多事用力过猛后果更严重
内涵。讲隋炀帝这讲特别好。
邙洛山 回复 @杭州Robin: 谢谢🙏
隋炀帝就是大棋党,隋朝民众无法忍受他千古一帝前进路上的阵痛
邙洛山 回复 @描图鸭嘴笔: 而且他不是说说,他真干的
功成不必在我
能不能补充一下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呢,这种惊人的经济成就,并不是常态啊
邙洛山 回复 @我已瞄准完毕: 有实际的经济成长,也有数据统计的完善
没事可以听听
邙洛山 回复 @翻翻1910:
事急从宽,急事缓做,或许这才是隋亡的教训吧?
邙洛山 回复 @圆果泻霜: 节奏很重要
隋朝过于高效的税收系统和其速亡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隋朝对户口和耕地清查可以说是历代之最,特别是耕地的清查,登记在册的耕地数量达到了十六亿亩远远超过当时的实际数量。过于高效的财政系统让隋炀帝有能力从民间搜刮大量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最终民间无法承受。在经过隋唐易代的战乱后,唐朝的户口和土地始终属于查不清的状态,进而导致唐朝从民间聚敛财富的能力较弱。不宽裕的财政系统让唐太宗不能肆无忌惮搞征伐高句丽等大工程,间接的对民间进行了保护。当然财政的疲弱是长期缠绕唐朝的问题,安史之乱就和中央财政不足然后放权地方有很大关系。丈量土地一直是双刃剑,查的过于清楚可能会让民间承受过重的负担,查不清又会让财政紧张
邙洛山 回复 @描图鸭嘴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