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九十八堂佛学修心课的修心法门。
修心,也可以说是修炼一种如如不动的功夫。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要面对各种外界的事物,同时,又要面对各种来自自己身心的感受、情绪、观点等等的包围,在这样的包围里,我们的心起伏不定,我们的人生也就起伏不定。
中国有句古话,叫八风吹不动,就是八种风吹过来,但影响不了我。什么叫“八风”呢?《吕氏春秋》里是这样解释的:“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薰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飚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这是自然界中的风,不同的风引起我们不同的情绪。
但佛教里的“八风”有另外的含义,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的八风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称,指称颂,种种的称赞,种种的赞颂,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点赞;讥,冷嘲热讽,讽刺你,嫌弃你;毁,指毁谤,无中生有,诽谤你;誉,指荣誉,比称赞更近进一步,给你很多名誉,泛指社会功名;利,指利益,金钱、物质、权力、地位,等等;衰,指衰败,突然就破产了,突然身体就生病了,等等;苦,指苦难,各种烦恼;乐,就是快乐。
龙树讲的八风里,我们细分一下可以发现,有四种顺境,引起快乐的情绪;有四种逆境,让我们感觉痛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面对自然界的八风,以及龙树讲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八风。我们想要内心平静,就要做到心不动。当然,心不动,并不是真的一动不动,而是面对各种外境,能够不受干扰,不受诱惑。
《坛经》里说:“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意思是真正的不动,并非像死寂的生命那样一动不动,而是善于明白一切分别的现象,而在最终的层面上做到不动,意思是既能分别各种现象又没有分别心地看待它们,是动而不动。这是“不动”的真正含义。
那么,回到呼吸,在呼吸中平静下来。今天我们要观察的是“不动”的境界。不动的境界,就是很热,很冷,你会感觉到不舒服,但不会烦恼;顺境、逆境,会感觉快乐或不快乐,但不会烦恼。
怎么样才能修炼出这样境界?佛教里有一种方法叫“忍辱”。这个忍字,在佛教里非常重要,是佛教对付外在环境的一个基本方法。在佛学课里我已经讲过,我们再复习一下,有三种忍:
第一种叫耐怨害忍:别人对我不好,我能够安心忍耐并且没有一点报复的念头;第二种叫安受苦忍:遇到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现象比如炎热、寒冷等引起的痛苦,能安心忍受并不以为苦;第三种是谛察法忍:明白了宇宙万物的真如实相,对于一切的假象和妄念安然不动,比如,知道了死亡的真相,但不会受影响,不会害怕。
《十地品》里说:“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这段话的大意是,菩萨明白了不生不灭的道理,就可以安忍世间的一切,叫做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忍,就是上面说的谛察法忍。这个忍,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做到了这个忍,就可以做到前面所说的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
理解了这个忍,就会明白佛教里的忍,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是软弱,是无奈;恰恰相反,佛教的忍,是大智慧,是大勇猛,真正的含义是:因为明白了真理,明白了自己所要抵达的目的地,明白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所以,不论外界的境况如何扰乱,都不能动摇自己的本心。这才是佛教里忍的最根本含义。
另外,佛教从禅修的角度,有初禅到四禅的修行境界。所谓如如不动,就是已经达到了四禅的境界:完全清净,不为任何世间的东西动心。我们一般普通人好像很难做到,但佛陀告诉我们,其实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关键是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那么,关于如如不动,我们可以做两个练习:一个当天气或热或冷的时候,安静下来,观察这种感受,但不要产生任何厌恶或喜欢的情绪,观察这个感受的产生和消失。
第二个练习是,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安静下来,观察这件不顺心的事引起的感受,观察它的生起,然后看着它慢慢消失。
那么,回到呼吸,在呼吸中回到整体性,在整体性中获得内心平静的力量。愿我们在各种顺境逆境之中,都能立定在自己的本源,不慌乱,不恐惧,不烦恼,每时每刻都在平静喜乐之中。
众生多是欲望驱使的妄相。 悲悯众生。渡人 渡己。
费老师,您怎么看这场疫情?在这样的时刻希望听到您的声音
费勇修心课 回复 @几人相遇: 老师在年后也会开始准备新的音频课呢~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安静下来,观察这件不顺心的事引起的感受,观察它的生起,再看它慢慢消失。
早!风。。。
一百集都收听完了,有悟的感觉,谢谢!